一、 學生觀
學生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做到悅納錯誤、多寬容);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樂觀估計學生的天性,做到多看優點、多讚美);學生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能(認識到學生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做到相信學生、多期望);學生的成長需要人文的關懷(認識到學生是人,做到尊重學生、講民主)。
二、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一)教學四大基本規律: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
(二)教學八大原則:
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理論聯絡實際;循序漸進、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則;直觀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啟發性教學原則。
三、新課程背景下的評價理念:
在評價功能上,由側重甄別和選拔轉向側重發展;
評價物件上,從過分關注結果評價轉向關注過程;
評價主體上,要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資訊多元化;
評價結果上,不僅要關注結果的準確公正,更要強調評價結果的反饋以及被評價者對評價結果的認同和對原有狀態的改進;
評價內容上,全方面情況進行全面綜合考察;
評價方法上,評價方式多樣化
評價者與評價物件關係上,要強調平等、理解、互動,體現以人為本的主體性評價的價值取向。
四、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
問題的特徵、遷移、思維定勢、功能固著、原型啟發、動機強度。
五、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六、成敗歸因理論:
一個總是失敗並把失敗歸因於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即能力)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所以正確的歸因應該是歸因到內部的、不穩地和可控制(即努力程度),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引導學生把失敗或者成功歸因到努力程度而不是能力。
七、學習遷移理論
學習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
(一)遷移的分類:
(二)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策略:
八、分析學生的人格:
(一)學生的人格特徵包含:獨特性、穩定性、統合性、功能性。
(二)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有:
遺傳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家庭因素(性教養方式、放縱型教養方式、民主型教養方式)、學校教育因素和個人主觀因素。
(三)人格結構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和自我調控系統:
氣質包含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認知風格有場獨立型、場依存性、沉思型和衝動型等,氣質和認知風格無好壞之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人格特點,教師應該做到因材施教。
九、氣質型別:
對於不同氣質型別的學生,教師應該因材施教,不應刻意改變學生氣質,而是幫助各種氣質型別的學生,發展積極品質而克服消極品質。
膽汁質:不可遏制型,熱情精力旺盛,好衝動,暴躁易怒,脾氣急。對膽汁質的學生進行具有說服力的嚴厲的批評,可以促使他們遵守紀律,約束自己的行為,但不能激怒他們,在日常工作學習中要去鍛鍊他們的自制力,趁著冷靜地對待事物;
多血質:活潑型,活潑好動,熱愛社交,具有明顯的外向傾向,但是粗枝大葉。對於多血質的學生可交給他們更多的任務,讓他們有機會參加更多的活動,在活動中磨礪他們的意志的堅韌性、情緒的穩定性。
粘液質:安靜型,安靜穩重踏實,自制力強,但反應性低,表現出內傾性,可塑性差,死板。對於粘液質的學生需要更耐心地進行教育,指出他們的缺點和錯誤時應給予更多的思考時間,才能使他們逐漸認識自己的問題所在。
抑鬱質:抑鬱型,行為孤僻,不善交往,多愁善感,適應能力差,性格有明顯的內傾性。對於抑鬱質的學生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不宜在公開場合批評他們,要在能接受的範圍內,鼓勵他們參加公開活動的勇氣。
十、中學生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指導,並指導中學生正確處理異性交往:
(一)身心發展的特點:過渡性、閉鎖性、社會性、動盪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三)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
(四)中學生性心理特點:
①渴望瞭解性知識;②對異性充滿好奇與愛慕;③在異性面前容易緊張和興奮;④性衝動和性慾望的出現。對策:①加強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變化;②更新理念,認知異性交往的意義;③指導行為,讓學生能夠正確處理性衝動、恰當地與異性交往。總之,中學生的異性交往需要老師、家長的正確引導。首先,老師和家長要重視性教育,而且要把握好教育尺度,在傳授性知識的時候,用符合中學生年齡特點、能被他們接受的方式為宜,而不是簡單地把成人的知識教給孩子,或是單純地迎合孩子的心理。此外,採取恰當的教育方式,組織男女學生共同參與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動,使他們與異性交往的需要在活動中得到滿足。
十一、中學品德的發展與培養
(一)中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
①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識成分明顯;②品德發展由動盪向成熟過渡(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盪性;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
(二)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①外部因素:家庭教養方式、社會風氣、同伴群體、學校教育;②內部條件:認知失調、態度定勢、道德認識。
(三)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十二、德育有關原理:
(一)德育四大規律
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的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的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二)德育的八大原則:
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的原則,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知行統一,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三)德育的途徑:
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社會實踐活動;課外活動;共青團組織的活動;校會、班會、週會、晨會、時事政策的學習;班主任工作。
(四)德育六大方法:
說服教育法、榜樣示範法、陶冶教育法、指導實踐法、品德評價法、品德修養指導法
十三、課堂行為及應對:
(一)課堂行為產生的原因:
(二)課堂問題行為的處置和矯正:
一、 學生觀
學生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做到悅納錯誤、多寬容);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樂觀估計學生的天性,做到多看優點、多讚美);學生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能(認識到學生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做到相信學生、多期望);學生的成長需要人文的關懷(認識到學生是人,做到尊重學生、講民主)。
二、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一)教學四大基本規律: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
(二)教學八大原則:
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理論聯絡實際;循序漸進、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則;直觀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啟發性教學原則。
三、新課程背景下的評價理念:
在評價功能上,由側重甄別和選拔轉向側重發展;
評價物件上,從過分關注結果評價轉向關注過程;
評價主體上,要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資訊多元化;
評價結果上,不僅要關注結果的準確公正,更要強調評價結果的反饋以及被評價者對評價結果的認同和對原有狀態的改進;
評價內容上,全方面情況進行全面綜合考察;
評價方法上,評價方式多樣化
評價者與評價物件關係上,要強調平等、理解、互動,體現以人為本的主體性評價的價值取向。
四、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
問題的特徵、遷移、思維定勢、功能固著、原型啟發、動機強度。
五、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六、成敗歸因理論:
一個總是失敗並把失敗歸因於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即能力)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所以正確的歸因應該是歸因到內部的、不穩地和可控制(即努力程度),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引導學生把失敗或者成功歸因到努力程度而不是能力。
七、學習遷移理論
學習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
(一)遷移的分類:
(二)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策略:
八、分析學生的人格:
(一)學生的人格特徵包含:獨特性、穩定性、統合性、功能性。
(二)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有:
遺傳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家庭因素(性教養方式、放縱型教養方式、民主型教養方式)、學校教育因素和個人主觀因素。
(三)人格結構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和自我調控系統:
氣質包含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認知風格有場獨立型、場依存性、沉思型和衝動型等,氣質和認知風格無好壞之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人格特點,教師應該做到因材施教。
九、氣質型別:
對於不同氣質型別的學生,教師應該因材施教,不應刻意改變學生氣質,而是幫助各種氣質型別的學生,發展積極品質而克服消極品質。
膽汁質:不可遏制型,熱情精力旺盛,好衝動,暴躁易怒,脾氣急。對膽汁質的學生進行具有說服力的嚴厲的批評,可以促使他們遵守紀律,約束自己的行為,但不能激怒他們,在日常工作學習中要去鍛鍊他們的自制力,趁著冷靜地對待事物;
多血質:活潑型,活潑好動,熱愛社交,具有明顯的外向傾向,但是粗枝大葉。對於多血質的學生可交給他們更多的任務,讓他們有機會參加更多的活動,在活動中磨礪他們的意志的堅韌性、情緒的穩定性。
粘液質:安靜型,安靜穩重踏實,自制力強,但反應性低,表現出內傾性,可塑性差,死板。對於粘液質的學生需要更耐心地進行教育,指出他們的缺點和錯誤時應給予更多的思考時間,才能使他們逐漸認識自己的問題所在。
抑鬱質:抑鬱型,行為孤僻,不善交往,多愁善感,適應能力差,性格有明顯的內傾性。對於抑鬱質的學生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不宜在公開場合批評他們,要在能接受的範圍內,鼓勵他們參加公開活動的勇氣。
十、中學生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指導,並指導中學生正確處理異性交往:
(一)身心發展的特點:過渡性、閉鎖性、社會性、動盪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三)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
(四)中學生性心理特點:
①渴望瞭解性知識;②對異性充滿好奇與愛慕;③在異性面前容易緊張和興奮;④性衝動和性慾望的出現。對策:①加強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變化;②更新理念,認知異性交往的意義;③指導行為,讓學生能夠正確處理性衝動、恰當地與異性交往。總之,中學生的異性交往需要老師、家長的正確引導。首先,老師和家長要重視性教育,而且要把握好教育尺度,在傳授性知識的時候,用符合中學生年齡特點、能被他們接受的方式為宜,而不是簡單地把成人的知識教給孩子,或是單純地迎合孩子的心理。此外,採取恰當的教育方式,組織男女學生共同參與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動,使他們與異性交往的需要在活動中得到滿足。
十一、中學品德的發展與培養
(一)中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
①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識成分明顯;②品德發展由動盪向成熟過渡(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盪性;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
(二)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①外部因素:家庭教養方式、社會風氣、同伴群體、學校教育;②內部條件:認知失調、態度定勢、道德認識。
(三)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十二、德育有關原理:
(一)德育四大規律
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的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的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二)德育的八大原則:
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的原則,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知行統一,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三)德育的途徑:
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社會實踐活動;課外活動;共青團組織的活動;校會、班會、週會、晨會、時事政策的學習;班主任工作。
(四)德育六大方法:
說服教育法、榜樣示範法、陶冶教育法、指導實踐法、品德評價法、品德修養指導法
十三、課堂行為及應對:
(一)課堂行為產生的原因:
(二)課堂問題行為的處置和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