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642356606239

    在03年以前,各種語文教材全部將“龍城飛將”解釋為李廣,這是哪個年代語文課本眾多失誤之一。

    2003年,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對“龍城飛將”的註釋做出修改:“龍城”指奇襲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李廣,畢竟讓一個官方機構徹底認錯,還是挺難的。

    這個解釋其實還不如之前,以單獨的地名代指人物,這種用法極為罕見;以“龍城”代指衛青,這就更加罕見了;以“飛將”代指李廣,其實也不算多,比例大概在10%~20%之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古詩文網統計一下。

    所有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單獨的“龍城”或者“飛將”並不能代表某一個歷史人物,必須結合詩文的整體意境、相關歷史人物的經歷和作者的經歷寫作習慣來分析來進行分析。

    個人認為,“龍城飛將”應當是一個組合詞,可翻譯為“在龍城建功的奔行如飛的將軍”,應當代指漢朝名將衛青。

    先來說說古人用典的習慣:

    古人在抒發懷才不遇之情時喜歡用李廣;在抒發建功立業之志時,喜歡用衛霍。在描述將領個人勇武,書寫傳奇古詩時,喜歡用李廣;在突出將領才能,展示國力強盛時,喜歡用衛霍。作者滿腹淒涼,報國無門是喜歡用李廣;春風得意,躊躇滿志時,喜歡用衛霍。

    來看幾首關於李廣的詩文: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

    《老將行》唐:王維,描寫將領的個人勇武。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滕王閣序》唐:王勃,懷才不遇

    使君高義驅今古,寥落三年坐劍州。

    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

    《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唐:杜甫,懷才不遇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和張僕射塞下曲》唐:盧綸,傳奇故事

    而衛霍什麼文風呢?

    轅門菊酒生豪興,雁塞風雲愜壯遊。

    諸將至今多衛霍,佇看露布上龍樓。

    《九日登花馬池城》明:王瓊,國力強盛

    誓辭甲第金門裡,身作長城玉塞中。

    衛霍才堪一騎將,朝廷不數貳師功。

    《燕支行》唐:王維,國力強盛

    謫戍孤城小,思家萬里遙。

    漢廷求衛霍,劍珮上青霄。

    《贈張揮使》唐:戴叔倫,建功立業之心

    回中地近風常急,鄜畤年多草自生。

    近喜扶陽系戎相,從來衛霍笑長纓。

    《送客往鄜州》唐:楊凝

    “靖乃銑、公祏之膏肓也,古韓、衛、何以加!”——唐:李淵

    “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唐:李世民

    可以看出,雖然以建功立業之心多半等於懷才不遇,但衛霍為典故與以李廣為典故還是有明顯區別的。一般來說,作者春風得意之時,一般不會以李廣作比;送友人出征之時,絕對不會以李廣相比。畢竟“廣每戰輒北”,這不是咒人家嘛。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本人多半也在軍中。當時正值盛唐,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眾將士自信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考慮到這時作者自身的情況和時代背景,當不會以李廣作比。

    再來看看衛青和李廣的經歷:

    龍城之戰乃是衛青的成名之戰,此戰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

    此次出兵,公孫賀一無所得;公孫敖損失七千人;李廣全軍覆沒,兵敗被俘,最後逃回。四路人馬中唯獨首次出征的衛青,英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 700餘人,取得勝利。

    這是漢朝對匈奴主動出擊的第一次勝利,具有極大的政治意義。衛青也是在這次戰役後,從普通將領一躍成為大漢名將的,而李廣本人從未到過龍城,也從未取得過值得一提的勝利。

    第二句“不教胡馬度陰山”,則更是衛青無疑。

    元朔二年,漢武帝派遣衛青率兵出擊匈奴,自雲中出兵,西經高闕,再向西直到符離,收復了河套以南地區,並在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帶設定了朔方郡和五原郡。將漢王朝的防線,向北推進到陰山一線。衛青死後漢武帝下旨,將衛青墓築成陰山形狀,以紀念此功。

    所以說“不教胡馬度陰山”,定是指是衛青無疑。王昌齡後兩句詩是在描述,衛青的偉業,以抒發自己建功立業之心,沒有無緣無故把李廣加進來的道理。

    最後,中國古代雖有以地名代指人物的習慣,但是習慣上是以姓氏+家鄉和姓氏+任職\居住地為多,比如劉備被尊稱為“劉豫州”,杜甫別稱為“杜少陵”。也有以立功的地方+官職代指的,比如李廣利尊號“貳師將軍”,翻譯過來就是“在貳師城取得過大勝的將軍”,但單以地名代指人物的,卻從未見過。

    “龍城飛將”應與李廣利的“貳師將軍”類似,可直譯為“在龍城取得過勝利的,行軍如飛的將軍”,當指衛青無疑。

    李益的《塞下曲》中“請書塞北陰山石,願比燕然車騎功”中的“燕然車騎”也是這種用法,可直譯為“勒石燕然的車騎將軍竇憲”。

    ps: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盧思道《從軍行》)

    這裡“飛將”大機率也不是李廣,全詩前四句標準的上半聯李廣,下半聯霍去病。

    第一句上半聯“朔方烽火照甘泉”,甘泉代指皇宮,李廣出擊匈奴前,任衛尉一職,負載皇宮安全。

    下半聯先不提,直接看第二句。上半聯“良家子”指李廣,《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參軍;下半聯“俠少年”指霍去病少年時既隨軍出征,因此後世有言道“去病奮於驕童,轉戰萬里,無向不克”。

    第三句上半聯的“屯右地”指李廣駐守的右北平;“逐左賢”則是霍去病的代表性武功,指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

    第四句就太明顯了,上半聯李廣射石,下半聯霍去病封狼居胥。前四句很標準的上半聯李廣,下半聯霍去病,所以第一句中的飛將,大機率為霍去病。

    而且第一句下半聯中,第一個詞“長安”,對應霍去病是在長安長大的;第三個詞“出祁連”,對應霍去病的標誌性武功“列郡祁連”。而且霍去病死後,漢武帝下令將其墳墓鑄成祁連山狀,以紀念次功,這麼看也可說明,本句中的飛將當指霍去病。

    同樣唐朝時期的單雄信、裴問、李克用都有飛將之明。這個詞起源於《史記·李將軍列傳》,但絕不是李廣專屬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了血栓會有哪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