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一幽靈
-
2 # 槓王強者和其他1782人
簡單說就是重力和強力弱力電磁力的平衡。重力強大到電磁力撐不住的時候,電子就被壓縮到原子核內部,就形成中子星了。重力強到,讓光都跑不掉,就形成黑洞了.
-
3 # 人擇原理
重力即萬有引力,日常經驗告訴我們萬有引力經常被我們人類打敗:一隻手就可以提起一把椅子,一塊磁鐵就可以吸起一把菜刀等等。電磁作用力比引力強10^37倍,實在強太多了!在四中基本力中引力是最弱的一種相互作用力。但引力作為長程力,它的優點在於集體的力量、只有吸引沒有排斥、能夠作用於很遠的距離。電磁力雖然強也是長程力,但同電荷會排斥相互抵消,其他兩種弱力和強力都是短程力,是短程力,並不在宏觀上起作用。
引力在一種情況下會顯示出強大的力的作用:
我們根據牛頓引力方程F=Gmm/r^2知道,引力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當大質量的恆星內部熱核反應結束,引力集體力量的作用下會塌縮,塌縮導致半徑縮小,在質量不變情況下,半徑縮小100倍引力將增加10000倍。根據錢德拉塞卡極限,即恆星死亡時質量小於1.4個太陽質量,在引力的作用下將塌縮為白矮星,密度大概為1噸/立方厘米,這個密度已經遠遠超過所有已知重元素的密度!
電子簡併運動:當恆星死亡時質量大於3個太陽質量,原子內電子簡併壓力也無法抵擋住引力,電子被壓進原子核與質子結合,形成中子星,如果中子間簡併壓力也無法抵擋引力的坍塌,就會形成黑洞,中子星的密度達到難以置信的1億~20億噸/立方厘米之間,至於黑洞,不同大小密度是不同的,黑洞越大密度越小,像太陽質量大小的黑洞,直徑大約3公里,密度約5×10^16噸/立方厘米。
中子星圖片:
-
4 # 宇宙譜
重力作用使恆星塌縮為中子星這種可能性為零,有人認為可能塌縮那是對物質的本質不理解,也不懂得物質為什麼會產生質量,為什麼物質發生位移,發生位移的力從哪裡來的?如果是質量產生的,那麼質量產生引力為何有方向性,這些都是質量引力論無能解釋的。關於引力是時空彎曲論,如果引力是時空彎曲本身,那麼恆星的引力塌縮也就等於時空彎曲塌縮,如果塌縮成了中子星或黑洞,那麼中子星黑洞就是高濃度高密度的時空彎曲體,中子星內的夸克,黑洞奇點也是時空彎曲,時空高度彎曲了光都無法逃脫,人類又怎能發現,夸克又怎能被發現,現代的夸克能被觀測發現,也說明所謂的中子星奇點根本不存在。
一切力的產生都來源於能量運動,如果沒有能量運動就不會產生力,沒有能量運動及其能量轉移運動,能量運動態本質又是由動態體型變而產生,型變又是由動態體的動態規模內外平衡確定,恆星死亡本質是能量輸出減少,內外動態相對平衡,處於相對平衡的動態體又怎能自己無止境的塌縮。(本文原創,個人研究結論供參考)
-
5 # 刁博
萬有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是已知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萬有引力給人一種比較弱的感覺,因為萬有引力常量的數量級只有十的負11次方,而庫侖力中靜電力常量的數量級高達十的9次方。
其實不能說萬有引力比庫侖力差了20個數量級,因為公式中一個單位的質量、一個單位的電荷量完全是人為規定的,1庫倫的電荷量被定義的非常大,使得靜電力常量有了可怕的數量級。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容易體會到萬有引力。人受到的重力作用,就是由萬有引力引起的;地球、太陽等就是大量的物質由於萬有引力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萬有引力是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距離比較大時可能會覺得這個力比較小。當距離逐漸減小時,萬有引力會按平方規律急劇增加。尤其是到了微觀領域,距離變為原來的十億分之一後,按照平方反比定律,萬有引力會變為原來的十億的平方倍,這是比較恐怖的。
恆星是由大量的物質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萬有引力的作用使得恆星中心附近的壓強和溫度非常高,能夠點燃中心處的核聚變。中心處核聚變釋放出能量又阻礙著萬有引力進一步將恆星壓垮。中心處的核聚變不斷的消耗物質,萬有引力就會步步緊逼,最終的結果就是引力將恆星壓垮。
恆星最終被壓垮到什麼程度也是與萬有引力的大小有關,萬有引力的大小又取決於恆星所含物質的多少。像太陽這樣的質量不算太大的恆星,電子簡併壓可以對抗著引力的進一步壓縮,這樣的恆星最終會變為白矮星。
質量更大一些的恆星所含的物質就更多一些,能夠給中心處施加更大的壓力。如果恆星殘骸的質量超過1.4倍太陽的質量,電子簡併壓也無法抵抗進一步壓縮,萬有引力會將電子壓到質子中,直到中子簡併壓和引力產生的壓力相平衡。這樣就形成了中子星。
如果恆星殘骸的質量超過3倍的太陽質量,中子簡併壓也無法抵抗引力的壓縮,恆星最終會變成黑洞。並且,在壓縮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引力,這樣就會將物質壓縮到黑洞中心處的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奇點中。這就是引力的強大。
-
6 # ooO孫悟空Ooo
因為恆星的特性不允許“鐵芯球”的結局發生。恆星質量都很大,所以自身引力大。而內部高溫高壓,又持續進行著核聚變反應。
像太陽一樣正在“燃燒的”恆星叫做主序星,其內部核聚變反應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核聚變產生的能量與萬有引力抗衡著。這個過程逐步生成重元素,這個過程就會形成鐵元素。直至輕元素快耗盡的時間核聚變的能量無法支撐整個恆星的萬有引力開始塌陷。外圍物質被丟擲。
然後就是不一樣的第二階段了。小於1.44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會坍塌到電子簡併壓力與萬有引力達到平衡的狀態,這就是白矮星。
而大於1.44又小於3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則會塌陷為更小體積,直到中子簡併壓力與萬有引力抗衡的程度。因為質量更大,萬有引力將電子全部壓到質子中去了,成為中子星。
而大於三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就再沒有什麼能阻擋萬有引力了,直至恆星塌陷為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黑洞。
“鐵芯球”需要鐵原子形成後冷卻才能得到。所以不論是主序星,還是白矮星,還是中子星或者黑洞。他們都處在高溫高壓的狀態,鐵元素都存在不會長久。其中主序星和白矮星其中會有鐵元素存在,而中子星和黑洞裡都沒有鐵元素存在。
所以恆星的特性決定了它生命的結果不是鐵芯球,而行星的核心在燃燒完畢後會有鐵芯球的存在。
回覆列表
這是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推匯出的結論,我不認同這樣的見解。恆星內部的核聚變,並不是從輕元素一直到重元素逐步遞增階梯式地聚變,到鐵元素然後坍塌。而是各種輕重元素同時綜合進行聚變。地球裡也能挖出鐵礦呢。當聚變到最重元素之後,再向深層次的更小微粒中子聚變,成為中子星,全部變成中子微粒後,再向更精密的純能量聚變而成黑洞。天體一系列聚變過程中憑引力吸收太空的暗能量充實自己。隨著內部能量的聚多,其引力也逐步增大,最後成了有強大引力的黑洞。不可憑我提出的理論參加考試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