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睿思睿讀
-
2 # 偓玄幾
知行合一如何理解,又怎樣引用到職場中?
知行合一這個思想和話題非常重要,它不僅是一個條思想理念也是一條指導我們人生和職場的行動標準!
一、知行合一的由來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替代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替代知,認為行便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二、知行合一的必要性
它屬於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知行合一”要求一個人不僅能夠認識(知)事物的道理,尤其應當實踐(行),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朝向一個好的方向去發展。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這才是正確的,而不是相反,將兩者割裂開來,這不利於我們的學習和工作!
三、知行合一的解析
1.在橫向上,我覺得知行合一在內涵上包含兩個方面:由知而行和由行而知。這兩個方面共同構成了知行合一的完整內涵。
2.在縱向上,我覺得知行合一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沒有止境。在不同的發展狀態,呈現為不同的發展階段。
3.知行合一體現為不同的層次。大的知行合一的迴圈中包含著中等層面、小層面的知行合一的迴圈。中小層面的知行合一迴圈一起有機構成較大層面的知行合一迴圈!
四、知行合一在職場中的運用
1.我們在進入職場之前,所學的專業知識就是“知”,畢業之後走入職場參加工作就是“行”。這就是知行合一的體現。
2.當我們進入職場之初,接受與工作相關的學習和培訓,這就是知。因為不知,我們就不好開展工作,而開展工作就是實踐,就是行,這就是知行合一的要求!
3.我們瞭解公司文化、制度、工作環境、工作流程這都是“知”,而我們將公司的文化、制度、流程執行到實際的工作操作中就是“行”。這也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反之,知而不行,就是執行脫節;不知而行,就是知行的割裂!
4.公司領導制定年度目標就是“知”,我們作為員工去完成任務,達成目標,就是“行”。在這個知行合一的大迴圈之中,我們按照季度、月份去分段完成就是在貫徹小的知行合一。甚至這種知行合一,可以細分到我們每一天工作的日常事項上。這就是一天之內的知行合一迴圈。
5.作為公司的部門主管或者公司領導的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也是知行合一的呈現。只有知行合一的人才更有影響力和說服力,也才能更好地領導大家幹好工作!
綜上,說到的是由知而行的狀態,也有由行到知的狀態和過程。例如我們根據工作的需要(行),提升自己相應的職場素質和能力,進行學習,這就是由行到知。我們學習職場的溝通和人際關係方面的課程,然後再運用到工作中……
我們無時無刻不處於知行合一的迴圈和狀態之中,只是我們要能夠自己的意識到,並且將“知行合一的理念”貫徹到我們的工作中,將我們各方面的工作做到更好!
明朝的王陽明,也屬於職場中人,只不過他的職場是官僚政治系統,而我們一般人的職場以商業、事業單位居多。但是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對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有的人覺得“知易行難”,我覺得,常行則易;也有人覺得“行易知難”,我覺得常學則易知。這是兩種不同型別的人,對於知行合一不同的感受,我附帶也給到各自的解決方案。
覺得知易行難的人,往往從知、從學、從思想入手,實踐缺乏,所以行多了,做多了,熟練了,找到方法,規律和門道就容易了;覺得行易知難的人屬於實踐派、經驗派,你讓他做他會做,但是你讓他學習和總結一套一套的思想理論,他做不來,也受不了!
但是我們要想將工作事業不斷向前推進,必須要努力達到“知行合一”的狀態,既要能知,也要能行,既要能行,也要能知(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和思想理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工作。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革,我們要能不斷地進行新的學習,補充新知,才能創造新的事業實踐(行)。
筆者之前的職場領導給我們做培訓就講過:沒有實踐(行)的理論(知)是空頭理論;沒有理論(知)的實踐(行)是盲目的實踐。這也是一句關於知行合一的經典概括。【在這裡我想特別指出的是】:這裡的理論、或者王陽明的知,應該是科學的理論,反映了事物規律和法則的知,而不是一般的想法和知;這裡的實踐,或者王陽明的行,是符合某個方面的實際,符合某個領域規律的有效實踐,或者行,而不同於一般的實踐和行。
筆者在踐行“知行合一”思想的過程中收穫很多,如果題主對這方面感興趣,在瞭解“知行合一”的基本思想之後,更重要的是在實際工作中去踐行,只有不斷深入,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自己也會從中收穫很多的實際效益!
-
3 # 蔓莓愛跑步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回覆列表
關於知行合一,先生在《傳習錄》中有闡釋: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當時讀到這段如醍醐灌耳。今人做事,絕大多先立志而後行,我亦屬於那範疇,以致說多做少,最終落空。知行合一是為良劑,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
後讀黑塞也覺他與先生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位曾深受東方禪思影響的德華人在Demian裡寫:"only the thoughts that we live out have any value" (唯有付諸實行的思想方能談價值)
另外《傳習錄》中相關的片段有:
“立志用功,如樹使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與知行合一同理,先生此處指回到事物的本原,不前瞻後顧,心無旁騖地、純粹地去做一件事。
我想不會有比這更“活在當下“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