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蠶媽媽

    孩子2-6歲時候,認知發展的黃金期,也是情緒和社會性的萌生的時期。與孩子一起做遊戲,讓孩子的認知更靈活和廣泛,也能充分釋放自我,塑造完整的人格。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寫了一本書《遊戲力》,用笑聲啟用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也是美國國家親子出版獎金獎的作品。

    認識孩子。孩子2歲以後,除了爸爸媽媽,還會接觸更多人,包括長輩,別的小朋友等,自我中心與考慮別人,小朋友之間相互思維方式的不一致,都會在七彩童年,給孩子一些小心事,爸爸媽媽忙碌的背影中,孩子不一定會主動說出小心事,但是,他們會在遊戲中玩給我們看。嬉笑怒罵間,孩子也在訴說心中的喜悅、好奇、疑慮、失望、悲傷,和恐懼。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尤其是他們2-6歲的時候,透過遊戲,首先能認識和理解他們。遊戲中,儘量用他們的語言,才會懂。

    建立聯結。兒童心理學經常提到依附理論。勞倫斯博士把它描畫為“蓄水理論”:孩子需要不斷的關愛和照顧,就像有一個杯子,不斷需要蓄水。當孩子在寂寞、傷心、困了、累了的時候,他需要有人安慰,這時候他的杯子空了,需要媽媽和爸爸的擁抱和撫慰來加水。有時候是談心,有時候是一起玩耍,水滿則心安。那些沒有得到親情或者友情蓄水的孩子,後期容易焦慮、自閉、退縮、黏人,生活中容易迷失安全感。孩子以後離開家了,只有足夠蓄水的孩子,才有安全依附感,才能安慰自己,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否則容易情緒失控。於是,才能集中注意力,與同伴形成良好的聯結,對自己和世界有積極的看法。

    培養孩子的自信。與孩子有充分的身體接觸,能在關鍵時候,給他們鼓勵。可以用激將法鼓勵他們衝破重重困難,成功的那一刻,就是孩子自信的點滴積累。孩子的自信力,第一波來自剛出生時,獲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他們憑藉可愛的面龐的楚楚動人的表情,獲取大人的餵食、安全庇護、愛心和關懷。第二波自信力,來自2歲以後的幼兒期,蹣跚學步,發現自己可以對別人說不,堅持自己的意見,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這時候,要做的是,孩子與周圍小朋友玩耍的時候,遇到挫折,不理解的時候,爸爸媽媽提供方法,幫助孩子獨立客服困難。

    學會微笑。遊戲力的養育方式中,開懷大笑至關重要。如果有一件事情逗得孩子咯咯笑,那就應該再來一次。一而再,再而三,所有笑聲都是好的,笑聲具有非常愉悅的感染力,也是判斷遊戲成敗的指標。笑聲,是建立聯結的訊號,笑聲能拉動人與人的距離。也是完成挑戰的標誌,也是孩子經歷過歡笑與淚水後,不再痛苦和受傷的標誌。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是釋放恐懼、困窘、焦慮的途徑。

    給女孩更多勇氣,給男孩更多關懷。傳統上,家庭不鼓勵女孩冒險和探索,她們的翅膀一直軟弱無力。需要透過遊戲幫助她們,才能生長,在廣闊無垠的世界中,發現她們的“力量之屋”。男孩,多數從小培養的是勇敢和堅強,孤獨的嘗試,面對自己,沒有體貼。透過一些遊戲幫助男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他們也許會更持久的找到自信。

    情緒的壓抑與釋放。孩子的成長跟花苗破土一樣,需要一股力量衝破一些阻力,因為慣性,力量過猛,需要抒發。隨著他們的長大,除了快樂與滿足,還有很多懊惱、沮喪、傷心、失望、害怕,嫉妒,等等,當他們杯子裡水空的時候,沒有父母親情或者夥伴及時的蓄水,反而摔杯子的時候,杯子容易碎,對孩子的傷害是很深遠的,特別是在孩子2-6歲的時候。爸爸媽媽特別注意,不要把外在的情緒,撒在孩子身上,他是一個心智和身體上都還在成長中的孩子。多愛他們。跟孩子一起遊戲吧,最好的情緒釋放空間。

    聯結孩子的遊戲,在我們一生中,其實只有那麼幾年。因為孩子在父母身邊的時光,2-6歲是黃金期,他們會形成認知的能力,還有對社會初步的假想,早期的這一步,可能會對他們將來的人生,有深遠的影響。

  • 2 # 紅姥姥

    很簡單,多親子互動,幫助解決和小夥伴的關係,買一些寶寶書籍和玩具,讓他(她)拿去和夥伴分享。和他一起建造和小夥伴玩耍領地。穿上運動鞋運動服和他們一起玩耍。

  • 3 # 庭公子大人

    分享一下自己的帶孩子經歷。之前一直是跟姥姥或奶奶一起帶,前陣子老人們出去玩兩個月,於是就跟老公兩個人帶。短短兩個月時間跟孩子的感情突飛猛進,早晨送去幼兒園時孩子變得更加配合,在幼兒園吃飯吃的更好,晚上回家學習英語和漢字,睡覺也很踏實,每個週末帶出去玩耍,爸爸也有了責任感一樣在帶孩子上有很大進步。

    所以如何增進跟孩子的感情?自己帶!老人能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新手爸媽也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雖然有時候會有一種“分裂感”:上班要緊張起來工作要快,下班帶孩子要溫柔舒緩慢條斯理控制脾氣,但會發現在跟孩子的相處中,感情越來越深厚,大多數時候能夠迅速明白孩子表達不出來的意思,從而化解想“武力解決”的衝動,而且會在每天的互動中發現孩子真是比想象的要聰明和敏感。感覺帶孩子不僅僅是增進感情,更多的是為人父母自身的成長,更加包容更加獨立更加自信。

    孩子是自己的,個人認為老人帶孩子僅僅是幫忙,而且以後孩子大了不能永遠指望老人去跟孩子交流,還是要做父母的自己跟孩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基礎才好。

  • 4 # 樂育媽咪

    一個孩子與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他和其他一切的關係,母親歷經十月懷胎,生出了寶寶,他與母親雖然在身體上分離了,但心理上從未分離。

    孩子一般要到兩歲左右才會有“我”的概念,三歲左右才會開始走出媽媽的懷抱建立交際,所以必須先建立健康穩定的母子關係,才能讓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從而順利地從母親那裡走出,擁抱世界。

    母子之間的連線始於懷孕。從懷孕開始,母親就與寶寶建立了獨一無二的連線,母親的身體狀況、精神狀態直接決定寶寶的成長狀況,一朝分娩,孩子也不會因為出生而結束這種親密關係,媽媽獨特的味道和氣息,就足以讓寶寶擺脫對外界的陌生與恐懼,一個懷抱,一滴奶水,就足以讓寶寶獲得長久而滿足的安全感,所以媽媽們在孩子出生時只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就開啟了讓連線持續下去的金鑰匙。

    創造條件把孩子帶在身邊。不要懼怕帶孩子的苦,每個寶寶都是投奔父母而來,而不是奶奶或外婆,我們對孩子的愛體現在日常的點滴生活中,比如給他做一頓可口的飯菜,照顧他睡覺,陪他玩耍,給他洗澡穿衣服,其實並不需要多麼高階昂貴的成本,在日常的親子活動中,愛就真實地發生著。

    抽空高質量陪伴孩子。孩子長大,需求變得更多,一會兒會纏著你讀繪本,一會兒纏著你給他做手工,這個時候不要表現得不耐煩,抽出更多的時間滿足孩子的需求,奧巴馬再忙,回家也會給孩子讀繪本,準時參加孩子的家長會,生怕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對於家長特別是媽媽,在孩子早年的付出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一個媽媽也許會有焦慮和不安,但是作為我們的孩子,是帶著百分之百的信任投奔於我們的,照顧好他們,愛他們,就是給孩子最好的連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