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它的名稱多有變化。
早在春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戰國初期的重要史籍《尚書.禹貢》稱,中國當時分為九州,臺灣歸屬揚州範圍。
先秦時,稱臺灣為“瀛洲”。秦滅漢興,稱臺灣為“東鯷“。三國時,又稱臺灣為“夷洲”。
隋唐至宋朝時,稱臺灣為“流求”,元朝時,又稱臺灣為“琉球”。
明朝初葉,稱臺灣為“東番”,商船橫渡海峽時,習慣上以臺灣北部高山為辨別方向的標記,因山勢如罩雞之籠,故又稱為“雞籠”。漁民們常在臺灣西部港口修船補網,稱港口為“魍灣”,後來泛指臺灣。
明朝中葉,臺灣又有了“大灣”、“大員”、“臺員”之稱。福建沿海人民又稱之為“埋怨”。因為在開發臺灣過程中,不少大陸人民或遇風浪葬身魚腹,或水土不
服客死他鄉,“其狀其慘,故以埋怨名之”(見清施鴻保《閩雜記》)。以上四個名稱讀音與閩南土語“臺灣”的讀音相同,故稱之。
明朝萬曆年間,因臺灣“地形如彎弓,浮海如平臺”,遂稱之為“臺灣”。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了盤踞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次年改臺灣為“東都”。後來,其子鄭經又改東都為“東寧”。
1663年,康熙帝派施琅進擊臺灣,恢復臺灣名稱。1684年清政府設立臺灣府,“臺灣”名稱沿用至今。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它的名稱多有變化。
早在春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戰國初期的重要史籍《尚書.禹貢》稱,中國當時分為九州,臺灣歸屬揚州範圍。
先秦時,稱臺灣為“瀛洲”。秦滅漢興,稱臺灣為“東鯷“。三國時,又稱臺灣為“夷洲”。
隋唐至宋朝時,稱臺灣為“流求”,元朝時,又稱臺灣為“琉球”。
明朝初葉,稱臺灣為“東番”,商船橫渡海峽時,習慣上以臺灣北部高山為辨別方向的標記,因山勢如罩雞之籠,故又稱為“雞籠”。漁民們常在臺灣西部港口修船補網,稱港口為“魍灣”,後來泛指臺灣。
明朝中葉,臺灣又有了“大灣”、“大員”、“臺員”之稱。福建沿海人民又稱之為“埋怨”。因為在開發臺灣過程中,不少大陸人民或遇風浪葬身魚腹,或水土不
服客死他鄉,“其狀其慘,故以埋怨名之”(見清施鴻保《閩雜記》)。以上四個名稱讀音與閩南土語“臺灣”的讀音相同,故稱之。
明朝萬曆年間,因臺灣“地形如彎弓,浮海如平臺”,遂稱之為“臺灣”。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了盤踞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次年改臺灣為“東都”。後來,其子鄭經又改東都為“東寧”。
1663年,康熙帝派施琅進擊臺灣,恢復臺灣名稱。1684年清政府設立臺灣府,“臺灣”名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