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育鄰人

    人來瘋、自然熟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肉貼肉

    兩小無猜、青梅竹馬

    ......

    人類是自然世界生命體系中最具智慧、最懂得與同伴分工協作的群體,任何一個人都具備與同伴見面數分鐘即建立起友好互助關係的能力。然而,當人類進入工業資訊化、城鎮化社會之後卻著實有越來越多家長為自家孩子不懂得如何融入群體、團結同伴而擔心。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出生在現代社會的孩子們與團結協作這項本能越來越生疏了呢?

    明確具體的任務更容易啟用孩子們的團隊潛能

    一、社會分工協作關係變遷

    人類是自然生命體系中的核心成員,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之中迄今為止唯一創造出璀璨文明的群體。然而,就人類個體本身而言,兇猛不及獅子/老虎、強壯不比大象/野牛、高大不如長頸鹿、靈巧不濟猴子.......所以,人類唯有透過團結協作才能創造生存奇蹟,比如團結一心的原始部族能夠捕食比自身強大數倍的猛獁象、能夠驅趕貪婪的狼群、能夠利用自然物質建立新家園,而這些分工協作絕大多數具有長期性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人類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創造出抽象語言文字和利用自然物質創造出勞動生產工具的群體,因此人類社會越向前進化其創造的勞動生產工具功能也越強大,比如弓箭能夠幫助人類捕獲近距離的小型獵物,槍支則能在更遠距離獵殺體型更大的獵物;鋤具能夠減輕農民耕作小塊田地所付出的勞力,農業機械則幾乎能夠在不用人付出體力的情況下完成大片田地耕作;馬車能夠幫助人類實現社會消費資源一日百斤百里轉運,火車/飛機則能實現成噸物品千里數小時即達......

    購物快遞送上門、宅家餐食點外賣、出行用公共交通......貌似城鎮之中的所有人都能夠在不借助臨近同伴的幫助下實現幸福生活。所以,今天生活在城鎮之中的人們越來越崇尚“陌生社交”,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協作更多建立在當前、即時利益之上。

    二、童年成長環境變化

    一浪一夥、野孩子、玩到不歸家......曾經是童年最真實的寫照。數十年前,無論在農村的田野之上還是城鎮大街小巷之中“頑童”們的身影隨處可見,因為那時的農村亦或者城鎮居民之間那絕對是長期“相鄰相親”。所以,那時孩子們“吃百家飯”、過家家串門兒是稀鬆平常的事兒。

    人類建築水平提高讓住房被建的越來越高,城鎮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量越來越多。然而,城鎮高層建築卻沒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因為,住進高樓的人們多數情況下回家即大門緊閉,除了賦閒在家的老人和孩子彼此之間能夠相互有交流之外,絕大多數中年人很可能對門住著誰都不知曉。所以,城鎮之中的孩子們多被教成了“宅男宅女”,他們的成長生活也多被限定在學校——家庭——培訓機構”之間。

    孩子生命活力最強、膽子最大、禁忌最少......但這也正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致命弱點,因此孩子必須在成年人的監護和陪同下才能確保成長安全,而且今天城鎮結構越來越複雜、街道上的交通工具&陌生人越來越多、可供孩子們自由玩耍的場地越來越少。所以,今天城鎮之中的孩子在跨進中學校門之前幾乎都不能獨自活動,與成年人為伴已成為當代孩子學習成長旅程的普遍現象。

    三、文教環境變化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當今社會輔助每個人成長進步的主要場所。然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被普及的時間也並不長,在它們被普及之前人們學習生存技能主要依靠家庭和鄰居環境。彼時人們想要學習到更多社會生存技能的最佳途徑就是多集李家長、張家優、王家強;隨著學校教育被普及到全社會,原本依靠鄰里互助實現“易子而教”的需求沒有了,家長期待孩子成長更好把孩子送進校園即可實現。所以,普及學校教育讓社會打破了原有“長者為教”的傳統成長習俗,那種一群孩子圍在一起聆聽鄰居老爺爺講人生成長故事的場景一去不復返了。

    資訊交流是社會凝聚力的核心,家用電器普及之前人與人之間的資訊傳播幾乎只能依靠聊天。然而,家用電器普及之後每家每戶閒暇時間在家看電視、玩電腦或手機,串門兒聊天這種事情幾乎沒有市場了。同樣,孩子們的學習成長也隨著家用電器被普及發生了變化,動畫、網課、網遊都已悉數成為孩子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真正的快樂來自同伴相隨

    一支竹篙難渡汪洋海、一個巴掌拍不響、一隻筷子輕輕被折斷......團結力量大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問題是如何讓孩子們學會團結呢?

    1、創造團結互助的成長環境

    城鎮化、優生優育讓每個家庭相近年齡段【年齡相差5歲左右】的孩子越來越少,因此單個家庭教導孩子團結互助已經不可能成形。所以,需要藉助近鄰的力量,要創造出更多以鄰里互助為基礎、輔助孩子們學習成長的環境,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下發《關於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工作的通知》【建房規〔2020〕10號】,其中明確強調鼓勵有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向托幼、養老等領域延伸,即能說明開展鄰里互助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重要性。

    2、創造更多必須孩子們團結互助才能完成的學習任務

    作業、學分、競賽......目前教學活動考評絕大部分以個人為主體,課堂也極少引導孩子們以團隊協作的方式完成某些學習任務,導致目前整個社會中人們往往只注重個人能力培養,而對孩子們的團結協作引導少之又少。所以,提升孩子們團結協作能力亟待提升教學活動中的團隊成長考評比例,教學活動中必須創造更多需要孩子們團結互助才能完成的學習成長任務。

    3、建設更多親民型公共、有公益引導的學習成長場所

    圖書館、體育館、文化宮......社會建了許多大型標誌性的公共文娛設施。但是,這些大型公共設施都有一個共性的問題,方便抵達的人群極為有限、而且也極少孩子能夠獨自前往。所以,只有有了便於孩子自主前往的公共成長場地才能聚攏孩子們,只有讓孩子們聚攏成團之後才能教導他們學會團結互助。

    近距離分工協作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主旋律

    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環境是催生一切人類生存智慧的前提,只要環境得當幾乎可以將孩子培養成任何模樣,比如中國的孩子講漢語、寫方塊字,美國的孩子講英語、寫ABC,俄羅斯孩子講俄語......教育不是高科技,但辦好教育比搞高科技更難,因為搞好教育工作真正需要全社會互動、真正需要從營造社會成長環境開始、真正需要每個人團結互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是在”群體免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