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條子
-
2 # 漁耕樵讀
其實普通話並不是現代社會專屬,最早形成於夏朝的“夏言”,夏建都洛陽,以當時洛陽話為主,到了周時進一步完善,稱之為雅言。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到各國講學,所以提倡用雅言,並且指出:“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這時雅言在上流階層已經很普及了,作為一個合格的縱橫家,第一個要練的技術就是雅言。
南北朝時期由於皇帝和貴族南渡,不但帶走了財物,而且連語言都帶走了。但是也不要以為在胡人控制的洛陽就完全沒了影響,胡人多個皇帝傾慕漢文化,大力提倡漢化,北魏孝文帝提倡說漢話,穿漢服,典章制度悉如漢制。簡直比漢族還漢族。並且制定雅言標準,以洛陽話為主,金陵話為輔。
後來隋文帝一統天下,第一件事就是釋出了一套語音標準《切韻》。這是最早可考的韻書,是洛陽話和金陵話結合體,可見讀音的正統性對一個國家的影響有多大。
後來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也隨後釋出了一套語音標準即《廣韻》繼承了《切韻》,宋朝都城雖然在開封,但是推崇的確是洛陽話。當時有一句:“中華音切,莫過東都”。
元朝時期也有一部韻書《蒙古字韻》,但是不被知識分子承認,他們寫詩文戲曲依然按照《廣韻》,因為按照那個唐詩宋詞都不押韻了。
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推出了象徵中原正統的《洪武正韻》就此橫空出世。此書對現今我們所講的國語影響最大,上承唐宋,下啟明清。以洛陽士族讀音和金陵雅言相結合,取古存今,較完備的將古音跟時音結合起來,很好的 彌補了元時正音的空缺。
後來滿清入關對官話有一定影響,但是影響也有限,從古代詩歌大部分都還是押韻的就可以看出來。
所以普通話是一脈相承的,並不是我們現在獨有的。
-
3 # 葉靜湖
恰好相反 ,歷史上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官方語言。基本上定都在哪兒,哪兒的話就是官話。
先秦是雅言,秦朝也是有官方語言的,只是無法考證了。漢代是洛語,承襲了先秦時代的雅言,漢代標準語稱為正音、雅音 、通話。西晉是洛語。東晉是吳音。隋朝是《切韻》,以金陵雅音、洛陽雅音為基礎形成的官話。宋朝稱為正音、雅音。元朝的國語是蒙古語,漢語成為天下通語。明朝的國語是江淮中原音。清朝是漢語官話,也叫國語。
秦朝統一了文字,但口語沒有完全統一過。就像現在也沒有完全統一語言一樣,只是普通話大家都能聽懂。
古代各地口語交流應該是比現在更困難。好在有統一的文字,重要的事情可以立字為證。
-
4 # 東語東願
到周朝時,官方語言開始出現,以周天子所在地的語言為官方語言,為雅言。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是以秦音為標準語言了。元朝時,已經有了平聲,實現了北方話的雛形。至明清時代,官話在全國應用推廣開來。
走南闖北的生意人是如何交流的呢?舉個例子說明吧!比如說你從北京去江蘇做生意,北京的這一代的方言都差不多,當你行走到山東與北京交界地段時,交界地段的百姓語言都是互通的,都能聽懂,可以找個交界地段的百姓當翻譯。山東地段的語言大體一致,可參照此方法,行至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時候,再找個這個地段的百姓做翻譯,因為山東與江蘇交界的語言也是互通的。
實際上,每地交界的語言都是互通的,就像中國和越南、俄羅斯邊境的邊民一樣,他們的語言都是互通的。這樣,走南闖北的生意人就是靠這種方式交流的。
-
5 # 學習冇止境1
小時候沒事仔細觀察了螞蟻的活動,螞蟻獨自出來找食物,若遇到另一隻螞蟻,其觸角會相對觸碰一下,我覺得這種行為是螞蟻之間最簡單的交流,還有尋食中找到單獨拉不動的東西,這隻螞蟻就會搬救兵,久不久就會從窩裡出來一大隊螞蟻,就象一支軍隊一樣,整整齊齊,帶頭的是隻大頭螞蟻,而後面跟一隊“士兵”之後又出現一隻大頭螞蟻,緊跟著又是一隊小螞蟻士兵,有條不絮,比較有組織,它們之間一定有“語言”存在,俗話說:人有人言,獸有獸語。螞蟻都能組大規模的覓食行動,人作為高階動物,思維意識更加發達,肢體語言更豐富,比如“眉目傳情”“亞語”等靠的是動作,人類未曾產生語言之前應該利用動作進行交流,中國從商殷時代就有了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用形象的畫作為文字,若動作不能解釋,用文字交流起來好多了,雖然仍然交流比較費勁,但人類一齊在鑽研著如何更好的交流,春秋戰國時有“雅語”官方用語,一般國與國之間交流多些,民間人們之間相互交往少,到秦朝時,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在地區與地區之間語言不通的情況下用文字交流,而秦朝加強中央集權,中央的語言向周邊乃至被統一的各國擴散,慢慢地交流擴大,做生意顯得更活躍,各個地方方言都學習,交流慢慢變得自如。古代因為交通,通訊都不發達,老百姓應交流不多,甚至一輩子未出縣外的人都有,秦朝已有戶籍制,禁止民眾自由遷徙,所以老百姓地區性交流不多,官方自有“雅語”之類,文字,書信交往即可。
-
6 # 安
古代,其實也是有普通話的,那時的普通話叫“雅言”。一般指各朝各代首都附近的語言,起碼官府,學堂都統一用雅言。地方方言也是免不了的,中國這麼大,老百姓受過教育的還是少數,他們交流還是用方言。普通話重要,方言也有方言的美,其實方言也是一種地方特色。
-
7 # 歐陽雨晴
古人的交流主要靠語言及又比又劃等。
語言學家發現,同一區域內互相交往的族群有著共同語言,交流不存在障礙。兩個相鄰的而交往比較少的族群則語言有差異,但基本聽得懂。
例如,有族群:A、B、C、D→A與B交流有困難,但還是聽得懂,B與C交流有困難,但也聽得懂,而A與D就完全聽不懂了。
我在汕頭呆過一年,至今聽懂的話不超過十句汕頭話,與本地人交流很苦B,只有又比又劃。
因此,當年韓愈被貶到嶺南惠州,他一定聽不懂廣東"白話"→肯定是又比又劃,互相學著對方的語言,慢慢就聽懂了,而廣東人也讀不懂他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實際上,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通行各國的"雅言"→即當時的普通話→以當時洛陽話為基準音的普通話,這就是北方各省的方言區別不大的原因,雅言主要在長江以北,而南方則方言盛行,但一個大區域內的方言差別不大,比如江西的永修話與南昌話與客家話很相似,交流還可以進行。
只要碰上面,語言不通也還是要交流,又比又劃是最常見的方法。
回覆列表
皇帝的話,古代有朝語,即是上朝的語,俗稱雅語,所以皇帝在上朝的時候大家都說同一種語。平民的話,同一地區的人說同一地區語,邊界的人能說兩地語,溝通不了就不溝通咯,如有需要就請這些邊界人做翻譯。所以你看人家侵略的時候,不就是這樣嗎,翻譯就是這些人。邊界人很重要,他們遊走在兩邊做貿易生意,就會懂兩邊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