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龔斯特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動搖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雅斯貝爾斯

    考場如戰場,每年的高考結束後,都會是“幾家歡喜幾家憂”。總有人在批判高考制度,認為高考是古代“科舉制度”的延續,只能培養出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只會做題的“考試機器”;有的人則認為高考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公平的機會”。

    高考,終究只是一次選拔。人生之路,何其漫長,我們更應當關注的,是教育本身的質量。

    內觀己心,外察世界,啟迪多元思維

    “儒、道、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古來素有“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說法。而西方教育,與中國傳統教育的理論也有所區別。

    1.“儒、道、釋”三家的教育主張

    儒家的教育主張

    孔子是中國教育開山鼻祖式的人物,孔子認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養“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論語·里仁》有云:“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早晨聞道,晚上便可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這句話道出孔子的教育主張:人活著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不然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

    道家的教育主張

    《道德經》裡寫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這句話的意思是:學問是靠知識、讀書、經驗,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的,是做加法;學道則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不斷丟掉的,是做減法;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後連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無所有;然後達到“無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反映在教育上,則要求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賴孩子的能力和發展潛力。

    佛家的教育主張

    佛學,倡導的是智慧教育。

    “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智慧、覺悟”的意思。佛家主張在日常生活,在衣食住行中得到覺悟。

    佛教的教義告訴我們,一定要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

    宇宙是我們生存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本人,學習佛法就是叫我們要認識自己,同時認識我們生活環境真實的狀況。

    佛家認為,正是因為眾生認不清自己,認不清世界,才會迷失了自己,產生錯誤的想法、看法和做法,並給自己帶來無盡的苦難。

    佛學倡導一個人的理智、情感和能力要同時達到最圓滿的境地。

    2.西方的教育主張

    古希臘哲學有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他認為,有智慧的人在於“自知其無知”,那些所謂有智慧的人都不是真正的智慧之人,倡導在教育和學習中要謙虛、真誠。

    柏拉圖是西方傳統教育學派開山鼻祖。他在雅典創辦了著名的“柏拉圖學院”,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所綜合性院校。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理性教育思想

    2. 國家教育思想

    3. 學前教育思想

    4. 全面、平等發展教育思想

    其中,“理性教育思想”是整個教育思想發展的高階階段。

    柏拉圖的“理性教育思想”認為,人類的心靈應該是由“理性、激情和慾望”三個要素構成的。理性的培養是“開啟智慧、啟迪心靈的基礎”,因此他非常重視幾何學、天文學等自然學科的發展。

    亞里士多德則主張透過智育、德育和體育,讓人和諧發展。與中國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一致的。

    總的來說,“儒、道、釋”三家更傾向於以“仁義道德”以及心靈的感悟為教育的出發點,更加註重“內觀己心”;相比之下,西方教育重視自然學科的發展,更加註重“外察世界”。

    正心正舉,撥迷見智,開啟自在之門

    教育發展到現在的階段,已經相對完善了,中西方教育也在不斷地深入交流、相互借鑑、不斷融合。

    而教育的本質和重點,仍然是發展人的“科學素養”和“人文情懷”,即所謂的“核心素養”。學校教育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構築開放世界觀的能力。

    1. 教育,應當培養具有良好審美能力的人

    著名的文學家、畫家木心先生說過“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著名的美學家蔣勳先生也說過,“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良好的審美能力能夠讓一個人懂得欣賞生活,熱愛生活,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人生在世,想要活得忙碌很容易,想要活得懶惰也很容易,但想要活得“有趣”,卻不容易。人的一生,可能會賺到很多的金錢,可能會學到很多的知識,可能會擁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擁有“有趣的人生”、“良好的審美力”,才是上帝獎勵的最好的“禮物”。

    未來將是“雅者為王”的時代。伴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也越來越緊密,一個科技產品能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有沒有為人們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這種體驗的好壞,又與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的好壞有關。而這一切,無不由“審美力”來主導。

    2.教育,應當培養獨立自主的人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這是我們教育關鍵性的問題。”

    “獨立自主”不僅僅是指行動和生活上的獨立自主,更包含精神和思想上的獨立自主。

    教育的目的,是最終引導人成為一個完整的,能夠獨立思考,並由自己的思考支配自己去行動的人,而不是僅僅去背書、去重複別人的思想。

    3. 教育,應當培養具有良好習慣的人

    優秀,是一種習慣。

    印度哲學家菩德曼說:“播種一個行為,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

    良好的習慣是一項長期的投資,它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作為,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在不知不覺中,收穫一個優秀的自己和燦爛的人生。

    4.教育,應當培養具有美麗心靈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心靈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應當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學生並沒有感到被教育,而教育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每個人心中都有道德的種子,教育應當使它生根、發芽。

    一個人生來具有無限發展的潛能,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的一生將向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

    教育,應當幫助一個人,認識他自己,去發現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經常自動重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