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吃飯方面的規則
孩子吃飯很拖拉,家長各種想辦法,追著喂,催著吃,各種問要吃什麼等等。一頓飯下來不比跑一場400米輕鬆,為什麼會這樣,有些人可能會說,小孩子拖,不聽話;也有人可能會說孩子頑皮。當然這些也有可能是一部分原因,只是家長有沒有反省過自己,你有給孩子建立起吃飯的規則嗎?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吃飯的規則,比如吃飯的時間,吃飯的樣子等等。孩子什麼都不知道,你讓他如何規範出合理的行為來?
如果家長透過制定規則,讓孩子慢慢有這方面的意識,當然這個規則一定要是全家人都遵守的,而不是隻針對孩子。
比如家裡可以規定:1、吃飯時間半小時,時間一到無論是否吃完,都要被收走;2、吃飯的時候可以聊天,但嘴裡有東西的時候不能說話;3、吃飯的時候手要扶碗,夾菜的時候請先看下夾菜餐具上是否有飯之類的等等幾條。但要注意不是制定好後,隨便跟孩子說說,這樣孩子會認為這個並不重要,要讓孩子有儀式感,要讓孩子知道這個很重要,而且是家人都要遵守的家庭規則。
經過這樣的儀式感後,孩子可能前幾次仍挺頑皮,但一段時間後他會知道,如果我拖時間,時間一到,我就不能吃飯了。慢慢的吃飯方面的規則意識就建立起來了。當然這個對於剛開始學習吃飯或剛學會不久還不熟悉的孩子不太適用。
二:關於上幼兒園方面的規則
有一部分家長會認為上幼兒園也不是很重要,反正幼兒園就是在裡面玩玩,如果小孩子不太願意去,就請假幾天,所以經常會出現有些孩子幾天在幼兒園,幾天又不在幼兒園的情況。其實這也是不利於小孩子習慣和規則的建立,實際上這種情況涉及到兩方面,一是規則的建立,還有就是會與兒童的心理成長相關。
舉個例子,孩子上幼兒園,也慢慢習慣了幼兒園的節奏,如果有一次孩子因為前一天晚睡起晚了,上幼兒園來不及了,對於孩子來說應該會比較急,但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不緊不慢的對孩子說,沒事,起晚了就起晚了,我幫你跟老師請個假,今天幼兒園就不去了。
這樣一來,就有二方面的影響:第一,孩子習慣了幼兒園的節奏,而且覺得應該準時去幼兒園,而現在孩子會認為,原來除了生病和特殊事情外,這樣也可以不去幼兒園,而且家長的態度也會讓孩子認為幼兒園可去可不去;第二,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會與兒童心理成長相關,孩子有時候會來試探家長的底線,今天因為起晚了,可以不去幼兒園,那我明天拖著拖著,晚了,是不是父母也會給我請假呢?
家長是將自己好不容易給孩子建立起來的這方面規則給打破了。如果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準時叫孩子起床,哪怕你昨天晚睡,仍按原計劃去上幼兒園。其實就是告訴孩子,父母不會因為你晚睡,就會讓你早上多睡會,因晚睡導致的後果,你必須自己承擔,無意中也引導孩子建立了不錯的睡眠習慣。
三:關於平時生活方面的規則
生活各方面能建立起來的規則就更多了,當然不可能一一例舉。說幾種情況:
我見過一種情況是這樣的:本週前二天奶奶家,後二天外婆家之類的,其實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太好的。對孩子來說過二天就是新環境,剛熟悉了又換了新環境,從另一方面講這樣也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孩子一直在換環境。
從規則建立來講,奶奶和外婆帶孩子的方法肯定會有所區別,可能奶奶今天是這樣一個方式,過二天外婆是另外一種方式,對於孩子來說,資訊超級混亂,你讓孩子如何建立起規則來?換成讓成人這兩天做這個工作,過二天再做另外的工作,對於剛工作的人來說,他肯定也是混亂的,而且到最後什麼都做不好。
儘量讓孩子在一定熟悉的環境中,有固定的人來帶,當然這個肯定不是說孩子不能帶到外面去,只是說帶的人相對固定,去外面也一樣,最後還是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順便提一句,在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時候,經常變換環境,不太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在相對固定的環境中,很多方面的規則家長可以慢慢引導孩子。
比如在廚房門上貼上一個象徵性的標誌,告訴孩子廚房一個人是不能進去的。時間一久,孩子看到這個標誌就明白,我一人是不能進廚房的,這樣是不是把規則建立了。
還比如家裡可以準備一個小書架,書封面朝外放的那種,慢慢引導孩子要看書可以自己去拿,看好後希望自己能放回去,前期需要家長的引導,但時間一久,孩子就形成了習慣,這個動作是非常自然而然的。
規則的建立對孩子以後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可能會發現,小時候規則沒有建立好,想要將孩子不好的習慣糾正過來,是非常難的。所以家長要耐心的引導孩子,有些方面可能對家長來說很簡單,但孩子從來沒有接觸過,可能未必知道,所以請家長耐心點,再耐心點。而且0-6歲的孩子是吸收性心智,相對第一次規則的建立不會非常的難。
一:關於吃飯方面的規則
孩子吃飯很拖拉,家長各種想辦法,追著喂,催著吃,各種問要吃什麼等等。一頓飯下來不比跑一場400米輕鬆,為什麼會這樣,有些人可能會說,小孩子拖,不聽話;也有人可能會說孩子頑皮。當然這些也有可能是一部分原因,只是家長有沒有反省過自己,你有給孩子建立起吃飯的規則嗎?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吃飯的規則,比如吃飯的時間,吃飯的樣子等等。孩子什麼都不知道,你讓他如何規範出合理的行為來?
如果家長透過制定規則,讓孩子慢慢有這方面的意識,當然這個規則一定要是全家人都遵守的,而不是隻針對孩子。
比如家裡可以規定:1、吃飯時間半小時,時間一到無論是否吃完,都要被收走;2、吃飯的時候可以聊天,但嘴裡有東西的時候不能說話;3、吃飯的時候手要扶碗,夾菜的時候請先看下夾菜餐具上是否有飯之類的等等幾條。但要注意不是制定好後,隨便跟孩子說說,這樣孩子會認為這個並不重要,要讓孩子有儀式感,要讓孩子知道這個很重要,而且是家人都要遵守的家庭規則。
經過這樣的儀式感後,孩子可能前幾次仍挺頑皮,但一段時間後他會知道,如果我拖時間,時間一到,我就不能吃飯了。慢慢的吃飯方面的規則意識就建立起來了。當然這個對於剛開始學習吃飯或剛學會不久還不熟悉的孩子不太適用。
二:關於上幼兒園方面的規則
有一部分家長會認為上幼兒園也不是很重要,反正幼兒園就是在裡面玩玩,如果小孩子不太願意去,就請假幾天,所以經常會出現有些孩子幾天在幼兒園,幾天又不在幼兒園的情況。其實這也是不利於小孩子習慣和規則的建立,實際上這種情況涉及到兩方面,一是規則的建立,還有就是會與兒童的心理成長相關。
舉個例子,孩子上幼兒園,也慢慢習慣了幼兒園的節奏,如果有一次孩子因為前一天晚睡起晚了,上幼兒園來不及了,對於孩子來說應該會比較急,但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不緊不慢的對孩子說,沒事,起晚了就起晚了,我幫你跟老師請個假,今天幼兒園就不去了。
這樣一來,就有二方面的影響:第一,孩子習慣了幼兒園的節奏,而且覺得應該準時去幼兒園,而現在孩子會認為,原來除了生病和特殊事情外,這樣也可以不去幼兒園,而且家長的態度也會讓孩子認為幼兒園可去可不去;第二,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會與兒童心理成長相關,孩子有時候會來試探家長的底線,今天因為起晚了,可以不去幼兒園,那我明天拖著拖著,晚了,是不是父母也會給我請假呢?
家長是將自己好不容易給孩子建立起來的這方面規則給打破了。如果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準時叫孩子起床,哪怕你昨天晚睡,仍按原計劃去上幼兒園。其實就是告訴孩子,父母不會因為你晚睡,就會讓你早上多睡會,因晚睡導致的後果,你必須自己承擔,無意中也引導孩子建立了不錯的睡眠習慣。
三:關於平時生活方面的規則
生活各方面能建立起來的規則就更多了,當然不可能一一例舉。說幾種情況:
我見過一種情況是這樣的:本週前二天奶奶家,後二天外婆家之類的,其實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太好的。對孩子來說過二天就是新環境,剛熟悉了又換了新環境,從另一方面講這樣也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孩子一直在換環境。
從規則建立來講,奶奶和外婆帶孩子的方法肯定會有所區別,可能奶奶今天是這樣一個方式,過二天外婆是另外一種方式,對於孩子來說,資訊超級混亂,你讓孩子如何建立起規則來?換成讓成人這兩天做這個工作,過二天再做另外的工作,對於剛工作的人來說,他肯定也是混亂的,而且到最後什麼都做不好。
儘量讓孩子在一定熟悉的環境中,有固定的人來帶,當然這個肯定不是說孩子不能帶到外面去,只是說帶的人相對固定,去外面也一樣,最後還是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順便提一句,在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時候,經常變換環境,不太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在相對固定的環境中,很多方面的規則家長可以慢慢引導孩子。
比如在廚房門上貼上一個象徵性的標誌,告訴孩子廚房一個人是不能進去的。時間一久,孩子看到這個標誌就明白,我一人是不能進廚房的,這樣是不是把規則建立了。
還比如家裡可以準備一個小書架,書封面朝外放的那種,慢慢引導孩子要看書可以自己去拿,看好後希望自己能放回去,前期需要家長的引導,但時間一久,孩子就形成了習慣,這個動作是非常自然而然的。
規則的建立對孩子以後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可能會發現,小時候規則沒有建立好,想要將孩子不好的習慣糾正過來,是非常難的。所以家長要耐心的引導孩子,有些方面可能對家長來說很簡單,但孩子從來沒有接觸過,可能未必知道,所以請家長耐心點,再耐心點。而且0-6歲的孩子是吸收性心智,相對第一次規則的建立不會非常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