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無瀾38551375
-
2 # 頑伯
很多人知道李淳風多半是因為與袁天罡共著了《推背圖》,因為《推背圖》被傳的神乎其神,所以李淳風也漸漸步入了神壇之上。事實上,李淳風的確有兩把刀子,他和袁天罡兩個人都為武則天找到了那塊墓地,而這塊墓地的確千百年來都沒有被盜毀,可見這是真正的風水寶地。
但李淳風最厲害的其實是天文曆法,李淳風新編的歷法《麟德歷》不僅對中國影響深遠,甚至於還東傳日本被日本天皇定為曆法,古籍則有“皆以淳風、一行之法,歷千古而無差”的高評價。李淳風製作的渾儀不僅可測得赤經差年、昏旦夜半中星外,還能測得黃經差和月球的經度差。
除此外,李淳風對風的研究也超越一般人,他是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自李淳風后到了1805年才有一個英華人蒲福把風力定為12級,而早在一千多年前李淳風就定了八級以及24個方位。
至於李淳風其他造詣,那還有數學方面,李淳風編訂註釋的十部算經,曾被用作唐代國子監算學館的數學教材。其實從這幾點我們不難看出,李淳風對於數理天文的喜愛和天賦絕不是一個普通人能有的。
或許是李淳風自小就受到父親李播對於道教以及天文的熱愛,亦或者是李淳風9歲就入了道教拜了至元道長為師而對這些有了系統的學習,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及道教的“仙風道骨”造就了李淳風。但這樣的厲害人物也難逃一死,據《甲庫甲歷》記載,李淳風於咸亨元年(670年)"溘逝"。
-
3 # 集賢院居士
《鬼吹燈之龍嶺迷窟》李淳風,以《推背圖》聞名,生平高深莫測
李淳風到底何許人也?看《龍嶺迷窟》的很多朋友,也許都會有這個疑問。本文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位唐代真實的歷史人物,著名的“風水大師”李淳風。
少年學道
隋代仁壽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風生於岐州雍(今陝西寶雞岐山縣),《鬼吹燈》裡的古藍縣是虛構的,李淳風的墓也在現在的岐山縣。他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天文、曆法、數學等。李淳風的父親叫李播,在隋朝時曾任過縣衙這樣的小吏,以官職卑微而鬱郁不得志,最後棄官成為道士,頗有學問,自號黃冠子。從小被譽為“神童”的李淳風在其父的影響下,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天文、地理、道家、陰陽之學。隋大業七年(611年),才9歲的李淳風就遠赴南坨山靜雲觀,拜至元道長為師。
效力唐王朝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時年17歲的李淳風結束學藝回到家鄉,經李世民的好友劉文靜推薦,成為秦王府記室參軍。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李淳風上書,對道士員外散騎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歷》提出18條意見,引起時人重視。太宗採納他的7條意見,授他將仕郎,入太史局供職。在置掌天文、地理、制歷、修史之職的太史局,充分展現其才智,李淳風這一干就是鞠躬盡瘁的40年。
貞觀七年(633年),李淳風製成新渾天儀,即銅鑄渾天黃道儀。將古代的兩重渾儀改為三重,最外為六合儀,中間是三辰儀,最內系四遊儀。在此之前的渾天儀,只相當於四遊儀及六合儀兩個層次。此儀黃道經緯、赤道經緯、地平經緯均可測定。
貞觀十五年(641年),李淳風官至太常博士,十八年官至太史丞。當時房玄齡等人撰寫《晉書》時,李淳風寫的《天文》、《律歷》、《五行》三志也收入《晉書》,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尤為精微。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李淳風被任命為太史令。
數學歷法地理成就
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李淳風獲封昌樂縣男,又與國子算學博士梁述、太學助教王真儒等受詔審定並註釋《十部算經》,頒行於國子監。這部算經是世界上最早的算學教材。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李淳風根據近40年的觀測、推算,借鑑先進的計算方法完成新的歷法,並很快應用,稱作《麟德歷》。
李淳風所著的《乙巳佔》中,將風劃分為八級,是世界上給風劃等級最早的人。
回覆列表
李淳風,岐州雍人(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道家學者。精通天文、歷算、陰陽之說。李淳風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圖》以其預言的準確而著稱於世。李淳風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力定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