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吃粽子,賽龍舟
8
回覆列表
  • 1 # 老衲侃春秋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最早有《詩經》的出現,那都是西周初年的事情了。《詩經》共311篇詩作,其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所以說,在很早以前,我們的古人就有了很高水平的詩歌創作。

    在後來漫長的歷史程序中,歷朝歷代都不乏著名的詩人出現。但真正夠得上偉大詩人這個標準的,板著手指頭數一下,也就是為數不多的寥寥幾位而已。

    但不管大家怎麼計算,屈原和李杜那都是必須入選的。這就是他們這些偉大詩人的魅力之所在,也充分說明他們對後世的影響力。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週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這也充分說明,屈原具有相當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還有一個傳統節日,即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在逐漸的演變過程中,和屈原發生了有機聯絡。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屈原日、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等。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

    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稱是“五月初五”,唐以後,“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別稱,一躍成為主流的稱呼。

    端午節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而且要早於屈原生活的年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可以從屈原自己的詩作中可找到證據。

    “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楚辭˙涉江》

    從屈原的詩中,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屈原本人所乘的這種小船,實質上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

    由於屈原抱石跳汨羅江自盡,正是端午這一天。所以每當節日來臨時,大家都會想起這位為國殉節的楚國大夫,於是亦將端午節這一天,作為紀念他的日子。

    當然,由於中國地域面積廣袤,各地方有著比較明顯的生活習俗上的差異,所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但最終還是因為屈原的影響力巨大而得到普遍的認可。

    為什麼後人對屈原這個大詩人這麼懷念?那可能他的一些思想符合人們的價值需要,或者是後人敬仰英雄導致的吧。

    據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實際上他姓“羋”,並不姓“屈”。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悲憤難平,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但顯然這一切都是徒勞之舉。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這位愛國志士的遺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我們不得不承認,以上這些都是古老的傳說而已,因為沒有相關的史料來佐證。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訴諸文字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離屈原去世,已近800年了。

    作為一個重大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很多,所有的活動都是以圍繞敬龍酬龍、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具體習俗活動主要有: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放紙鳶、盪鞦韆、系百索子、贈香扇、曬百日姜、掛黃葛藤、畫額、佩香囊、佩長命縷、拴五色線、食粽子、採藥製茶、立蛋、佩豆娘、貼五毒圖、遊旱龍、劃喜船、打午時水、浸龍舟水、九獅拜象、放紙龍、點艾條、薰蒼朮、搶青、馬拉溜、掛鐘馗像、品花宴等等。

    從以上許多習俗來看,很多活動的開展,與屈原本人,並沒有多大的關係,但千百年來,人們為什麼要將這個重大的傳統節日,和屈原緊緊的捆綁到一起呢?

    說白了這就是受到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感染。當時楚國遭受到別的諸侯國入侵時,屈原堅決抵禦入侵者的英勇行為感染了後人。並且在自己的主張得不到實施時,憤而投水自盡。完全可以這樣說,屈原就是他那個時代,一個典型的悲情英雄。

    在我們華人的傳統觀念中,對這種悲情英雄歷來都是有崇拜情節的。比如說秦末的項羽,漢初的韓信、李廣,南宋的岳飛,明末的袁宗煥等莫不如此。

    目前還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由於史料的匱乏,史學界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屈原只不過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而已。其實我們大家聽了以後大可不必緊張,隨著歷史的新發現,我們相信,終究有一天曆史會有一個正確的結論的。

    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他真的是個傳說中的人物,也不用驚詫。因為隨著這麼多年來的宣傳,大家對這位大詩人已經“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其實他已經不是具體的人了,他已經成為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以及高尚品格的象徵。作為一種“符號化”象徵意義已遠超其本身的存在意義。

    正如南懷瑾所說:“一個國家滅亡了並不可怕,他的後代還會重新建立起來。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斷了,那這個國家就真正亡國了。

    所以說,我們的傳統文化存在的那一天,屈原就有著積極的意義。大家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鹿晗當初與吳亦凡黃子韜一起退團回國,為何只有他能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