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緣惟願來
-
2 # 追求一句中的
對於每一個人,所面對的都有家人(A)、有交往的人(B)、和無交往的人(C)三個型別。
善待A,善待B,善待C,這是聖人。
善待A,虐待B,這是典型的壞人。
善待A,善待B,虐待C,這是江湖好漢。
虐待A,非人。
-
3 # 九千大千世界
曾子說,如果你看到一個小孩往前爬,前面有一口井,他馬上要掉進去了,如果你不阻止小孩,說明你沒有憐憫之心,老天爺就不把你當人看了。
-
4 # 逢炡騅起
人性的善惡體現在對社會的貢獻和危害上,如果一個人的惡習,危害不到社會,那麼在外人看來,這些都是小毛病不良習慣而己。
-
5 # 不負遇見921
人性的善惡體現在做,
而不是在想。
一個成人達已,達已為人,
一個損人利已,自私自利。
-
6 # 廣府持粵
對於人性的探討是哲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修養功夫論以及政治哲學皆圍繞人性問題而展開,下面來簡單概括下中華文化的人性論。
1、 性善說,性善說是中華文化中性說的主流,由孟子開其端,《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後經過子思、宋明理學而發揚光大。
2、 性惡說,由荀子首倡,荀子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也就是說他將人的慾望看作人性,如果慾望不加節制的話,就會出現破壞人倫、爭奪之亂象。
3、 性三品說。由漢儒董仲舒首倡,他從現實中人的不同存在狀態出發,把人性區分為所謂"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所謂“聖人之性”,是天生的“過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後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無“善質”的,生來就“惡”的,教化無用,只能採用刑罰的手段來處置他們。而“中民之性”,也就是萬民之性,是“有善質而未能善”,必須透過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歸結來說,性善論保證了人為善的可能性,性惡提供了教化的前提和條件。但是性善論之所以佔據主流的人性論地位,是因為它在保證人之善性基質的基礎上,講明瞭惡是後天習染的緣故,這樣,為善的資質和教化的條件雙雙具備,性善論也就獨霸一方了。
-
7 # 和不同
只是一點小小的感想。
殺人如麻的惡棍往往也有精心呵護別人的一面。
在外面總是與人為善的人,有可能在家裡輕狂暴躁。
人的腦海中總是有各種念頭,有善有惡。
人接受哪些,照哪些念頭去做?在猶豫中選擇,在矛盾中選擇。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也能體現出不同的善惡來,這也是人性。
-
8 # 耀如樂園
人性的善與惡是有明確標準的,只可惜,現代人是惡多善少:
何為善?善有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
何為惡?惡有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慾、嗔恚、邪見。
-
9 # 菩提月滿西樓
人性的善惡體現在每一個當下之念中。一念善是天堂,一念惡是地獄。善惡永遠是相對的概念。
觀察角度不一,別人眼中的善,在你的眼裡可能就是惡;善惡剎那在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說明善惡之變,最是形象化。
為善為惡,全在當下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人都被賦予了同等的選擇權,可以隨時推翻上一秒的選擇並重做選擇。所以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重新開始,不存在“晚”。
所以有缺憾的儘管去彌補,有夢想的儘管去實現。生命就是在這一次次善惡的擇選之中得到提升、 臻於永境。
-
10 # 開心師1
人性的善惡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與人的素質、教養密切相關的。
一個素質高的人會懂得擔當、懂得感恩。懂得擔當就不含怨天尤人,身處逆境也會正確對待,懂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激發自己更加努力。懂得感恩就會善待父母、善待朋友,回報社會。反之,素質差的人一但生活不如意,就會怨天尤人,怨天怨地怨空氣,嫉妒別人,甚至恨社會,這就離作惡害人不遠了。
回覆列表
行為舉止上,某人心多麼善良他沒有善行只靠自己說達不到行善的結果。某人心多麼陰險惡毒什麼也未做,他不是惡人。善惡付諸行動的人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質不是人心。行為舉止體現的是《事實》。某人好心反做壞事,他又是善?惡?看他對於群體危害大小,有時過失也是不可原諒的。即使別人諒解自己也不得心安。所以凡事三思而行反覆掂量前因後果,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