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薄人生

    必須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對聯不但要平仄對仗,而且是聯律的範圍內平仄對仗才能稱之為聯。如果是平平仄平平平仄 對仄仄平仄仄仄平,看上去貌似平仄對仗,但聯律中沒有這樣的律,我們圈內通常把它稱之為“綠句”也就是失律了,不能算是對聯。

    對聯的律有很多,最常用的也是最規範的屬馬蹄律,也叫馬蹄韻。

    上聯: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聯:仄仄平平仄仄平

    當然還有許多種律,比如筆架韻,平仄相隔。平頭韻,第一個字是平,其餘全是仄(上聯)。扁擔韻,兩頭是仄,中間全平(上聯)。漁竿韻,前面全平最後一字是仄(上聯)。筷子韻,全仄(上聯,下聯全平)……

    所以,在聯律中,除了馬蹄韻以外,其它的聯律沒有寬對,否則就是“綠句”毫無意義的一句話而已,不能稱為聯。

  • 2 # 聯者

    “平仄”“對仗”這個問題本身就很幽默。

    平仄是聲調,與對仗有關聯但不是一回事。

    對仗,是指詩詞創作及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詩詞聯句在對偶基礎上,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的詞語必須“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併力避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上重複使用同一詞語。格律詩詞的對仗使語言音韻和諧,增強了節奏感和音樂美,達到表現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詩詞的對仗要求也就甚為嚴苛,符合上述原則的詩詞聯句便是對仗的;否則就是不對仗或對仗不工穩,這是詩詞創作所不允許的。

    順帶說一句,對仗與對偶還不是一回事:

    對偶,是一種修辭格。成對使用的兩個文句“字數相等,結構、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這種對稱的語言方式,形成表達形式上的整齊和諧和內容上的相互映襯,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 3 # 大風

    對聯,可分楹聯和春聯。春聯相對來說並沒有嚴要求對仗平仄之工整,但要是做楹聯,那就比較嚴格了,除了平仄的工整,還要求詞性的對仗工整。古律對於我們這些並沒有深厚古詩詞功底的人來說,要弄清楚確有難度,因為現在都是以拼音去入韻和對平仄了。其實,有個簡單的方式記住平聲仄聲,那就是拼音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押韻也是可以按拼音韻母來配的。

  • 4 # 酌詞習格律

    據瞭解的相關理論常識可知:對聯源於格律詩對仗聯。對仗要求上下句平仄相反,詞性與句式結構相同,滿足平仄“替對”者為正格。

    馬蹄韻“兩兩交替”的“平起式”正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例如:

    天連五嶺銀鋤落,

    地動三河鐵臂搖。①

    又如: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②

    “三仄中”對“三平中”的“仄起式”寬格:

    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

    紅雨隨心翻作浪,

    又如: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④

    為論述之便,黑體字標示處姑且叫做“前孤仄”,因其“距詩聯句末字較遠,平仄要求較寬”,目前尚在詩聯界認可的“寬格”範圍內。

    “一三五”在有效規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條件下可“不論”。

    “二四六”平仄必須替、對“分明”,不可以意境為藉口而失替或失對。

    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是詩聯界公認的“大忌”,初學者戒之。

    “三仄首”、“三平首”、“三仄中”、“三平中”、“孤仄”(“後孤仄”除外)等是詩聯公認的“寬格”平仄格式。

    其中,“孤仄”多出自平仄規則理論尚在探索階段的古人詩作中,今人初學者慎用,非出名句者最好少用,否則易陷入邯鄲學步的窘境,也易引起無謂的爭論,特與諸君共勉之!

    對仗與對偶不同。

    對偶是修辭手法之一,只要求詞性與句式結構相同即可,無平仄要求。

    對仗是律詩和律絕的平仄規則之一,不但要求上下句的詞性與句式結構必須相同,而且要求上下句平仄必須相反,才能稱其為對聯。

    詩聯句中的漢字按“馬蹄韻”格律“兩兩平仄交替”,詩聯界稱之為“替”。

    上下句平仄相反,詩聯界稱之為“對”。

    替、對是對仗與對偶的分水嶺,是對聯與民間“口號”、“標語”的試金石。

    平仄替對基本規則的否定,本質上就是對聯的否定。

    只有遵守詩聯平仄替對規則,才能保護和傳承詩聯體裁形式的文化藝術瑰寶!否則,與日常話按字數簡單排列有何區別呢?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平仄規則是詩聯體裁形式賴以存在的基本規則要求。

    黨有黨章,國有國法,校有校紀,廠有廠規,市場上也須遵守統一的度量衡,幼兒園小朋友也知道自覺遵守遊戲規則,而況乎成人呢?對聯作為一種文字遊戲,難道能例外嗎?愛好一種遊戲,就得自覺遵守遊戲本身相應的遊戲規則,不是嗎?

    不接受或不願遵守遊戲規則常識,就等於承認自己自動從遊戲中“out ”了!

    【註釋】

    ②④:出自唐代詩聖杜甫七律《登高》。

  • 5 # 如一凡夫

    王力教授說:"對聯一定要講平仄,平仄不協,就不宜入選"(《新春徵聯集萃》第二集第六十三頁》)。古人作詩詞,特別講究平仄。用平用仄,字有定音,平仄交錯,律有定格。錯綜字調,調諧節奏,形成了詩詞的音樂美。對聯作為從律詩中脫胎而來的一種特殊的詩體文學樣式,作為專供人們欣賞吟詩的裝飾藝術,自然也應保持律詩的聲調和諧、抑揚頓挫的特點,講究用字的平仄。平仄是對漢字聲調最基本的區分和概括,區分平、仄聲在南北朝和隋朝就開始了,唐朝形成定規,普遍用於律詩,後來對聯問世,又成為對聯創作的基本規則之一。對聯用字的調平仄,是指利用漢字讀音中四聲高低、升降、長短變化的特點,形成聲調上錯落有致,和諧協調,產生吟誦和聽覺上的音樂美感。對聯的對仗,包括聲調的對仗,也就是調平仄。作對聯而不講究平仄聲調,詞性、句式和意義對仗即使工整,也只有骨肉,沒有神,就會顯得平板單調,讀起來不順口,聽起來不悅耳,那是不合格的。而用不同聲調的字組成聯句,使具有高低、升降、長短不同的聲調的間隔出現,交錯使用,才能使聯句的語音顯得富有變化,造成聲調和旋律的抑揚有致,跌宕和諧,徐疾相濟,給人舒適愉悅的感受。這就是對聯的音樂美,這種音樂美正是構成對聯藝術美的一個方面。請看以下兩副對聯:一、花香鳥語無邊樂,水色山光取次回(這是北京北海公園靜心齋畫峰室對聯。上聯的字調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聯的字調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上下聯內部平仄相間,上下聯之間平仄相反,平仄協調,音調鏗鏘,很有韻味);二、海到天邊無作岸,身登絕頂我為峰(這是林則徐青年時代撰寫的一副對聯。此聯不僅思想內容寫景詠志,奇象異趣,真實而又形象,而且音調上也配合和諧,頗具樂趣。上聯的平仄為"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聯的平仄為"平平仄仄仄平平)。

  • 6 # R流雲飛袖S

    我認為沒必要那麼講究了,這個平臺又不是學校,幹嗎那麼較真呢?

    好東西該傳承,可也要與時俱進啊!老是拿古人來作標準有些欠妥,他們的時代背景完全不同。

    班門弄斧,見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婆婆是什麼性格,最讓你受不了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