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ifmo3810
-
2 # 學而時
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也是蘇詩中最膾炙人口的名作,"廬山真面目"作為熟典,已在人們日常書面和口頭語彙中廣當流佈,證明了此詩的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蘇軾寫詩思路很獨特,此詩因形象地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而被廣為傳誦。
元豐七年(1084),蘇軾懷著嚮往已久的心情遊廬山十餘日,意猶未盡,因在西林寺壁題此詩,寫出此種觀感和體味。
廬山形態變化萬端,橫看是山嶺,側看是陡峰,隨著視角遠近高低的轉換,它呈現的身姿無一相同。雖來遊廬山,卻未能識得它的真面目如何,只因為人在山中,對山的認識面非常有限。
王國維《人間詞話》論述人對世界事物的認識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兩方面。必須先把握區域性真面目,再遠眺全貌,從微觀到宏觀,從具體到抽象,才能盡識廬山之真面目。蘇軾此詩,正是涵蓋了這個哲理。蘇軾常以詩談禪,此詩以淺顯的語言描繪山勢風貌,道出抽象深刻的哲理,讓人感到既富有理趣,又不失詩趣,更讓人體會到詩和哲學原是相通的!
-
3 # gifmo3810
這詩中的哲理,既可以理解為世事因人成相,而人人各據一端,所見不同,欲見真相,需要脫出自身的處境,從高遠處觀照;也可以理解為人生陷落在世俗的事物之中,乍驚乍喜,忽憂忽樂,為生老病死、榮辱貴賤所困,如果上升到無限的時空觀反觀這一切,不過都是瞬間的變化。宋詩好說理是普遍的現象,很有些作品因此而變得乾硬枯燥,但蘇軾的詩較少給人以這樣的感覺;像上述一類優秀之作,則既有深厚的內涵,又不乏詩意情趣。這主要是因為蘇軾常常從一個具體環境、具體經歷、具體景物中觸發思考,善於把哲理與抒情寫景熔為一體,善於透過親切妥帖、富於才思的比喻表現哲理,使人讀起來饒有興味。在中國古代詩人中,能夠這樣寫哲理詩的人為數並不多。
-
4 # 學而時
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也是蘇詩中最膾炙人口的名作,"廬山真面目"作為熟典,已在人們日常書面和口頭語彙中廣當流佈,證明了此詩的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蘇軾寫詩思路很獨特,此詩因形象地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而被廣為傳誦。
元豐七年(1084),蘇軾懷著嚮往已久的心情遊廬山十餘日,意猶未盡,因在西林寺壁題此詩,寫出此種觀感和體味。
廬山形態變化萬端,橫看是山嶺,側看是陡峰,隨著視角遠近高低的轉換,它呈現的身姿無一相同。雖來遊廬山,卻未能識得它的真面目如何,只因為人在山中,對山的認識面非常有限。
王國維《人間詞話》論述人對世界事物的認識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兩方面。必須先把握區域性真面目,再遠眺全貌,從微觀到宏觀,從具體到抽象,才能盡識廬山之真面目。蘇軾此詩,正是涵蓋了這個哲理。蘇軾常以詩談禪,此詩以淺顯的語言描繪山勢風貌,道出抽象深刻的哲理,讓人感到既富有理趣,又不失詩趣,更讓人體會到詩和哲學原是相通的!
回覆列表
這詩中的哲理,既可以理解為世事因人成相,而人人各據一端,所見不同,欲見真相,需要脫出自身的處境,從高遠處觀照;也可以理解為人生陷落在世俗的事物之中,乍驚乍喜,忽憂忽樂,為生老病死、榮辱貴賤所困,如果上升到無限的時空觀反觀這一切,不過都是瞬間的變化。宋詩好說理是普遍的現象,很有些作品因此而變得乾硬枯燥,但蘇軾的詩較少給人以這樣的感覺;像上述一類優秀之作,則既有深厚的內涵,又不乏詩意情趣。這主要是因為蘇軾常常從一個具體環境、具體經歷、具體景物中觸發思考,善於把哲理與抒情寫景熔為一體,善於透過親切妥帖、富於才思的比喻表現哲理,使人讀起來饒有興味。在中國古代詩人中,能夠這樣寫哲理詩的人為數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