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蝴蝶也稱木蝴蝶,是因為略似蝴蝶形而得名,但不是真的蝶喔,只是一種柴葳科植物玉蝴蝶的種子。
《滇南本草》中描述為‘中實如積紙,薄似蟬翼,片片滿中’。
它也有很多別名,像木蝴蝶、幹張紙等。
這種藥具有清肺利咽、疏肝和胃的效果。
主要用於風熱咳嗽、聲音嘶啞、咽喉疼痛、肝胃氣痛。
在《本草綱目》中,還沒有記載這味藥,後人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才有記載。
中醫藥書記載,玉蝴蝶歸屬肝、胃、肺經。
也就是說,玉蝴蝶可以治療肺、肝、胃三條經脈上的病症。
而木蝴蝶有潤肺、疏肝、和胃的功效,一藥三用,一舉三得。
現在很多人都用作養生花茶,要是有興趣不防一試。
玉蝴蝶--詞牌名。
此調有小令及長調兩體,小令為唐溫庭筠所創,雙調,上片四句,押三平韻,二十一字;下片四句,押三平韻,二十字,共四十一字。
長調始於宋人柳永,又稱為《玉蝴蝶慢》,雙調,九十九字,平韻。
亦有九十八字型。
2、中藥學釋義 [植物名稱]玉蝴蝶 [拼音]YUHUDIE [英文名]Indian Trum etflower Seed [拉丁名]藥材Seen Oroxyli原植物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L.) Vent. [處方名]木蝴蝶、玉蝴蝶、雲故紙 [商品名]木蝴蝶,雲故紙。
以色白、乾燥、種仁飽滿、翅大而柔軟如絹者為佳。
[別名]千張紙、兜鈴、三百兩銀藥(《滇南本草》)、玉蝴蝶(《張聿青醫案》)、雲故紙(《獸醫常用中藥》)、破布子、白故子、海船果心(《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白玉紙(《中藥志》)、白千層、紙肉、故紙、洋故紙、鴨船層紙(《廣西中藥志》)、海船皮(《四川中藥志》)、千紙肉(《嶺南草藥志》)。
原植物木蝴蝶又名:朝簡、老鴉船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福建、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廣東等地。
藥材主產雲南、廣西、貴州。
[植物形態] 本品為蝶形薄片,除基部外三面延長成寬大菲薄的翅。
長5~8cm,寬3.5~4.5cm。
表面淺黃白色,翅半透明,有絹絲樣光澤,上有放射狀紋理,邊緣多破裂。
體輕,剝去種皮,可見一層薄膜狀的胚乳緊裹於子葉之外。
子葉2 ,蝶形,黃綠色或黃色,長徑1~1.5cm。
無臭,味微苦。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10~12月採摘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曬乾或烘乾。
置乾燥處。
受潮則易發黴或生黑色斑點。
[功效]潤肺,舒肝,和胃,生肌。
[主治]治咳嗽,瘡瘍,咽喉腫痛,音啞,肝胃氣痛。
[性味歸經] 苦,寒。
①《嶺南採藥錄》:“味酸苦。
”②《藥材資料彙編》:“味苦,寒。
” 入肺、肝經。
①《滇南本草》:“入肺、脾、胃經。
”②《嶺南採藥錄》:“入肝經。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研末。
外用:敷貼。
[藥物配伍]1、配百部,潤肺止咳之功倍增,並能殺蟲,用治新久肺燥咳嗽及百日咳,肺勞咳嗽為最宜。
2、配紫菀,共奏潤肺止咳化痰之功。
用治肺虛久咳,勞咳最宜。
3、配陳皮,舒肝,理氣,和中,用治肝氣犯胃的胃痛最宜。
玉蝴蝶也稱木蝴蝶,是因為略似蝴蝶形而得名,但不是真的蝶喔,只是一種柴葳科植物玉蝴蝶的種子。
《滇南本草》中描述為‘中實如積紙,薄似蟬翼,片片滿中’。
它也有很多別名,像木蝴蝶、幹張紙等。
這種藥具有清肺利咽、疏肝和胃的效果。
主要用於風熱咳嗽、聲音嘶啞、咽喉疼痛、肝胃氣痛。
在《本草綱目》中,還沒有記載這味藥,後人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才有記載。
中醫藥書記載,玉蝴蝶歸屬肝、胃、肺經。
也就是說,玉蝴蝶可以治療肺、肝、胃三條經脈上的病症。
而木蝴蝶有潤肺、疏肝、和胃的功效,一藥三用,一舉三得。
現在很多人都用作養生花茶,要是有興趣不防一試。
玉蝴蝶--詞牌名。
此調有小令及長調兩體,小令為唐溫庭筠所創,雙調,上片四句,押三平韻,二十一字;下片四句,押三平韻,二十字,共四十一字。
長調始於宋人柳永,又稱為《玉蝴蝶慢》,雙調,九十九字,平韻。
亦有九十八字型。
2、中藥學釋義 [植物名稱]玉蝴蝶 [拼音]YUHUDIE [英文名]Indian Trum etflower Seed [拉丁名]藥材Seen Oroxyli原植物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L.) Vent. [處方名]木蝴蝶、玉蝴蝶、雲故紙 [商品名]木蝴蝶,雲故紙。
以色白、乾燥、種仁飽滿、翅大而柔軟如絹者為佳。
[別名]千張紙、兜鈴、三百兩銀藥(《滇南本草》)、玉蝴蝶(《張聿青醫案》)、雲故紙(《獸醫常用中藥》)、破布子、白故子、海船果心(《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白玉紙(《中藥志》)、白千層、紙肉、故紙、洋故紙、鴨船層紙(《廣西中藥志》)、海船皮(《四川中藥志》)、千紙肉(《嶺南草藥志》)。
原植物木蝴蝶又名:朝簡、老鴉船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福建、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廣東等地。
藥材主產雲南、廣西、貴州。
[植物形態] 本品為蝶形薄片,除基部外三面延長成寬大菲薄的翅。
長5~8cm,寬3.5~4.5cm。
表面淺黃白色,翅半透明,有絹絲樣光澤,上有放射狀紋理,邊緣多破裂。
體輕,剝去種皮,可見一層薄膜狀的胚乳緊裹於子葉之外。
子葉2 ,蝶形,黃綠色或黃色,長徑1~1.5cm。
無臭,味微苦。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10~12月採摘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曬乾或烘乾。
置乾燥處。
受潮則易發黴或生黑色斑點。
[功效]潤肺,舒肝,和胃,生肌。
[主治]治咳嗽,瘡瘍,咽喉腫痛,音啞,肝胃氣痛。
[性味歸經] 苦,寒。
①《嶺南採藥錄》:“味酸苦。
”②《藥材資料彙編》:“味苦,寒。
” 入肺、肝經。
①《滇南本草》:“入肺、脾、胃經。
”②《嶺南採藥錄》:“入肝經。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研末。
外用:敷貼。
[藥物配伍]1、配百部,潤肺止咳之功倍增,並能殺蟲,用治新久肺燥咳嗽及百日咳,肺勞咳嗽為最宜。
2、配紫菀,共奏潤肺止咳化痰之功。
用治肺虛久咳,勞咳最宜。
3、配陳皮,舒肝,理氣,和中,用治肝氣犯胃的胃痛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