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奈若何
-
2 # 民間秘籍珍藏選錄
《論語》是孔子及眾門徒在孔子死後為紀念老師生前言行而共同著作的書。
《論語》在著作之初,是由仲弓、子游、子夏等人商量起草的,後聯合孔子在魯國的學生及再傳弟子共同完成。
《論語》著作本身是為了紀念孔子,其文章內容精煉,思想深刻,令人歎為觀止。孔子貴為聖人,其對於眾弟子的親身教誨能流傳世間至今可見,是天之幸事,難能可貴。
《論語》歷來是古今學者必徵之地。無論學識多少,此生不識《論語》,當為人生一憾。所以古今關於《論語》的著作點評浩如煙海。書的思想之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確是成就了中國文化思想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3 # 無功用行
《論語》是孔子的門人所編,這毫無疑問。至於具體有哪些人參與編撰工作,這個問題沒有具體的答案。後人只能根據論語本身的一些線索當中尋找到一些眉目。
我認為論語的編撰應該是一個長時間自發形成的結果。
孔子對於弟子的教導向來是言傳身教。對於孔子教學是所採用的教材。自然應該是詩經,周代的典籍,周代的官方文獻這些。後來,這些教材的內容,經過孔子的整理,就是‘四書五經’當中的五經。孔子的教材不可能是《論語》,因為它還沒出世。
對於教材內容之外的教導,孔子的弟子當中,會有一些有心人,把孔子教導學生過程當中的一些話語,一些孔子經歷過的事情,用文獻的形式紀錄下來。
我認為《論語》最初的模樣,應該是這些零碎的紀錄。
東漢的鄭玄曾給《論語》作注,他首次提出《論語》由仲弓、子夏、子游等人撰定。
這個說法影響極大。說的應該就是這些零碎的紀錄。
孔子去世之後,這些紀錄被一些弟子們奉為至寶。逐漸擴散傳播當中。孔子弟子當中的一些有心人發現了問題。認為那些紀錄不成體系。若是不好好整理一番,按話語當中所要的表達的意思,好好編排一番。容易被人誤解。
於是,在曾子的組織提倡下,曾子和有子的弟子們,經過一番增減與重新編排,最終完成了論語的編撰工作。
為什麼是曾子呢?因為曾子是孔子的嫡傳弟子。
為什麼還要帶上有子和他的弟子們呢?
論語當中有三個“子”的尊稱,孔子,曾子,有子。其他人都是直呼姓名,或名,或字。
《論語》當中有曾子重病即將去世的紀錄: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去世時間在公元前435年,而《論語》當中,沒有曾子的嫡傳弟子:“子思”的出現。可以看的出來,《論語》最終成書時間就在這段時間。
-
4 # 陳廣逵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記載、儲存、提供並初步整理的,由再傳弟子新增的,記錄孔子與部分弟子言行及個別學習內容的“片段”式散文集。
可以肯定,《論語》是孔子逝世後才編寫的,編定可能在戰國初已完成,最後成書至少是曾子逝世後。定州出土的漢簡本《論語》證明,約在公元前55年《論語》一書已完全定型。還可以肯定參與《論語》編定工作的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其中應該有曾參弟子、有若弟子。孔氏傳人、師承曾子的子思,連《中庸》都著了,《論語》的相關資料的儲存、提供少不了他;《論語》的最後編定,至少他參與了,孔子住宅牆中發現《古文論語》可以間接說明這個問題。
-
5 # 當年青山
先說結論:《論語》的作者是孔子的再傳弟子(記錄的孔子和學生的話)和戰國中期儒學弟子。【類似於你是北大著名教授,你上課的內容被學生做了筆記,你的學生中出了幾個人才,繼承你的衣缽,教授你課程的內容。又被他們的學生整理成二道筆記,整出了一本書】
為了清楚《論語》作者的真相,我們要分別從時代風氣,作品內容,語言習慣三方面去研究分析:
♞時代風氣:
孔子是春秋晚期人。當時還沒流行著書,直到戰國初期才形成著書的風氣。所以孔子才說述而不作。由此可見,作者不會是孔子本人。(也不可能是孟子,因為孟子雖然也傳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他是孔子孫子子思的學生)但他有些思想和孔子還是不一樣。比如孔子尊霸,孟子尊王。孟子曰“君之視臣為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又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些都是孔子思想和言論裡沒有的。孔子主張三綱五常,君臣父子的名分不能亂。而且《孟子》一書,也是他自己的弟子根據孟子言論編撰的。孟子自己都沒時間著書立說,何談為孔子編書!)
♞作品內容
《論語》的內容:是孔子的言論和少量其弟子的話。
書中有“曾子”即曾參和“有子”即有若。他們都是孔子的弟子。“子”是尊稱“先生”的意思。從書文中對他們的稱呼可以知道《論語》是曾子和有子的學生。即孔子的再傳弟子所著。
♞語言習慣
《論語》分二十篇。前十篇稱孔子為“夫子”即老師。而後十篇的“夫子”有新的用法,“夫子”這時指“那一位先生”,和“子”都用於相同的尊稱。這是戰國中期的語言習慣。
綜合這三點,從而得結論:《論語》後十篇所著時間應該在戰國中期,寫書人是孔子再傳弟子的學生或者儒學弟子。而前十篇成書於戰國初年,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所著。 -
6 # 楊朱學派
《論語》的主要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參。
曾參編寫成《論語》之後,曾參的弟子又對其做了修訂和補充,具體修訂補充了什麼內容,大多不可考。只有一點是明晰的,就是把《論語》中,對曾參的稱謂改為曾子。
所以,在《論語》所載孔子的弟子中,只有曾參一人,被尊稱為——子。
曾子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楷模,他沒有墨家毫不利己,無私奉獻的高風亮節。他只是一個好父親,一個好丈夫,一個好兒子。儒家的道德核心——親親之愛,被曾子展現的淋漓盡致。
回覆列表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全書共20章、492篇,首創 “語錄體” 。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論語》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論語》的文學價值首先表現在它對孔子及其門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絕大部分並非有意,真實反映了說話人原始的性格和風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舉止端方、平易溫和及憤怒狀、狼狽態。也有少數篇章是經過作者的加工來表現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
其次,《論語》言簡意賅,樸素生動,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種平易雅正、雋永含蓄地語言風格。有不少警句成為後人生活、學習、工作的座右銘。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等等。
另外《論語》記言,多用口語,通俗淺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