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芥藏山房
-
2 # 子衿書法
三幅字皆為章草,不是很規整。
第一幅寫的是學書心得,內容全是自出,把練字有益身心,忘卻煩惱的感受,形諸於紙墨。就內容而言,比許多書法家只會寫格言警句,唐詩宋詞強百倍。第二幅為蘇軾語,第三幅寫的是寶琴立雪還是室琴立雪?我真不知道。從這個問題上來看,書法創新沒問題,前提是你的創新要給別人看懂,而不是要求別人懂。
三幅字的基礎尚薄弱,臨習過章草,但是不深入,書寫時在創新的思想支配下,總想表現出一些自我的東西,其實只是章草加入了一些今草的寫法,把章草緊密的結構寫鬆散了而已。
書法的自我,需要大量的積累,從積累中自然形成。不是把幾個書體湊合一起就叫創新,你湊合再多,也是別人的東西,我曾見過楷行隸草篆糾合於一字的所謂創新,自我感覺良好,但別人看不懂,是不是每個看你作品的人,你都去給別人解釋一番?如果人家說不好,你是不是也會如書法家們常說的一句話:“你不懂書法”?
再有草書作品中一定不要用簡化字寫。雖然簡化字中許多字是直接從草書中得來的,但簡化字中也有許多字的草寫是繁體字,使用簡化字多草書,就會造成誤讀。反倒成了沒學過草書的人能看懂,學過的卻不知道。
書法創新是必須的,但不是簡單組合一起就可以,既使複雜組合也不行。它必須建立於紮實的基礎上,透過不斷的磨練和對書法深刻的理解,自然形成屬於自己的風格。
給你的建議是,先把創新的念頭放下,認真打好基礎。等基礎牢固以後,再考慮創新。
-
3 # 秋水詩畫
謝邀!喜愛書法的朋友,一起交流切磋書法,提出這件書法作品,整體效果自然流暢,用筆沉著,又有個人的心得體會,沒有流行書法的瘦弱乾枯的皮相的所謂病態審美,從對書法興趣和修心養性的角度,練習寫字達到這樣的水平,可以說是比較好的書法作品,值得鼓勵!如果是進入到創作研究的層次,認識和理解的起點的境界高低,很重要!一般人只是把時間花在臨帖上,很多平時很勤奮,卻一直徘徊在寫字的層面,即使是透過臨帖,獲得些用筆技法和帖子形似程度,也僅此而已,並沒有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書法藝術,談什麼所謂的臨帖和創新,這些透過書法理論、文化藝術學養和生活體驗等途徑,厚積薄發,還有交流也很重要!(附:中國書法藝術代表性書法家唐代張旭草書作品《古詩四帖》)由於問答篇幅所限,簡明扼要地具體談一下,這件作品考慮到行草書創作動中有靜,把握好時疾時澀,剛柔並濟,重在對比變化,同時,考慮到整體經營佈局,從實用性書寫上升到藝術性創作,另外,臨帖上,從形似過渡到神似,不僅僅是體會用筆,也感受到作品精神內涵,形式的變化,是隨著作品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至於是所謂的創新,藝術形式上有自己的想法,敢於探索和嘗試,不僅僅是縱觀中國書法藝術發展變化,也橫看當時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現狀,例如,這件作品缺少當代作品上經常出現的墨色變化,也要有內容上的文化精神內涵,真正使自己的作品有生命的氣息和活力,更有靈魂,就是最好的作品。
-
4 # 不二齋
先說這幅書法作品,這幅作品有一定的書寫功夫,應該學習書法有一段時間了。這幅草書給人的感覺是基本功還不夠紮實就開始學草書了。
1、從用筆和字形上看,這應該是一幅章草書法作品,但是一般章草書法裡都不會出現兩字相連,此幅書法出現了三次。2、章法上前半部分處理的還不錯,後面越來越緊,越來越大,變得雜亂起來了。3、章草是一種由隸變而出現的一種草書,由於它由隸書變化而來,所以多有隸書的波畫,而且字字獨立不相連。
而題主這幅作品,出現了連兩字相連,這其實不是創新,這是違反了章草的書寫法則。創新如果脫離了最近本的法則,是不會成功的。下圖為王遂常先生的章草書法。
對聯: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在書法行業,創新是很難的,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學習,寫出一點自己的風格已經十分不易,何談創新。題主雖有一點筆墨功夫,若談創新,還差的很遠。
-
5 # 沸騰的靈感火花
從欣賞和有限的草書知識來講,有很多字,比如作品中出現的“心”字較多,達四、五個,就不符合草書的法度,其實“草書”不僅有“草法”,而且有很多固定寫法的,雖然有佷多草字就是現代的簡體字,但並不是簡化字簡單的連筆而成。從字的筆法來講,作品還是有一定功底的。我做不到。其實在我一點都不瞭解草書的階段,也曾經歷過,把字和字用遊絲引帶連起來寫,自己認為這就是草書,如今看來已是大錯。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型,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看似狂亂中體現優美。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對於臨帖與創新,我有以下幾點寫字心得:“不忘初心”臨貼。認真臨貼,毋庸置疑是練習書法的必須、唯一、必經之路。無論是歐、顏、柳、趙,蘇、黃、米、蔡,還是“二王”系列,他們留下的諸如《蘭亭序》《聖教序》《九成宮》《靈飛經》《孫過庭書譜》這些優秀的古碑貼,均是前世古人,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書寫的自成一派書體的登峰造極之作。筆法與造詣,是今人無法企及和超越的。今人只有不斷臨摹學習,才會領悟一二。牢記貼學之精華,謹尊古法之使命。古人留下的古碑貼,也是他們吸收他們前人並融匯了自己的創新、一代接一代而成的。在東晉時代達到了巔峰,故而稱王羲之為“書聖”,雖為唐太宗提出,但“二王”確屬書法高峰。學是學不完的。立志不斷學習,才能圖書法之強。創新,從字面意思來講,創造而推陳出新。古人的書寫工具就是毛筆,每天都在寫字,古人讀書寫字的目的又是做官,在某種程度上必須重視書法。而今天的書寫工具是硬筆,有了電腦、手機之後,更加很少用筆寫字,用毛筆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學古人就學不完,創新更無可能。創新是需要基礎的,掌握好前人的東西,再談創新也不遲。我理解的“創新”,就是認真臨帖,集各大書家之精華,形成自己的風格就是“創新”。以上為我拙見,錯誤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留言交流學習!
-
6 # 千年蘭亭
你發的這幾張字,基礎都不牢,基本筆法還沒掌握,還沒學會走,就開始跑了,小心摔跤。
關於創新,歷朝歷代包括當代,能真正創新形成自己風格、作品能成為經典的書法家能有多少?
現在有些年紀輕輕的書法愛好者,在入展獲獎幾次成為中國書協會員後,便以為成名成家了,從此不臨帖或少臨帖,一味求新,這隻會走入岐途。
文徵明早年學黃庭堅,年近花甲個性還不鮮明,後從王羲之、趙孟頫等人作品中吸收營養逐漸變化,七八十歲後才臻化境。
所以說,初學書法者,不要成天想著創新,老老實實臨帖,認認真真讀書,到了一定境界後,也許創新就是水到渠成了。
回覆列表
所附圖草書正如落款所說"信手塗之",無師法來歷,其中不少字寫法存疑,不規範。
沒有足夠的臨帖功夫,別輕易談"創新"。
孫伯翔先生主張"推陳出新",代替"創新"的說法。
想想可以理解。各家各體齊備,入古出新,自成面目,且有時代氣息,這是當代書家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