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船塢
-
2 # TiandirenisAmituofo
有生命的地方不一定要有水。有生命的地方一定有水,是我們地球人類從目前地球生命環境中獲得的認識。也就是說,宇宙的生命可能誕生和生存於茫茫太空中,空氣中,海水中,地底下。並且,也不一定是我們人類和動物等碳基生命形式,也可能存在著非碳基生命形式,例如純能量形態的生命形式。
我們的地球生命,基本上都是碳基生命。碳基生命就是以碳元素為有機物質基礎的生物。地球上已知的生物大多數是碳基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都是以碳和水為基礎。因為構成碳基生物的氨基酸中,連線氨基與羧基的是碳元素,所以稱作碳基生物。目前為止,人們推測可能存在著多種形式的生命,如,以蛋白質或別的有機體形式存在的碳基、硫基、氨基等有實體的生物;以能量形式(如等離子體,暗能量)存在的生命(如鬼,神等);以矽或別的無機體或有機體為基礎的生物;以電磁波(或暗物質)形式存在的生命;以資訊形式存在的生命,等等。(參見360百科,“碳基生命”)在碳基生物這裡,儲存能量的最基本的化合物是碳水化合物。在碳水化合物中,碳原子由單鍵連線成一條鏈,而利用酶控制的對碳水化合物的一系列氧化步驟會釋放能量,廢棄物產生水和二氧化碳。
但科學家推測,除了碳基生命以外,還可能存在碳基生命以外的生命形態,如矽基生命。1891年,波茨坦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儒略申納爾(Julius Sheiner)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就探討了以矽為基礎的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大概是提及矽基生命的第一人。1893年,英國化學家詹姆士(James Emerson Reynolds)在英國科學促進協會的一次演講中指出,矽化合物的熱穩定性使得以其為基礎的生命可以在高溫下生存。矽基生物可以直接把光能轉化為電能,以維持其生命活動。20世紀20年代,英國遺傳學家約翰(John Burdon Sanderson Haldane)提出在一個行星的深處可能發現基於半融化狀態矽酸鹽的生命,而鐵元素的氧化作用則向它們提供能量。(參見360百科,“矽基生命”)
2008年10月13日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道,在地下金礦深處生存著一種新物種細菌。它們不同於其他生物體,具有生活在完全隔離環境的能力。這種學名叫做“Candidatus Desulforudis audaxviator”的細菌發現於南非姆波內格(Mponeng)金礦地下2.8公里充滿液體的裂溝,這種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與世隔絕,溫度可以達到60攝氏度,沒有光線和氧氣。研究人員奇維安說,“它們不會處理氧氣,這意味著它不能長期地暴露在純淨氧氣環境中。它們在地下所生活的水環境至少有300萬年未接觸過Sunny,這也將暗示該細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生物體。”(《地下金礦發現新細菌或能在火星生存(圖)》)有科學家根據這個研究發現,推測火星上地表之下也可能存在著類似的生命。
上面所提到的地下深處的細菌仍然屬於碳基生命。那麼,地球上有沒有存在一種非碳基形態的生命呢?1977年,美國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在一次對東太平洋的探險活動中,發現了一個深海火山口,該火山口位於海平面下2500米的地方。他們在海底火山口附近發現了生物。這個海底火山口,“沒有Sunny,沒有氧氣,而且高溫、高壓,四周充滿了高濃度的硫化物”,但卻是一片生機盎然。這裡的水溫高達350℃的火山口附近,“生活著蝦、蟹、巨蛤、孔線蟲及其他一些不知名的海底生物,甚至還有較高階的章魚。”這裡的生物圈,處於生物鏈最底部的是火山口附近生活的許多耐高溫的氧化硫桿菌,“它們所需的養分來源於火山口吐出的硫化氫,而它們自己則是高階的浮游生物的美味。蝦、蟹、蛤等又以浮游生物為食。在這個食物鏈最頂端的章魚,則以蝦來充飢。”這些生活在極端高溫下的生命有著上億年的歷史。
2016年3月12日,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可以“吃塑膠”的奇特細菌,將它命名為Ideonella sakaiensis 201-F6,它能夠在30攝氏度溫度條件下經過6個星期完全降解PET薄膜(PET是全球廣泛採用的塑膠製品)。進一步調查研究發現一種叫做ISF6-4831的酶,它與水發生反應能夠分解PET成為一種中間介質,之後透過第二種酶ISF6-0224進一步分解。最終這兩種酶可以分解PET成為簡單的分子結構。(《日本科學家發現吃塑膠的細菌 可清除地球垃圾》)
以上的發現,都在拓展和顛覆人們關於生命都有些什麼形態的認識。於是,科幻作家和科學家都在紛紛猜測宇宙中不同環境狀態的星系的星球上可能有的生命形態。一些作家設想,在某些極寒冷的星球之上,可能存在著以液體氦為基礎,並以超導電流作聯絡的生命形式;另一些作家則認為,即使在寒冷而黑暗的太空深處,亦可能有一些由星際氣體和塵埃組成,並由無線電波傳遞神經訊號的高等智慧生物(參見霍耳的科幻小說);還有一些想像力更豐富的作家甚至認為外星生命也許根本不需要化學物質基礎,他們可能只是一些純能量的生命形式,比如一束電波。2015年3月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薩拉•西格和威廉•貝恩等人認為尋找外星生命時應該考慮所有的可能性,比如我們應該在觀測系外行星光譜時尋找氧氣之外的氣體成分,甲烷也是一種表示蹤跡的生命氣體,因為生物過程也可以產生甲烷。總之,“系外行星的多樣性也決定了外星生命可能與地球生命完全不同,它們棲息的世界或許不需要巖質環境,呼吸的空氣也不需要氮氣和氧氣。”(參見2015年3月6日的《科學進展》,以及參見天天探索網,《探尋地外生命:外星人竟不呼吸氧氣?》)
-
3 # 長眉
類地球上的生命形式,都不可缺少水,但宇宙若有其它不同的生命形式存在,那就不一定了。機器人已經造的跟真人一個模樣了,你說他是有生命還是無生命物質?若也算活物,他就不需要水。問題是能動能思維的物質,是否都能算生命物質。
-
4 # 黃國敏666666
從目前的認識生命的理論上講:️生命的地方肯定要️水!沒有水,生命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絕對不能生活下去的!生物的生存和進化過程中,以及生物進行一糸列的生命活動(呼吸作用,光️作用,同化作用,異化作用……)都離不開"水"的作用。不論那種生命,它們的體內都離不開水,水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在的理論上講,️生命的東西,它體內必有C,H,0,N……這些基本元素組成,而H,0是組成水的兩種元素,因此在生命體內的水分,️的是以自由形態的水,️的是是結️態的水存在生命體內。從生物和化學成分上以及生物的生化反應上分析,水是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參與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
目前還沒️發現除地球以外的生命,其它星球到底存不存在"生命"仍然是一個未知數?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若發現其星球上的"生命"與地球上的生命️異同點,或者根本就不同!那麼現在的生物中的生命論述理論必須改寫!
-
5 # 東城路人乙
生命體存活所必須的條件就是氧一樣,地球生命體的存活條件限制了我們的想象。當然也有極個別的個體例如水熊就顛覆了我們對生命的認知程度。水 熊 蟲 是 最 “ 堅 韌 不拔”的動物,可能也是目前人類已知最彪悍的動物。據報道,-200℃下它們可活若干天,-272℃和181℃均可存活2分鐘;在5 700戈瑞強度的放射線下也可生存;還可以承受600兆帕斯卡的巨大壓力;而且在真空中都不會死亡。
由此可見生命體的存在各式各樣所依賴的條件也不盡相同,所以不一定沒有水的地方沒生命,有水的地方也不一定有生命。宇宙浩瀚無際,我們的探索之路很長
-
6 # 好奇豬豬
因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需要水,推及到其他生命,我們自然也會認為有液態水的地方出現生命的機率會更大。如果一個星球有大量液態水,那麼這顆星球的溫度一定不會與地球差很多,這樣的環境下有什麼理由不相信這個星球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
但是也沒說有生命跡象的地方一定要有水,也有人認為液氨中也能有生命存在。不過到現在為止我們壓根就沒發現地球之外還有什麼地方有生命跡象…… -
7 # stemmer
謝邀。地球上已知的生物均離不開水。水是液體,液體流動性強,有表面張力,可以溶解可溶物質,生命從中可以涉取所需元素。從固態的或氣態的物質中,涉取元素要困難得多,但固體的物理化學性質要穩定得多,目前人工器官都是固態的。生命起源於液體是大機率事件,進化成固體生物也是大機率事件。
-
8 # 蘭田猿人
碳基生命都離不開水,這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特徵。但是,生命有可能不是碳元素為骨架的,有可能是任意一種高化合價元素的,如:矽、硫、氯、磷、氮、錳等為骨架的生命就不一定要水,甚至可能都不需要空氣,總之,宇宙之大,無奇不有,什麼樣的可能性都有,不管想象力多麼豐富,都不可能盡覽其宇宙所有奧密。
-
9 # 頂級風鈴up
這是一句胡話,一切生命源於水,無水就不可能有生命存。哪還需要問嗎?三歲小孩都會答,太重要了。人可三天不食,不可一日無水。
回覆列表
我個人的觀點是,液態水不一定是誕生生命的必需品,但是液態水是生命能夠演化成文明的必要元素。
生命的表現形式也許多種多樣,但是能夠進化成擁有高度智慧的生命體,我覺得它離不開水源。地球表面擁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孕育了人類以及其它動植物,而在地球周圍的行星上面,我們沒有發現其它高智慧生命體。像我們太陽系這樣的恆星系統在宇宙中廣泛存在,是否說明這樣的一個問題,星球上若要形成文明,必須具備2個因素,一是該行星位於宜居帶上,二是該行星有著豐富的水資源。
有的人會問,也許不需要在宜居帶上啊?那麼來看我們的太陽系,只有我們地球有高階生命體!而我們太陽系這樣的恆星系統模式在宇宙中是很普遍的,那是否說明,宇宙文明的形成過程具有普適性呢?
人類並不特殊,我們生於宇宙,組成人體的基本元素廣泛存在於宇宙空間中,那麼就很有可能在其它宜居星球上形成與我們較為類似的生命體,需要空氣、需要水源、需要營養物質。
某個星球上面或許正經歷著地球的早期階段,上面正被大型動物統治著。
人類文明的形成、演化、發展也許在整個宇宙中表現出普適性。一個生物,一個種族若想形成文明,那麼首先它們也要學會創造工具、使用工具,並利用工具改造周邊自然環境。
個體與個體之間,在一起生存的時間久了,就必然會形成文字或語言。
有了語言和文字,它們便能夠建立起種群,久而久之,也會發展成文明......
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