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有兩個子話題:
1. 什麼叫“民族”?民族是個什麼時期的概念?
2. 什麼是“以色列民族”和“巴勒斯坦民族”?分別在什麼時期?
然後我們才能回答二者的區別——前提當然是這兩個民族都存在、並且屬於同一個時期。這樣比較才是有意義的。
1. 一般認為一個民族應該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如一定的共同文化傳承,如信仰、藝術傳統、習俗如節日等、命名方式;一般情況下同一個民族似乎應該有同樣的語言,但在跨地域生活的民族身上這一點似乎並不一定。比如海外的漢族有一些就不會漢語;而自從公元前六世紀巴比倫之囚開始猶太人進入流散開始,古代猶太人就講不同的語言了。古代希伯來語、阿拉姆語(Aramaic)、希臘語,後來還有阿拉伯語、歐洲語言等,都曾經或仍然是猶太人的語言。
圖為參與示威活動的正統猶太人。很多來自歐洲的正統派其實並不講希伯來語。日常生活中他們講Yiddish/意第緒語。
同一個民族似乎也可以有不同的信仰,比如漢族很多沒有系統性的宗教信仰,但漢族也可以信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但對於某些民族而言,宗教和民族似乎慢慢就成為等同的概念了,以至於只要你是這個民族,你就必須信這個宗教,或至少不信另一門宗教。這裡面最典型的例子恐怕是巴爾幹搬到講各種塞爾維亞語方言的民族,信東正教的是塞族,信天主教的是克羅埃西亞族,信伊斯蘭教的是穆斯林族,但講的語言都能互通。宗教成了民族分化的原動力。
一般認為民族是一個現當代的概念。但古代人也有根據習俗、語言、地域來區分彼此的情況。我們很難說民族或類似的概念古代人就沒用。
2. “以色列民族”還是“猶太民族”?
2.1 古以色列人
嚴格地說,以色列和猶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古以色列人(Israelite)指的是公元前第一千紀初期生活在巴勒斯坦中部高地和北部、講希伯來語、主體信奉亞威(Yahweh)這個神祇的一個群體。當時的古代以色列人在生活方式、語言、信仰、物質文化乃至政治上有一定的統一性,可以被看做是一個民族。但這個民族和後來的猶太人是不同的概念。古以色列人是一個現代提出的概念。在兩千九百到兩千七百年前這段時間,巴勒斯坦中北部存在過一個叫“以色列”的 王國,但這個王國卻並不包括“猶大”。
公元前九世紀阿拉姆大馬士革王國的國王銘文提及“以色列”和“大衛王朝”(此處可能指南方猶大王國)
猶大是位於其南部的另一個王國。二者之間有一定的關聯。聖經的歷史部分和先知書將兩個王國描述為同一民族的兩個政治實體,甚至以兄弟或姊妹這種詞彙來形容它們。在現實歷史當中並沒有資料顯示二者之間具有特殊的關聯。不過在人名方面,以色列和猶大的人名很多都包含“亞威”(耶和華)這個成分,這似乎從側面證明二者在信仰上是統一的。周邊的其他王國往往有自己的神祇。在北方的“以色列王國”消亡之後,南方的猶大王國可能在約西亞王時期試圖吞併北部地區(此時亞述帝國已經衰落,對北部地區的控制減弱)。然後慢慢的到了波斯時期,強調南北一家且都是“以色列”的說法才開始盛行於聖經文學當中。
2.2 猶大與猶太
聖經中認為猶太人和其他講希伯來語(或不如說某種迦南方言群)、信某個神的的族群來自同一個祖先,但這種傳說及對血統的強調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見。支派、部落這個概念本來就是想象或現實中的血統聯絡與地域聯絡的結合體。更接近歷史現實的狀況可能是大規模的混血,即操閃族語的外來者(至少他們自我描述為外來者,但是否是真的我們也無法確定)和本地人的混合。一般認為在公元前12世紀前後這批後來被認為是古以色列人(是否真的包括南方的猶大人很難講,但聖經那麼說)的居民祖先進入黎凡特南部,那時候那裡可能有其他閃族人、盧維人(Luwians)乃至一些胡里人(Hurrians)。非利士人(巴勒斯坦一詞的來歷)大概和那群“以色列人”同期進入這一地區。
在波斯、希臘化時期,可以說地域上的猶大慢慢變成了文化上的猶太。猶太人的一些信仰、習俗,共同的經典和律法,使得他們開始有了一種脫離地域的共同身份。這一時期的猶太人很像一個民族。但後來,特別是隨著基督教的興起,猶太也慢慢作為一種宗教為人所知。羅馬時期有一些人改宗猶太教;在此之前,據說古代的以東王國(Edom,見上圖)全體被希臘化時期的猶太哈斯蒙尼半獨立王國強迫改宗猶太教(從古代人名分析上開,似乎並沒有那麼徹底),著名的希律王就是以東人。那麼此時,猶太似乎開始成為了一個民族、宗教的結合體。到今天這一點也沒有改變。
傳統上,如果一個猶太人改信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那麼他就不是猶太人了。但到了當代,特別是現代以色列國建立後,不信教或改信其他教的猶太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被當成猶太人。特別是某些承認耶穌是救世主的猶太人,自己還覺得自己是猶太人。同樣,改宗者現在被當作是猶太人,但一些正統猶太教徒則不這麼認為。
圖為接受耶穌是救世主的猶太人
在第二聖殿被毀之後的猶太經典當中,以色列民族“Am Israel”也成為了猶太人的自稱。這與南方猶大王國慢慢將“以色列”王國這一概念(大概在公元前七世紀之後;特別是在波斯時期)據為己有的歷史過程相關。
3. 當代的“以色列民族”?
現在的撒瑪利亞人,仍然相信自己是古代北方以色列王國的後代。雖然南方的猶大、猶太人聲稱北方的十個支派已經消失,並說撒瑪利亞人其實是亞述國外遷過來的外族人的後代,但很可能被遷走的只是古代北方以色列王國的一些社會上層人物,很多普通人可能還是留了下來。無論如何,現在的撒瑪利亞人仍然信耶和華,有祭祀,過逾越節。他們的宗教經典只有摩西五經,不包含聖經其他篇章。
當代以色列國並不稱自己為以色列民族。其自稱為“猶太民族的家園”。
當代撒瑪利亞人。撒瑪利亞人仍然使用古希伯來字母的變體;而現代猶太人的希伯來語,使用的是阿拉姆方塊字母,已經不再是古代希伯來字母的直接後代。
4. 巴勒斯坦民族
古代的非利士人是巴勒斯坦這個名詞的來源。大概兩千八九百年前,在敘利亞地區曾經有過一個叫Palastina的王國(Unqi/Patin)。而在南部地區,今天的巴以地區沿海地帶,出現過五個非利士人的城邦國家,包括加沙、亞實基倫等。巴勒斯坦一詞是羅馬人對這一地區後來的稱呼。
當代的巴勒斯坦民族主要是阿拉伯人的一支。阿拉伯人在公元七世紀到達了古代巴勒斯坦地區。有學者認為,最遲在奧斯曼帝國後期(19世紀中前期),巴勒斯坦地區的居民在和奧斯曼帝國的互動中就慢慢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概念。巴勒斯坦民族講阿拉伯語的沙姆方言,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和基督教(正教)。
不管是語言還是宗教上,巴勒斯坦民族與古代以色列民族、“Am Israel”(猶太教意義上的以色列人/猶太人)或當今猶太民族,都有重大區別。
關於這個問題有兩個子話題:
1. 什麼叫“民族”?民族是個什麼時期的概念?
2. 什麼是“以色列民族”和“巴勒斯坦民族”?分別在什麼時期?
然後我們才能回答二者的區別——前提當然是這兩個民族都存在、並且屬於同一個時期。這樣比較才是有意義的。
1. 一般認為一個民族應該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如一定的共同文化傳承,如信仰、藝術傳統、習俗如節日等、命名方式;一般情況下同一個民族似乎應該有同樣的語言,但在跨地域生活的民族身上這一點似乎並不一定。比如海外的漢族有一些就不會漢語;而自從公元前六世紀巴比倫之囚開始猶太人進入流散開始,古代猶太人就講不同的語言了。古代希伯來語、阿拉姆語(Aramaic)、希臘語,後來還有阿拉伯語、歐洲語言等,都曾經或仍然是猶太人的語言。
圖為參與示威活動的正統猶太人。很多來自歐洲的正統派其實並不講希伯來語。日常生活中他們講Yiddish/意第緒語。
同一個民族似乎也可以有不同的信仰,比如漢族很多沒有系統性的宗教信仰,但漢族也可以信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但對於某些民族而言,宗教和民族似乎慢慢就成為等同的概念了,以至於只要你是這個民族,你就必須信這個宗教,或至少不信另一門宗教。這裡面最典型的例子恐怕是巴爾幹搬到講各種塞爾維亞語方言的民族,信東正教的是塞族,信天主教的是克羅埃西亞族,信伊斯蘭教的是穆斯林族,但講的語言都能互通。宗教成了民族分化的原動力。
一般認為民族是一個現當代的概念。但古代人也有根據習俗、語言、地域來區分彼此的情況。我們很難說民族或類似的概念古代人就沒用。
2. “以色列民族”還是“猶太民族”?
2.1 古以色列人
嚴格地說,以色列和猶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古以色列人(Israelite)指的是公元前第一千紀初期生活在巴勒斯坦中部高地和北部、講希伯來語、主體信奉亞威(Yahweh)這個神祇的一個群體。當時的古代以色列人在生活方式、語言、信仰、物質文化乃至政治上有一定的統一性,可以被看做是一個民族。但這個民族和後來的猶太人是不同的概念。古以色列人是一個現代提出的概念。在兩千九百到兩千七百年前這段時間,巴勒斯坦中北部存在過一個叫“以色列”的 王國,但這個王國卻並不包括“猶大”。
公元前九世紀阿拉姆大馬士革王國的國王銘文提及“以色列”和“大衛王朝”(此處可能指南方猶大王國)
猶大是位於其南部的另一個王國。二者之間有一定的關聯。聖經的歷史部分和先知書將兩個王國描述為同一民族的兩個政治實體,甚至以兄弟或姊妹這種詞彙來形容它們。在現實歷史當中並沒有資料顯示二者之間具有特殊的關聯。不過在人名方面,以色列和猶大的人名很多都包含“亞威”(耶和華)這個成分,這似乎從側面證明二者在信仰上是統一的。周邊的其他王國往往有自己的神祇。在北方的“以色列王國”消亡之後,南方的猶大王國可能在約西亞王時期試圖吞併北部地區(此時亞述帝國已經衰落,對北部地區的控制減弱)。然後慢慢的到了波斯時期,強調南北一家且都是“以色列”的說法才開始盛行於聖經文學當中。
2.2 猶大與猶太
聖經中認為猶太人和其他講希伯來語(或不如說某種迦南方言群)、信某個神的的族群來自同一個祖先,但這種傳說及對血統的強調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見。支派、部落這個概念本來就是想象或現實中的血統聯絡與地域聯絡的結合體。更接近歷史現實的狀況可能是大規模的混血,即操閃族語的外來者(至少他們自我描述為外來者,但是否是真的我們也無法確定)和本地人的混合。一般認為在公元前12世紀前後這批後來被認為是古以色列人(是否真的包括南方的猶大人很難講,但聖經那麼說)的居民祖先進入黎凡特南部,那時候那裡可能有其他閃族人、盧維人(Luwians)乃至一些胡里人(Hurrians)。非利士人(巴勒斯坦一詞的來歷)大概和那群“以色列人”同期進入這一地區。
在波斯、希臘化時期,可以說地域上的猶大慢慢變成了文化上的猶太。猶太人的一些信仰、習俗,共同的經典和律法,使得他們開始有了一種脫離地域的共同身份。這一時期的猶太人很像一個民族。但後來,特別是隨著基督教的興起,猶太也慢慢作為一種宗教為人所知。羅馬時期有一些人改宗猶太教;在此之前,據說古代的以東王國(Edom,見上圖)全體被希臘化時期的猶太哈斯蒙尼半獨立王國強迫改宗猶太教(從古代人名分析上開,似乎並沒有那麼徹底),著名的希律王就是以東人。那麼此時,猶太似乎開始成為了一個民族、宗教的結合體。到今天這一點也沒有改變。
傳統上,如果一個猶太人改信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那麼他就不是猶太人了。但到了當代,特別是現代以色列國建立後,不信教或改信其他教的猶太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被當成猶太人。特別是某些承認耶穌是救世主的猶太人,自己還覺得自己是猶太人。同樣,改宗者現在被當作是猶太人,但一些正統猶太教徒則不這麼認為。
圖為接受耶穌是救世主的猶太人
在第二聖殿被毀之後的猶太經典當中,以色列民族“Am Israel”也成為了猶太人的自稱。這與南方猶大王國慢慢將“以色列”王國這一概念(大概在公元前七世紀之後;特別是在波斯時期)據為己有的歷史過程相關。
3. 當代的“以色列民族”?
現在的撒瑪利亞人,仍然相信自己是古代北方以色列王國的後代。雖然南方的猶大、猶太人聲稱北方的十個支派已經消失,並說撒瑪利亞人其實是亞述國外遷過來的外族人的後代,但很可能被遷走的只是古代北方以色列王國的一些社會上層人物,很多普通人可能還是留了下來。無論如何,現在的撒瑪利亞人仍然信耶和華,有祭祀,過逾越節。他們的宗教經典只有摩西五經,不包含聖經其他篇章。
當代以色列國並不稱自己為以色列民族。其自稱為“猶太民族的家園”。
當代撒瑪利亞人。撒瑪利亞人仍然使用古希伯來字母的變體;而現代猶太人的希伯來語,使用的是阿拉姆方塊字母,已經不再是古代希伯來字母的直接後代。
4. 巴勒斯坦民族
古代的非利士人是巴勒斯坦這個名詞的來源。大概兩千八九百年前,在敘利亞地區曾經有過一個叫Palastina的王國(Unqi/Patin)。而在南部地區,今天的巴以地區沿海地帶,出現過五個非利士人的城邦國家,包括加沙、亞實基倫等。巴勒斯坦一詞是羅馬人對這一地區後來的稱呼。
當代的巴勒斯坦民族主要是阿拉伯人的一支。阿拉伯人在公元七世紀到達了古代巴勒斯坦地區。有學者認為,最遲在奧斯曼帝國後期(19世紀中前期),巴勒斯坦地區的居民在和奧斯曼帝國的互動中就慢慢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概念。巴勒斯坦民族講阿拉伯語的沙姆方言,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和基督教(正教)。
不管是語言還是宗教上,巴勒斯坦民族與古代以色列民族、“Am Israel”(猶太教意義上的以色列人/猶太人)或當今猶太民族,都有重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