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中榜”共17字:“皇清顯祖妣金居娘邱門伍氏孺人之佳城”。“皇清”說明其僑民思想和政治傾向。“顯祖妣”3字表示死者是立碑者的祖母。17個字取得“生、老、病、死、苦”之“老”字吉意。
“中榜”的字行在碑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傳統的刻碑以為其字數涉及吉凶,馬虎不得。
對碑文吉凶的判斷主要是以中榜的這行為根據。中榜文字的總字數要合乎“生、老、病、死、苦”五字,以“生”與“老”為法則。潮汕一帶,則有以“興、旺、 死、絕”為準,數字要合乎“興”與“旺”為好,“死”字為中等。如“顯二十二世祖考玉林邱公之墓”,全行總數13字,按“生老病死苦”順序,念下去,全行 最後一個字停在“病”字。這樣的墓碑便以不吉論。解決方案是把“二十二世”可改為“廿二世”,以使全行最後一個字停在“老”字;又或者把“之墓”的“之” 字去掉,以使全行最後一字停在“生”字。
簡單地說,中榜介紹陰宅主人身份的一行,總字數以6、7、11、12、16、17為吉。為了不遇到兇數,可以用添字法或減字法,如添上“皇清”,或把 “清”字上的“皇”略去,又或者把“公”改稱“府君”,也有把“之墓”的“之”略去或改用“瑩”字法等等方法。有時也可把“顯考”或“顯妣”上的“顯 ”字去除。例如:“皇清顯考”改“清考”,“中榜 ”的文字之應用與增刪講究表達其人身份,增刪得符合“生老病死苦”的吉兆格式後,其意一樣,字數的吉凶意義則不一樣。
閩南漳泉風俗又有對吉凶字數更講究的作法。這一作法強調不論是墓左的立碑日期或墓右說明立碑者之總字數,都應合於吉凶,必須符合“生老病死苦”的“生”與 “老”字,如日期不合,則可能把“民國丙申年三月初十”改成“民國丙申年季春三月初十建”。其中最講究是除了代表籍貫的橫字不算在內,其他左中右3行字都 要合乎“老”字,而所有3份加起的總字數又合乎“生”字,這叫“三老合一生”。
有些風水師不能應付這類流傳閩粵、傳播南洋的地方風俗,會以中榜6字為吉數。又有以為“皇清”等國號涉及的字眼不該歸在吉凶數字的計算中,以為它和橫字屬同樣性質,不算中榜正文。
此墓碑以突出“官銜”及輩份之故,排成21字行文,取得“生老病死苦”之“生”字吉意。
值得注意的是,靠近馬六甲華人甲必丹鄭芳揚墓葬地附近的“明故妣汶來氏墓”(1614年);陳育崧與陳荊和編著的《新加坡華文碑銘集錄》緒論中也提到馬六甲 三保山上這一塊明代墓碑寫“汶萊氏之墓”。編著者以為這顯示當時華人與土著人通婚的平常。我將之視為民俗史料,認為它足於反映早期的華人與土著通婚,女 方跟從了男方的信仰和風俗習慣。嫁給華人為妻的汶萊土族女人的墓碑,按照了華人立碑的中榜形式,採用了“生老病死苦”的“老”字為吉數。
不過,從另一些資料可說明,明代和清初的馬六甲華人並不一定講究和注重清末以來對“中榜”的格式要求。
例如,在三保山上清朝康熙28年(1689年)的“顯考盛祖鄭公壽域”就是一例。
碑文“中榜”共17字:“皇清顯祖妣金居娘邱門伍氏孺人之佳城”。“皇清”說明其僑民思想和政治傾向。“顯祖妣”3字表示死者是立碑者的祖母。17個字取得“生、老、病、死、苦”之“老”字吉意。
“中榜”的字行在碑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傳統的刻碑以為其字數涉及吉凶,馬虎不得。
對碑文吉凶的判斷主要是以中榜的這行為根據。中榜文字的總字數要合乎“生、老、病、死、苦”五字,以“生”與“老”為法則。潮汕一帶,則有以“興、旺、 死、絕”為準,數字要合乎“興”與“旺”為好,“死”字為中等。如“顯二十二世祖考玉林邱公之墓”,全行總數13字,按“生老病死苦”順序,念下去,全行 最後一個字停在“病”字。這樣的墓碑便以不吉論。解決方案是把“二十二世”可改為“廿二世”,以使全行最後一個字停在“老”字;又或者把“之墓”的“之” 字去掉,以使全行最後一字停在“生”字。
簡單地說,中榜介紹陰宅主人身份的一行,總字數以6、7、11、12、16、17為吉。為了不遇到兇數,可以用添字法或減字法,如添上“皇清”,或把 “清”字上的“皇”略去,又或者把“公”改稱“府君”,也有把“之墓”的“之”略去或改用“瑩”字法等等方法。有時也可把“顯考”或“顯妣”上的“顯 ”字去除。例如:“皇清顯考”改“清考”,“中榜 ”的文字之應用與增刪講究表達其人身份,增刪得符合“生老病死苦”的吉兆格式後,其意一樣,字數的吉凶意義則不一樣。
閩南漳泉風俗又有對吉凶字數更講究的作法。這一作法強調不論是墓左的立碑日期或墓右說明立碑者之總字數,都應合於吉凶,必須符合“生老病死苦”的“生”與 “老”字,如日期不合,則可能把“民國丙申年三月初十”改成“民國丙申年季春三月初十建”。其中最講究是除了代表籍貫的橫字不算在內,其他左中右3行字都 要合乎“老”字,而所有3份加起的總字數又合乎“生”字,這叫“三老合一生”。
有些風水師不能應付這類流傳閩粵、傳播南洋的地方風俗,會以中榜6字為吉數。又有以為“皇清”等國號涉及的字眼不該歸在吉凶數字的計算中,以為它和橫字屬同樣性質,不算中榜正文。
此墓碑以突出“官銜”及輩份之故,排成21字行文,取得“生老病死苦”之“生”字吉意。
值得注意的是,靠近馬六甲華人甲必丹鄭芳揚墓葬地附近的“明故妣汶來氏墓”(1614年);陳育崧與陳荊和編著的《新加坡華文碑銘集錄》緒論中也提到馬六甲 三保山上這一塊明代墓碑寫“汶萊氏之墓”。編著者以為這顯示當時華人與土著人通婚的平常。我將之視為民俗史料,認為它足於反映早期的華人與土著通婚,女 方跟從了男方的信仰和風俗習慣。嫁給華人為妻的汶萊土族女人的墓碑,按照了華人立碑的中榜形式,採用了“生老病死苦”的“老”字為吉數。
不過,從另一些資料可說明,明代和清初的馬六甲華人並不一定講究和注重清末以來對“中榜”的格式要求。
例如,在三保山上清朝康熙28年(1689年)的“顯考盛祖鄭公壽域”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