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一曲花瓣雨

    其實,整部水滸,真正啥壞事都沒有做,完完全全被逼無奈上山的真沒有幾個。林沖倒是其中之一,而且他是真正有資格喊出替天行道的。

    但是,或許是林沖性格懦弱的關係,也是最沒有朋友的。

    梁山上大致兩大主流,一種是吃吃喝喝、瀟灑快樂、不管前途,一種是盼星星盼月亮等著招安。而林沖恰恰兩者都不是,一個復仇的信念支撐了活下去。混吃等死沒心情,招安就不談了,和高俅有私仇,招安怎麼可能呢?

    所以,林沖在梁山屬於沒法有朋友的那種,和大多數頭領沒有共同語言,怎麼可能交朋友呢?

    至於魯智深,這個性格比較吃得開,既可以和草根聊的起來,又是軍官出身,加上武藝高超,地位自然不差。

  • 2 # 龍久於池

    在東京汴梁時,魯大師和林沖關係很親密,是兄弟般的友誼,一則魯大師早年與林沖父親林提轄相識,二則林沖和魯大師都對武術有興趣,有共同話題。

    我認為共同話題不僅僅侷限在武術,還有江湖等方面的內容。林沖買寶刀那段,林沖和魯大師逛街,邊走邊說,用書中的話說是“說得入港”,賣刀人兩番大叫才吸引了林沖注意。大家是不是想起上學時與基友好同學逛街?是的,林沖和魯大師那段日子都過得單純,過得無憂無慮,對江湖並不很瞭解卻很憧憬、很有興趣,就像大一大二的學生生活。

    接下來,林沖在職場江湖上嗆了很多水,在有人同情和幫忙的情況下,還是被髮配滄州。發配途中差點被董超薛霸整死,幸虧魯大師救命。魯大師比林沖有江湖經驗,但在瓦罐寺被一僧一道騙了,在十字坡被孫二孃蒙汗藥蒙翻,幸虧菜園子張青回來及時,否則就被剝皮做人肉包子了。

    經過一系列的江湖事件,林沖和魯大師在梁山重逢,心情怎麼樣?就像工作多年後,因為公司合併而成為同事的老同學一樣。魯大師關切地問林沖:“林教頭,阿嫂怎麼樣?”叫林沖為“林教頭”是職場稱呼,叫林娘子為“阿嫂”是親友關係的關切問候。梁山上都是職場兄弟,魯大師作為和尚,這麼和林沖打招呼,顯示出兩人不是普通同事關係。

    魯大師不忘昔日情誼,林沖對救命恩人魯大師也不會視為普通同事,但林沖是馬軍頭領,魯大師是步兵頭領,駐紮地點不在一塊兒。

    梁山忠義堂和斷金亭所在地的外圍,設六關八寨。魯大師和武行者把守山前南路第二關,林沖則在正西旱寨。

    梁山是軍事化管理,宋江有話:“諸多大小兄弟,各各管領,悉宜遵守,勿得違誤,有傷義氣。如有故違不遵者,定依軍法治之,決不輕恕!”林沖和魯大師都是駐紮地正職,不能隨便溜門子,沒特殊情況估計只能108人大聚餐時見面了。

    108將聚齊後,宋江帶領眾人宣誓,並歃血為盟,然後聚餐醉飲。宋江透過儀式使他成為梁山好漢們的核心,好漢們之間的關係在公開層面均等化了,都是兄弟,以前的關係就洗沒了,如果還有,那就只能在心裡。小團體是宋江不允許的,歃血為盟也是這個目的。

    這種背景下,魯大師和林沖的關係就那樣了,魯大師和武松朝夕相處,性格投緣,關係會更好,而且也不違反紀律。

    但作者還是暗示了魯大師和林沖的關係,那是在平定方臘後:魯大師圓寂在杭州六和寺,林沖風癱寄養在六和寺,武松則在六和寺照看林沖,半年後林沖去世,武松在六和寺落髮為僧,活到八十歲。

    如果大學同學百年之後,葬在同一個陵園,兩個鬼是不是可以像從前東京汴梁時的林魯二人一樣?並肩閒逛吃酒,無憂無慮,快活單純,如同大一、大二一樣的學生生活。

  • 3 # 西嶽頑石

    謝邀。有很多人認為二人關係漸行漸遠,是因為滄州分別後,林沖立馬把魯智深給賣了,向兩個防送公人道出了救他的和尚正是東京大相國寺的魯智深。原文為證:兩個公人道:“好個莽和尚,一下打折了一株樹!”林沖道:“這個直得甚麼,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將起來。”二人只把頭來搖,方才得知是實。

    這一說害得魯智深被高俅派人捉拿,從此失去了立足之地,像個喪家之犬逃往江湖,迫不得已落草二龍山。在三山聚義打青州之後,二龍山全體好漢也入夥梁山。上梁山後,魯智深和林沖只有一次對話,原文交代:魯智深動問道:“灑家自與教頭滄州別後,曾知阿嫂資訊否?”林沖答道:“小可自火併王倫之後,使人回家搬取老小,已知拙婦被高太尉逆子所逼,隨即自縊而死;妻父亦為憂疑,染病而亡。”

    至此之後二人再無交集,似乎形同陌路。所以,很多人認為魯智深對林沖當年的所作所為耿耿於懷,大為不滿,二人的關係出現裂痕。我認為,這種論調純屬無稽之談,看書不精囫圇吞棗的結果。

    首先,即使林沖守口如瓶,那兩名防送公人,董超和薛霸也早已猜到這個凶神惡煞的莽和尚就是大相國寺的魯智深。且看原文:薛霸道:“我聽得大相國寺菜園廨宇裡新來了一個僧人,喚做魯智深,想來必是他。回去實說,俺要在野豬林結果他,被這和尚救了,一路護送到滄州,因此下手不得。舍著還了他十兩金子,著陸謙自去尋這和尚便了。我和你只要躲得身上乾淨。”董超道:“也說的是。”兩個暗商量了不題。

    這段描寫正是對應上文“二人只把頭來搖,方才得知是實”這段文字,林沖的話印證了薛霸的猜測。這兩個公人回去如何向高俅交差,他們已經打好了如意算盤。就算林沖不說,以這二人的小人脾性,他們也會在高俅面前一口咬定是魯智深所為,把自己推的乾乾淨淨。所以,這口鍋魯智深背定了。

    其次,魯智深是什麼樣的人?豁達大度,率性而為,在他眼中,萬般皆下品,惟有真性情。以他這樣的性格,斷不會為了如此小事耿耿於懷,斤斤計較,說不準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有人說了,魯智深因為此事從此亡命天涯,落草為寇,徹底改變了人生軌跡,這能叫小事嗎?我還真告訴你,對於魯智深來說,這的的確確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甚至不是事兒。搭救林沖就意味著得罪高俅,難道他想不到這點嗎?魯智深雖然粗魯,但不代表他沒腦子,他心中跟明鏡似的,他壓根就不尿高俅。

    原文中有一段文字更能證明我的觀點:智深笑道:“你兩個撮鳥,問俺住處做甚麼?莫不去教高俅做甚麼奈何灑家?別人怕他,俺不怕他。灑家若撞著那廝,教他吃三百禪杖。”可見,當魯智深決定救林沖的時候,這些後續的問題他都想到了。

    林沖無意中說漏嘴也好,有意向兩個公人炫耀也罷,如果魯智深就此事耿耿於懷,認為林沖害得他流落江湖的話,那麼他起初也斷然不會出手搭救林沖。更不會說出“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灑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滄州”這樣赤膽忠心的話。義薄雲天的魯智深,幾時變得如此愛惜自己的羽毛?以此來斷定魯林二人關係出現隔閡,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最後,我認為,魯智深和林沖的關係一直很鐵,從頭到尾都沒有變過。《水滸》是一部雄性激素爆棚的小說,很爺們很乾脆,從不拖泥帶水,沒有一句多餘的廢話。

    畢竟《水滸》是108條好漢的故事,施公已經在魯智深和林沖身上傾注了太多的筆墨,後面還有很多人和事需要安置。自三山入夥後,還要寫晁天王中箭,宋江上位,賺盧俊義上山等等情節。一味的描寫魯林二人上山後如何交情深厚,如何形影不離,這些旁枝末節阻礙了總體行文的佈局,不如直接砍掉不提,這樣一來,也間接給讀者造成了二人關係疏遠的錯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美國文化的構成上看黑人是否算得上第二大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