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楠竹一

    通常我們所見到的潛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艇身上都有凸出的指揮塔。可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在水下航行,潛艇一般會採用流線型外形。突兀的指揮塔無疑會破壞這外形,增加潛艇在水下航行的阻力,降低潛艇的潛航速度。那麼指揮塔這玩意到底有啥用,為啥潛艇還要保留它來?這就要從潛艇指揮塔的歷史說起了。

    在早期,由於技術限制,潛艇在潛航狀態無法提供足夠艇員長時間呼吸的氧氣,也沒有足夠的能在水下長久的能源。這意味早期潛艇呆在水下的時間十分有限,大部分時間還是要在水面航行。要在水面航行需要觀察四周的情況,同時潛艇過低的幹舷使其很容易被海浪吞沒。因此,潛艇上開始出現指揮塔這個東西,方面潛艇在水面航行時的指揮操艦。

    之後,隨著技術的進步,潛艇的潛航時間逐步增加,不需要時時刻刻露出水面。但這並不意味著指揮塔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為潛艇相關的探測、導航、通訊裝置同時也在增多,需要一個收納的地方,而指揮塔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另外,在常規潛艇上,供柴油機吸氣、排氣的通氣管一般也是安裝在指揮塔內的。

    除了上述這些因素之外,潛航時的高速性並不是潛艇潛航效能的唯一指標。一些常規潛艇由於能源的限制,以最大航速在水下航行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因此這些潛艇在水下的活動一般是潛伏待機,對高速性並沒有迫切的需求,不會去糾結指揮塔影響潛航速度。

  • 2 # 蒸汽裝甲艦

    潛艇取消指揮台圍殼?當然是可以的,潛艇航行的穩定性並不要求必須有指揮台圍殼,去掉了還可以減小阻力提高航速。不過,誰叫咱現在還得使用有人駕駛潛艇呢,只要有人駕駛就最好還是留著吧。

    2016年9月22日,時任美國海軍部部長馬布斯先生來訪,參觀我軍長城221艇時從指揮台圍殼尾部離開該艇。

    幾乎是自從人類有了潛水艇開始就一直有指揮台圍殼,僅有的幾個例外比如最早的現代潛艇霍蘭型,那個相當簡陋的小潛艇是木有指揮台圍殼的。但事實證明霍蘭型潛艇只是潛艇設計師們debug的開始...

    與英華人不共戴天的愛爾蘭人霍蘭為美國海軍制造了一系列潛艇,圖中這種意境是非常先進的6號了,即使在這艘艇上我們基本看不到指揮台圍殼,只是有個凸起可以容納半個身子的所謂“指揮塔”,高度50釐米...

    指揮台圍殼頂部內景,此圖為《深海利劍》劇照,取景自039型常規潛艇。

    指揮台圍殼可以容納潛望鏡、雷達桅杆、通氣管、還可以排出廢氣?其實這都是藉口,只要駕駛潛艇的人說沒有指揮台圍殼我照樣開,真的就可以完全取消。

    指揮台圍殼一直維持到今天其實完全是為了適應水面駕駛的安全需要,潛艇雖然效能越來越先進,水下航速早就超過了水上航速,但潛艇畢竟還是條有人的船,它出入港口和港外的水道還只能走水面航行,只要還需要這種水面航行,航行安全的問題就不可迴避。

    就上面照片裡這種狂風大涌浪條件,在一個距離海面只有三四米高的潛艇背上裝個只有兩米高的小房子,你打算讓我站在那裡頭開潛艇嗎,做夢。

    別說一個兩米高的小房子,英國潛艇有副長被大浪直接從6米高的指揮台圍殼上打飛的記錄,這個6米高的指揮台還建在高出水面3米多的艇身上,合計高度將近10米。但10米這點高度對於大浪來說小意思,於是副長就連屍骨都找不回來了,直接走完了失蹤到海葬的全套手續。

    為了安全航行,潛艇必須安裝導航雷達、霧號、左紅右綠的兩舷航行燈,必須擁有適於安排人員瞭望的水面駕駛臺,這一切都是因為是有人駕駛船才需要的,而且這一切都必須裝在大大高出水面的指揮台圍殼上。

    如果是無人潛艇呢?你看看下面波音近年設計的超大型無人潛航器——回聲航行者,你看它就根本不需要指揮台圍殼。

    回聲航行者當然有時也需要水面航行,但它只需要裝上一根摺疊式的潛望鏡桅杆就可以解決航行的問題,畢竟無人潛航器就算裝上了別的船或者礁石最多也就是潛航器報廢,怎麼也死不了人。

    上圖就是回聲航行者水面航行時候的狀態,一根摺疊桅杆升起,不過也就是高出水面一米多,但這就夠了。

    現代潛艇的指揮台圍殼雖然幾經最佳化,但畢竟那麼大一坨東西豎在那裡,增大的阻力是相當可觀的。經過測算,洛杉磯級核潛艇如果完全取消指揮台圍殼的話,其最大航速還可以提高1.5節。就這還是經過了十幾代潛艇的反覆工程實踐和技術創新後的結果。

    當年美國海軍為了研究哪種線型最適合水下航行,在搞大青花魚級常規潛艇之前曾經試驗了上百種線型,這是其中一種方案的風洞吹風試驗照片。

    在世界各國經過很多代潛艇的改進之後,發動機、傳動裝置、螺旋槳、艇身流體等處的噪聲強度都大大下降了,按說潛艇設計專家們現在應該對潛艇設計很滿意了吧,結果他們就發現這種直上直下的指揮台圍殼有問題。

    他們發現,怎麼現在突然覺得潛艇指揮台圍殼產生的渦流噪聲這麼大這麼吵啊?!

    上圖是染色的氣流在風洞中經過一個圓柱體時產生的渦流,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圓柱體邊上明黃色的氣流旋轉著成螺旋狀流過圓柱,從上面俯視下去像是一個拉長了的馬蹄鐵的形狀。流體力學家們把這種渦流叫馬蹄渦,馬蹄渦早就有,一百多年了只要潛艇在水下開著就會產生,但之前的潛艇噪聲太大,馬蹄渦裡的水流撞擊指揮台圍殼的聲音跟那些噪聲一比簡直就是蚊子叫,根本不可能引起設計師的重視。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現代潛艇尤其是常規潛艇的噪音很低很低,你想為了降低噪聲,從冷戰開始到現在美軍每年平均花費10-16億美元來進行研究如何降低噪聲。全人類為了降低潛艇噪聲已經花了近千億美元了,現代潛艇的噪聲早就壓得很低了,於是馬蹄渦敲擊指揮台圍殼的噪聲就顯得冒尖了。

    不但是指揮台垂直根部的馬蹄渦,還有指揮台垂直的頂部線型形成的艉梢渦,這兩種流體噪聲在現在的技術水平轄都有可能暴露潛艇的蹤跡。

    怎麼辦,好辦,花錢做試驗,做幾百次乃至於幾千次試驗,來搞清楚馬蹄渦和艉梢渦的形成機理還有怎麼撞擊艇殼發出噪聲的。於是可能又是幾億美元砸進去了(1988年美國海軍授出的一份流體改進專案的研究合同就價值1800多萬美元,那還是30年前的美元).研究成果也出來了,按照試驗結果修正指揮台圍殼線型,底部加入一個外形複雜的填角,頂部則削去一塊並進行流線修型,這樣就可以降低流體噪聲。

    於是美軍海狼級潛艇的指揮台底部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於是我軍的核潛艇的指揮台也變成了這個樣子,不但底部加入了填角,頂部還增加了倒角削去一塊。這兩個措施的出現,說明我軍核潛艇的噪聲水平至少已達到了和洛杉磯級比肩的程度,至少需要開始注意降低指揮台形成的渦流噪聲了。

    最後呢還是一句話,潛艇的指揮台圍殼,只要人還在裡面很可能暫時無法完全消失。但也許更多國家會像蘇聯的孔雀石設計局一樣,把潛艇指揮台設計的越來越流線越來越低矮,在保證水面航行安全的同時儘可能降低阻力和減少噪聲,就像下面美軍正在給弗吉尼亞級研究的新式圍殼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日本擁有核武器,你覺得這將會對東亞各國造成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