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意詩畫

    何紹基應該算是清朝比較重要的書法家,曾國藩有言,其字必流傳千古,以曾國藩的名氣,地位及在書法上的修為,很可能是何紹基書法在晚清名重一時的主要原因。

    何紹基書法諸體皆善,尤精行草書,其書法以顏體為根基,輔以魏碑,篆書筆法,終自成面貌,即有顏書的厚重筋道,又不失魏碑刀斬斧截的金石味,還有篆書的婉轉通透,清爽秀氣。

    何紹基有兩句話,其學書觀點,應也是影響晚清書法的重要原因。時至今日也徝得學書之人借鑑。

    何紹基言,如寫字用中鋒然,一筆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韻,安得不雄渾,安得不淡遠,這事切要握筆時提得起丹田氣,高著眼光,盤曲縱橫,自運神明,方得此•••••••

    何紹基又言,餘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法,楷法法則,由北朝魏碑入•••••

    可見何紹基筆法,結構俱得,其書自佳。

  • 2 # 湘順1

    何紹基的書法執筆以眾不同,書法書體也以眾不同,何紹基對晚清書法世界有一定的影響力!何紹基是我們舂陵故城的老鄉我很敬佩!道州最傑出的書法家也是晚清自成一體的大家!但是我們現代書法愛好者大多數不學何紹基的書法?初學者公認為何紹基的書法為醜書?最喜歡書聖和趙孟頫的楷行草三種書法法帖!

  • 3 # 不二齋

    何紹基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於世,被後世人稱為清代第一人,對於他的評價可謂非常之高了。他的影響主要在5個方面:

    1、他取法顏真卿、北朝的碑版墓誌,一變清清代帖學的萎靡書風,對於館閣體也產生了很大的衝擊,是一個標準的文人書法家,對於清代的碑學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他把篆隸筆法融入行書、楷書,開闢了清代學習篆隸的風尚,他善於書寫對聯,被譽為“書聯聖手”,對於清代書法的幅是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你看書法是,就會發現清代中後期的對聯作品非常的多,這和他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3、他打通了楷書、行書、隸書、篆書四體的界限,合四為一,為我們後世書法的學習開闢了新的道路,五體兼善成為書法家們的追求,他是碑帖融合的高手。

    4、他的書學對後世書壇以及湖湘文化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世的曾國藩、左宗棠、齊白石、民初“南曾北李”之曾熙、李瑞清等,都受到他的不同程度的影響。

    5、當今的書法展賽,也有很多學習何紹基的,這兩年學習他的書法也成為一種風尚。

    你覺得呢?

  • 4 # 老路書法

    曾國藩曾經說過,何紹基的書法必定流傳千古。

    何紹基被稱為清代書法第一人。

    何紹基在書法方面,無論是真草隸篆,無一不精,無一不能。熔鑄百家,開宗立派,成為碑學運動中第一位有效的踐行者。

    何紹基的書法,取法顏真卿。後又學習大歐和小歐的書法。他的書法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因為他本人博學多能,天資聰明。

    一個人的書法的成就高低,除了他的勤奮以外,主要是在他的思想,思想開通,高瞻遠矚。

    這就是何紹基的書法,所以成為清代書法的領頭雁的原因。

  • 5 # 剖析與建構

    對這個問題,花幾個小時打字、作圖——值得!姑且嘗試回答,分享一些書法乾貨。

    先來談談何紹基的腦袋裡是怎麼想的。

    一,不囿時風,南北兼學。

    何紹基是阮元的學生,清代中期,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影響很大,受此影響,很多人偏於一端。

    何紹基開始也接受了老師的思想,但是經過研究何紹基發現,南北兩派的書法中都不同程度地存有篆隸遺法,有一些書家和碑帖兼有南北派書法之全,將他們置於任何一課都不合適。

    如王羲之、歐陽詢等的書法風格都是身兼南北的,在何紹基的腦袋裡認為,書學身兼南北才是最理想的境界。

    有了這樣的認識——有這樣的認識,已經超越了當時的時風,相當不簡單了。下一步,就是他的取法問題了,他的學書經歷,大體經過了三個階段,即近人馬宗霍所言:

    “早歲楷法宗蘭臺《道因碑》、行書宗魯公《爭座位帖》、《裴將軍帖》,駿發雄強,微少涵停;中年極意北碑,尤致力於《黑女志》,道臻沉著之境。晚喜分篆,周金漢石,無不臨摹,融入行楷,乃自成家。”

    二,化篆分入楷。

    當然,何紹基學這些帖子和我們今人不同,我們都要求臨帖要形神兼備,絲絲入扣,可何紹基就不同,它學習上面的那些碑帖,只讀取“篆分遺意”,其它的一概不要。

    何紹基臨的《黃庭經》:

    再看王羲之《黃庭經》的風格:

    對比就會發現,簡直臨的面目全非,幾乎是在抄帖。

    而何紹基在他的跋語中說:“餘觀此貼,橫直撇捺,皆首尾直下,此古屋漏橫法也。二王雖做草,亦是此意。”

    於是乎,我們便明白了,何紹基只是從這裡面抽離到了他想要的古屋漏橫法,其它的,他一點沒有取。

    他學其他的帖子都是採用了相同的辦法。

    何紹基做字之前,胸中已存篆隸之想,每每下筆,以得篆隸筆意為期。從他的小楷作品《鬱氏書畫記》可見,起筆多藏鋒,即使是順鋒或者露鋒直入,也微微含有藏意。筆畫沒有像唐人般精到,沒有陸斷犀象般的稜角,這正是他化篆分遺意入楷的表現。

    三,化行草入楷。

    隸書快寫,出現了章草,之後出現楷書。魏晉時期的一些楷書作品裡,都多少存在行草的筆意或者筆法,如鍾繇的小楷:

    那個時候,書體尚未發展成熟,楷中有行草意可以認為是自然的書寫。唐代時,楷書達到極則,後來的書家在楷書中出現的行草筆意或者筆法,多有意為之。

    何紹基明白了這一點,也做到了這一點,如他的楷書作品《進學解》:

    楷中的行草筆意濃濃。

    四,迴腕高懸執筆法。

    迴腕執筆法,除了要求迴腕,同時還要求三指執筆、虎口形成龍眼朝上,腕肘皆懸空撐開端平。

    蘇軾講“執筆無定法”,他本人執筆用單鉤法,就如同今天拿鋼筆的姿勢一樣。也把毛筆字寫好了。亦如啟功先生自己所說執筆如拿筷子。拿筷子能如意地夾起食物來,就算拿對筷子了;同樣拿毛筆能如意地寫好字,就算執對筆了。這話是真的,也是對的。關鍵是靈活自然,不彆扭,能把筆墨送到位就行。

    啟功先生之所以批評迴腕法,正是從大原則上說,它是彆扭的,所以才反對。如果某人不覺得此法彆扭,那就沒什麼可說的。現在通行的相傳由王羲之傳下來的五指執筆法,亦有人批評,如果此法執得不靈活不自然,當然可以有變化,這個有總原則,也有因人而異的東西。關鍵是自己體會和思考。這是別人代替不了的。

    不過,在館閣體盛行的清代,採用迴腕法,增大了毛筆與紙的摩擦力,是線條顯的澀、逆、辣,藏鋒和雁尾的表現更加豐富,在那個時代,無疑是一種新的審美內涵。

    還好,何紹基已經與古人爭到一席之地,不然,他的迴腕法執筆,恐怕是後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了。

    接著欣賞何紹基先生的作品:

    文天祥說:

    哲人日已遠,

    典刑在夙昔。

    風簷展書讀,

    古道照顏色。

    學書之路,漫漫修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生選物理,化學生物競爭激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