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細水

    天子守國門,是被後人吹牛吹出來的。朱元璋建都南京,以他貧苦農民的出身,最怕的就是子孫敗家。怎麼會再定都之後,再到北京耗費巨資建座都城?(不要提中都鳳陽,鳳陽是朱元璋老家。這是華人傳統的光宗耀祖衣錦還鄉之舉。換誰發跡了都這麼幹)

    明朝遷都北京是朱棣乾的。朱棣受封燕王,由北京起兵奪侄子皇位。朱棣也是讀過書的人,知道華人傳統思想裡的正統觀念。南京他侄子朱允炆的文武班子都是他爹選的,這侄子丟了皇位人心還在,他在南京能呆的安穩?北京他經營了近二十年,根基穩固,不遷都北京,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

    再說北京當時是不是國門呢?要知道當時朱棣早就平定了北方彊域,蒙古人都被趕到俄羅斯牧馬去了,算哪門子國門?以當時明朝的強盛,放眼周邊,哪裡有威脅?沒威脅哪來的國門需要守?

    所以洋洋得意的朱棣就吹了一段說:我大明和邊疆少數民族之間,不用象宋交保護費,不用象漢嫁女和親,不用象唐拉攏結盟,不用把他們當兄弟對待,老子就是這麼霸氣!

  • 2 # 愛看愛思考

    大明王朝,只有朱棣永樂皇帝有勇氣遠征大漠,最後一次朱棣兵臨大漠時,朱棣因病死在了大漠。這個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位好領兵親征的皇帝,一生文武功績有修訂了《永樂大典》遷都北京。遠征大漠,和靖難造反。但是朱棣的子孫可沒有朱棣那樣的決心和意志,於是北京城就變變成大明王朝的國門。天子守國門,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流傳下來的。在他的子孫後代裡,只有明武宗有其祖宗的勇氣,曾經親自上陣砍殺敵人。但是被明朝計程車大夫們描寫成了僅僅十幾個敵人的戰績,很明顯這是虛假的描寫。因為敵我雙方數十萬人的大戰,雙方几十天的交戰,就連身為皇帝都親自上陣砍人了?怎麼可能僅僅是十幾個人的死亡?這個很明顯就是被明朝的文人集團篡改的歷史。後代們也想江南的溫柔水鄉,但是無人敢於面對背判祖宗的指責。所以只能是保留著南京的留都在那裡在培養一批後備幹部,但是誰也不敢提出來遷都回南京。因為怕被指責貪圖富貴,貪生怕死。於是就有了天子守國門的景象。

  • 3 # 125878215蜂獾

    謝悟空邀請,1398年朱由璋駕崩,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標的兒子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為了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密謀消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廢為庶人或被殺,又邊防為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要剷除朱棣,朱棣在姚廣孝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率兵南下,攻戰南京,史稱靖難之役,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改元永樂,1405年,朱棣將北平改為北京,稱行走,設立北平國子監衙門,1416年公佈遷都想法,開始營造北京,1420年完工,1421年遷都,永樂時期武功昌盛,天下大治,收復安南設交趾布政司,朱棣又親自率兵五徵漠北攻打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刺,採用鎮壓與安撫政策,朱棣冊封瓦刺三王,讓瓦刺與韃靼對立,見瓦刺強大中興之勢,又幫助韃靼討伐瓦刺,絕不能止任何一方強大,同時又授於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個衛所自治權,朱棣還在1406到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穩定,朱棣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屬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設定衛所,並派亦失哈安撫黑龍江下游女真野人女真,亦失哈1407年在混同江廟的對岸塔林設奴兒干都司,擴大明朝對東疆的控制,亦失哈於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佈明朝對此地主權,說天子守國家也不為過,當之無愧,朱棣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縱橫家,東北的女真野人就是後來滅掉大明的滿清,朱棣的子孫後代喪失先輩的雄才大略,坐等滿清強大中興,養虎為患,沒有及早剷除,是不是後輩無能。

  • 4 # 森林小草

    謝謝悟空小秘書的邀請!天子守國門並不是朱棣首創的制度吧?秦,漢定都長安,皇帝的門正對蒙古匈奴,漢高祖也親征匈奴。唐朝定都長安也是面對突厥勢力的,北宋定都開封不也是面對遼朝。大凡定都敵勢力的前沿城市的朝代都也兩種因素:一,大多帝王的發祥地都是在他所選的都城,這些城市是開國帝王的發展壯大的根據地,古代歷朝的帝王都迷信風水寶地的說法的。如長安是劉邦的發展壯大的好城市,同樣李淵也是長安為本爭奪天下的。趙匡胤也是在開封得帝位的。朱棣更是燕王在北京發動清難之役的,使之奪取天下的,北京肯定是朱棣的發祥地。二,皇帝定都敵對勢力的前沿城市,也是政治上的需要:1表明自己敢於向敵對勢力宣戰。2,堅定,鼓舞,安定人民的信心。皇帝不怕死,臣民們哪個敢不賣命?以上是史事顯微鏡的觀點,歡迎大家評論和關注。

  • 5 # 蕭湘居士__

    這個我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國氣,朱元璋雖是農民出生,看到石敬塘賣燕雲十六卅大宋難以收回。親身體為元蒙血醒鎮壓漢民和不顧人民死活而全家幾乎絕命。為此立志傳世萬不得已要守國門而死社稷。目的是顯意立志以謝國。

  • 6 # 青言論史

    故意為之,和被迫選擇,這兩者,並不是只能存一的絕對矛盾體。明朝“天子守國門”,是有很深刻的原因的。

    眾所周知,明朝的首都一開始在南京,後來才遷都到的北京。對於為什麼要遷都北京,朱棣給出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因為北方邊防吃緊,而只有他自己,這位確實算得上是一位優秀軍事統帥的人才鎮得住。

    這確實是一個理由,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眾所周知,老朱在臨死前殺光了幾乎所有名將,而朱棣是他重點培養的兒子,在軍事上比較有天賦,讓他來鎮守北境是老朱臨終前做的決定。

    但是問題沒這麼簡單,靖難之役中湧現出一批名將,為什麼這些人不能去鎮守北疆?偏偏要天子守國門?這就得從困擾明朝此後二百多年的一個根本性問題說起——朱棣得國不正。

    朱棣的許多影響明代的行為,都可以從他得國不正的角度來思考。比如大肆屠戮建文大臣,重建錦衣衛,設立東廠等。同樣的,遷都北京,也正是因為南京是朱元璋、朱標和朱允炆祖孫三代的老窩,對於他來說,並不是主場。

    到後來,本來還有一次遷都南京的機會,那就是土木之變以後。但在於謙等主戰派的峻拒之下,這次遷都也付之東流。在於謙當時的條件下,遷都南京確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是從此以後,天子守國門便成了一種政治正確,直到明朝滅亡,也不能更改。這也許是一代民族英雄于謙沒有想到的。

  • 7 # 釣魚倌

    守邊,這是有遠見卓識之抉擇!

    這麼做,完全是維護國家版圖、鞏固邊防之需。

    中國古代,由於對資源的需求以及對慾望的滿足,少數民族對中原的侵擾從未中斷過,因而一直成為各朝代疲於應付的頑疾。

    朱棣,朱元璋的四兒子,明朝的第三任皇帝,乃“天子守國門”的首位踐行者,朱棣生於國都南京,後被封為燕王,擁兵鎮守燕京(今北京一帶),多次受命參與北方邊塞少數民族的侵擾作戰,兩次親率大軍北伐,使得北方邊防因大明軍隊的枕戈而安定。

    朱棣稱帝后,由於國都在南京,所以前往南京主政,但隨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又開始興風作浪,隨即北方的邊防便不斷出現危機。

    北方邊防的告急勢必威脅國都南京,朱棣再明白不過了,於是他以戰略的高度做了一個高明的決定—遷都北方,以此來表明北方邊防的重要性以及朝廷誓守國門的決心。

    前面開拓的路只要是對的,後邊就會有人繼續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補辦身份證郵寄過來領的時候不拿身份證領取憑證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