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為之則
-
2 # 箭箭4819
諸葛亮在蜀的偽漢政權中的地位,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個大獨裁者,集軍政大權在身。別說偽後主劉阿斗,就是偽先主劉備也在諸葛亮的操控之下。劉備發動攻打當時還是魏中央政府領導下的吳國,在諸葛亮把控軍權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一個象樣的戰將隨劉備出征,包括馬超、魏延,甚至劉備的衛隊長趙雲,最後落的一個出兵未捷身先死的下場。這很容易讓人想起水滸梁山中的宋江和晁蓋的關係,晁蓋雖為名義上的寨主,但軍政大權卻掌控在宋江手中,宋江出兵,諸將眾星捧月,晁蓋好不容易出次兵,沒幾人跟著,和劉備一樣,一出兵就死了。
-
3 # 中國農夫
毋容置疑蜀漢能有今天是離不開諸葛亮的,是諸葛亮先生一手幫劉備從無到有再到最後的三國鼎立,諸葛亮功不可沒,後為蜀漢丞相,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是整個整個蜀漢的實際操控者。
諸葛亮在劉備生前就是荊州系元老,是劉備自己三顧茅廬請出來共成天下大計的,從荊州發家多次打敗曹魏拯救劉備於生死存亡之中,才使蜀漢立足於三國之一,諸葛亮勞苦功高事無鉅細,後來蜀國巔峰時期諸葛亮官拜蜀漢丞相是坐鎮蜀漢的二號人物,劉備相當於董事長諸葛亮就是總經理,劉備生前諸葛亮還未能成為蜀漢一號掌權者。後來劉備東征伐吳卻出師未捷身先死弄的自己不得不白帝城託孤,至此諸葛亮才迎來了人生的巔峰時刻,劉禪幼小何事都要經諸葛亮這位相父,此時他這位蜀漢丞相才是真正的實際操控者。
諸葛亮多年把持著朝政,且屬於荊州系元老根基深厚,在當時的蜀國找不出第二個能與諸葛亮相抗的人物,劉禪雖為皇帝但卻依仗諸葛亮,連朝廷的各項事務都由諸葛亮處理,包括各官員的任命以及國內外軍事都由諸葛亮一手操控,實事求是的說,諸葛亮的權利地位要超過劉禪,諸葛亮已經成為了掌握蜀漢命運的人,每次北伐諸葛亮都要處理好朝中事務才能安心的北伐,整個朝廷大權都旁落在諸葛亮身上,但諸葛亮忠心幼主,一心為蜀漢絕無反叛之心,諸葛亮取代劉禪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諸葛亮一生忠於職守兢兢業業,對蜀國基業付出了自己一生的鮮血和性命,保住了蜀漢幾十年的基業。
諸葛亮的權利要大於劉禪,劉禪年幼諸葛亮為託孤大臣忠心耿耿,劉禪名為皇帝但諸葛亮是實際操控者,但這也是事實權利是落在了好人手裡,諸葛亮一生對劉備父子是忠心耿耿,所以劉禪和諸葛亮權利就不分大小,都是為了蜀國能夠長存。
回覆列表
熟知三國史書的都曉得劉備白帝城託孤的典故。劉備佈置諸葛亮幫手兒子劉禪,同時說了一句很主要又令先人含混的話:“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字面意義是諸葛亮可以代替劉禪做天子,可是背後的意義值得揣摩。
有人以為這是劉備猜疑諸葛亮,擔憂諸葛亮或許篡位,提早說這句話敲打他;很多人以為這是劉備對諸葛亮的重視,君臣相惜,為了山河持續真的許可諸葛亮取而代之。
關於劉備這句話的解讀,已故的史書學家田餘慶師長教師給出了一個更特此外觀念:劉備說這句話的目標是舉高諸葛亮等新權力在蜀漢政權中的政治位置,打壓劉璋期間的舊權力權要。
這話從何提及呢?
劉備伐吳兵敗夷陵,退守白帝城時已病危,而吳國迫於魏國在東邊戰線上的壓力,不敢罷休追擊劉備。
對劉備來講,魏國和吳國臨時不會打過去,但本人身後繼位者年幼這點最簡單禍起蕭牆,以是他的心頭大患不是魏國和吳國兩個死敵,而是身後的蜀國的外交麻煩。
事先,蜀漢外部權要還潛伏著新舊權力糾葛妥協的態勢。在蜀漢身處高位的董和、李嚴、黃權等人都是劉璋期間的舊權力權要,而跟從劉備入蜀的諸葛亮等人則是外來的新權力權要。
從權力上比照,舊權力佔著多數,新權力是多數,新權力最大的劣勢在於他們是劉備起家的老班底,可以失掉劉備最大的撐持。
比起劉焉、劉璋父子兩代運營四川來講,劉備畢竟仍是一個外來者,固然掌握著統治權,但根底還不是出格深沉,以是劉備需求拉攏劉璋期間的舊權力,波動外交和民氣。
以孟達為例,他本是劉璋的手下,厥後跟了劉備,再厥後率部投誠曹魏,反過去打擊劉封。鑑於劉封有不救關羽、逼反孟達等罪行,劉備賜死了劉封,即使劉封是他很重視的養子。
賜死養子劉封這個舉措,很大身份就是做給舊權力權要看的,免得舊權力權要有樣學樣,黑暗叛變。
劉備託孤時佈置了諸葛亮和李嚴並受遺詔輔政,亮正嚴副,這就是為了均衡新舊權力作出的一種佈置,李嚴雖不是土生土長的蜀地人士,可是在劉璋期間就深得信賴,恰是舊權力的典範代表人物。
從歷代帝王託孤的佈置來看,都要盡最大努力保證幼主的法統位置,假如沒有特別緣由,不會隨隨意便說出託孤大臣可取而代之這麼的話,這麼反倒或許點激起託孤大臣的篡位野心。
話說回來,劉備能在蜀中立國,基本上仍是依託諸葛亮這些在進入蜀地之前就跟隨他的新權力,而不是劉璋的舊屬權力,以是要保證兒子劉禪的位置,開始就不能讓舊權力有任何翻盤做主的時機。
諸葛亮和李嚴並受遺詔,這是均衡,可是均衡當中一定要埋下倚重另一方的伏筆。
如上所述,劉備必需舉高諸葛亮的位置,可以讓諸葛亮在主要時分有才能鎮住李嚴這批舊權力,一旦舊權力有異心,就要立刻處理。
“以是我以為劉備做此託孤絕筆,恰是為了在並受遺詔的李嚴眼前穩固諸葛亮的特別位置,防備舊人另有所圖。”(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
“君可自取”不是劉備對諸葛亮的猜疑,恰恰是對諸葛亮的極大信賴。
那末信賴諸葛亮的劉備又能否真的情願諸葛亮代替他親兒子的寶座呢?看看他死之前對兒子劉禪的教導就曉得了。
劉備給劉禪的遺詔裡寫道:“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云云,吾復何憂?”意義是說兒子啊,諸葛丞相稱譽你智商高,超出了我們之前的希冀,你可以這麼保持下去,我死了也沒甚麼好擔憂的。
同時,劉備死之前還在囑咐劉禪“空閒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益智。”這是教導兒子要多唸書,也足以標明父親對兒子的將來有所希冀的。
這裡不會商厥後劉禪智商怎樣還有天子當得怎樣,至多在劉備託孤的時分,對他兒子是寄與了厚望,壓根沒有表顯露真正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意義。
劉備的統治才能向來受人詬病,但白帝城託孤這一招倒是相稱的智慧,也是他死前最後的一招。
諸葛丞相跟隨劉備多年,關於劉備的意義是心照不宣。厥後,李嚴遲延糧草轉運,招致北伐諸葛亮不能不退軍,隨後諸葛亮對李嚴的處理完全符合劉備現在的意義,不殺頭,可是決不能再重用。
除李嚴以外,劉璋期間的其他舊權力權要在劉禪期間也不敢隨意生出甚麼大亂。
先人也會商過諸葛亮為何不代替劉禪,理解諸葛丞相的幹事為人就曉得他基本不或許邁出這一步。
“三顧頻煩全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忠貞不貳地奉養劉備父子兩代帝王,“全心全意,死而後已”相對是諸葛丞相最實在的人生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