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花女北島靜待

    說語言是不斷髮展演變的社會,自身,連鎖反應,發展,分化,統一,接觸,條件的原因:

    首先,社會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外部原因。社會發展是語言發展變化的首要原因、原動力。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社會成員之間相互聯絡的紐帶.因此社會發展了,語言也必須變化,與社會保持一致。社會的分化、統一、接觸會相應地引起語言的分化、統一相接觸。人與人交流時的創新要求,省力要求也必然會使得語言變化和調整。

    其次,語言系統中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是語言發展的內部原因,決定著語言發展的特殊方向。語言是符號系統,它內部的各種因素處於對立統一的關係之中,相互間呈現一種平衡的狀態。如果其中某一種因素髮生變化,破壞了原有的平衡,那麼系統內的有關部分就會重新調整相互間的關係,達到新的平衡。語言中語音、詞義、語法系統內部的各要素之間以及這些系統彼此之間,都有互相聯絡和互相制約的關係,區域性的變化往往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如“兒、子”從古到今詞彙、語音均演變。遠古漢語語音系統比較複雜,聲母和韻母中音位和音位的組合方式比較多樣,單音節詞語區別較大,是單音節佔優勢的語言。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複子音聲母消失,子音韻尾合流,音節結構趨向簡化,聲調產生。兩漢之後,音節結構進一步簡化,使得語言符號的區別性較前減少,而新概念新事物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產生,解決這一矛盾是加長詞的長度,用複合構詞法構成的雙音節詞代替古代的單音節詞。而隨著雙音節詞的產生,一個詞內部的兩個成分之間的關係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雙音節詞內部的兩個位置上因語素出現頻率的不同而在語音、語義、語法上產生輕重主次的區別,固定位置上出現頻率特別高的語素,語音弱化為輕音(如“子”)甚至失去音節身份而與另一個語素合音(如“兒”),語義上意義泛化,語法上搭配能力大大增強。這三個過程相輔相成並不斷髮展使得某些定位高頻與俗詞綴化,從而出現了新的派生構詞規則。漢語語法的面貌就此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語言發展的特點:

    漸變性和不平衡性是語言發展的兩個最重要的特點。

    1.漸變性:漸變性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指語言的各個要素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但語言不像社會變革那樣產生突變,而是漸變的,具有相對穩定性。原因:這是由語言的社會功能所決定的,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社會一刻也不能離開語言,因此作為交際工具的語言不能突變。

    2.不平衡性:第一,語言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發展不平衡,發展速度不一樣,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詞彙變化最快,語音和語法發展比較慢;第二,語言在不同地域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也不同,同一種語言現象,在有的地區變化,在有的地區不發生變化,有的地區是這樣變化,有的地區是那樣變化,其結果是形成地域方言或親屬語言。原因是:第一,語言系統各個組成部分中,詞彙變化最快,因為詞彙與社會的聯絡最為緊密,最為直接,對社會的發展變化反應也最靈敏.社會的變化、現實現象的產生與消失,隨時都能在詞彙中反映出來;第二,由於各地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就導致語言在不同地域的發展變化具有不同的特點,因而具有不平衡性的特點。語言發展不平衡性是如何影響語言的發展變化的?

    語言發展不平衡性對語言發展變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形成新的語言體系:語言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發展不平衡,發展速度不一樣,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詞彙變化最快,語音和語法發展比較慢,由此決定了語言系統及其組成部分的改變。第二,導致了語言的分化:語言在不同地域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也不同,同一種語言現象,在有的地區變化,在有的地區不發生變化,有的地區是這樣變化,有的地區是那樣變化,其結果是形成地域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差別。

  • 2 # 使用者219515082544

    1.語言發展變化的不平衡性

    語言的發展變化不是均衡的、勻速的,而是不平衡的.第一,語言系統發展變化不平衡.在語言各子系統中,詞彙系統的發展變化最快,相比而言,語法的發展變化就要慢得多,語音發展變化的速度也較為緩慢.語言各子系統內部的發展變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詞彙系統中,發展變化較快的是一般詞彙,基本詞彙卻是相當穩固的.有人曾對不同語言中的215個常用詞(其中主要是基本詞)在一千年中的發展變化情況做過統計,發現漢語和法語79%未發生變化,英語85%未發生變化,德語78%未發生變化,羅馬尼亞語77%未發生變化,葡萄牙語82%未發生變化,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85%未發生變化.這說明基本詞彙的發展變化速度是較為緩慢的.正因如此,人們把語法和基本詞彙看作決定一個語言基本面貌的最為穩定的部分.

    第二,不同時期語言發展變化不平衡.當社會變革較為劇烈、社會發展的步伐較快、社會思維較為活躍、不同文化的接觸較為頻繁的時期,語言發展變化的速度就會快一些;反之,語言發展變化的速度就會慢一些.英語在從九世紀阿爾弗列德大帝到莎士比亞(1564-1616)這五個世紀中,發展變化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至於後代人讀九世紀以前的作品,就像是讀外語一樣.

    第三,語言變體發展變化不平衡.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語言發展變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間上的一種表現.各種方言形成之後,在發展變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例如在漢語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發展變化的速度相對較慢,儲存古代漢語的成分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別是北方官話區的方言,發展變化的速度就相對較快.

    語體是語言的一種重要的功能變體.各種語體的發展變化也具有不平衡性.例如,在漢族的傳統中,一直存在著輕商的觀念,因此,在漢語史上一直沒有形成與商業活動關係十分密切的廣告語體.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商業的地位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隨之廣告語體在當今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它幾乎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語言發展變化的漸變性

    語言的發展變化不是像火山爆發、暴力革命那樣的突變,而是一種逐漸變化的過程.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如果採取突變的方式,一夜之間面目全非,人們將會一下子喪失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社會的一切活動將會突然終止,其後果是不堪想象的.語言的交際職能決定了它不可能採取突變的方式,而只能採取漸變的方式.

    事實上語言的發展變化也正是走的漸變之路.例如現代漢語的時態助詞“了”,是從古代漢語的動詞“了”虛化而來,其演變過程大約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動詞“了”大約出現在漢代,是“終了、了結”的意思.由於動詞“了”常用在動詞之後充當補語,地位不及一般的動詞,於是逐漸虛化,大約到了唐宋之際,“了”才出現了與現代漢語大致相同的用法,成為時態助詞.

    語言的發展變化,是由語言新質要素的長期積累和舊質要素的逐漸衰亡來實現的,不可能一下子出現質的突變.即使人為地想讓它發生突變,也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文字可以進行改革,而語言不能改革,只能因勢利導逐漸使其規範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一部日本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