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禹州鈞瓷
-
2 # 長物鑑玉藏
首先,北宋鈞瓷有官窯和民窯之分,金代鈞窯只是民窯。
北宋時,在河南禹州鈞臺附近陸續建立窯場,因地名而稱鈞臺窯,鈞臺窯因燒製規模和產品質量都為禹州諸窯之冠,而被宋徽宗看中,在鈞臺設定官窯燒製皇家用瓷。鈞瓷官窯的燒製歷史極短,是在鈞臺窯民窯的基礎上設定的官窯,因為有北宋皇室的參與制作,鈞瓷官窯器製作極精。金滅北宋後,鈞官窯也被廢棄。金代大定年間,以鈞臺舊址改名鈞州,鈞臺窯在金代復興,但只是民窯性質,在金元時期,生產的都是民用瓷。所以此鈞瓷已非彼鈞瓷。
北宋鈞瓷官瓷和民瓷於金元時期的民瓷在形制,釉色,胎體上必然存在雅俗,精粗和高低之分。
從宋鈞遺址出土的瓷片看,宋鈞瓷胎為淺灰胎,胎質緻密,瓷土淘洗精研,沒有雜質,沒有大小不一的顆粒,瓷土加工相當精細嚴格,燒成的素胚緻密沒有鼓泡和變形現象,這種淺灰胎都源於鈞臺本地瓷土。到金代時,鈞窯生產擴大,瓷胎既有鈞州的淺灰胎,也有黃白胎和黑胎等,瓷胎也相當緻密。
宋徽宗是極有藝術天分和鑑賞水準的帝皇。明代人高濂在《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雲:“鈞州窯有硃砂紅、蔥翠青(俗所謂鸚哥綠)、茄皮紫,紅若胭脂,青若蔥翠,紫若墨黑。三者為純,無少變露者為上品,底有一、二(等)數目字號為記。”紅若胭脂,青若蔥翠,紫若墨黑,且釉色純淨,沒有露胎的應是宋鈞極品鈞瓷的標準。從出土宋官鈞瓷片看,主要釉色有天青、月白、玫瑰紅、海棠紅、葡萄紫等;紋路主要有蚯蚓走泥紋、蟹爪紋、兔絲縷等。宋金時期鈞臺民窯瓷片釉色主要以天青紫斑為主,天青、月白、豆綠色較多,其他少見。
“蚯蚓走泥紋”和“滿釉支燒”為北宋官鈞窯的時代特徵。宋金鈞民窯多為墊燒。
宋鈞官瓷以各地館藏實物看,多為花器和文房用器,國邵蟄民、餘戟門在《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雲:“鈞窯,清宮所存者,以花盆、盆託為最多。式多圓形,亦有葵花、海棠諸式,鮮有正方者。洗次之。洗亦為圓式,或葵花式、或鼓式。鼓式者有足,圓及葵花式者無足,而有一環柄,以便執持。渣鬥較少,有如唾壺。清宮所藏一仿古銅器,口帶飛脊尊及一雙耳罐為稀見之品。”宋官鈞製作器形規整,端莊厚重。宋金民瓷以盤碗盞爐實用器為主。宋代的杯盞口徑通常在10釐米以下,杯、盞易碎,很難流傳。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雲:“均窯杯式瘦小,名曰蓮子杯,全紫者不易一見,(有)淚痕者,近亦同於拱璧。即元明所仿亦足珍。”誰要是收到宋代鈞官窯的蓮子杯,不亞於得到明代雞缸杯,因為目前還未有館藏實物。
其實宋鈞和金鈞,除了鈞官瓷,民瓷的區別幾乎不大,從官藏傳世器看金鈞中也有品質非常精絕之器。如果非要區分,那隻能說金鈞多數釉薄,如果釉厚就不均勻,垂流,多數有明顯的棕眼,不如宋鈞光潤,窯變釉色達不到渾然一體,紫斑或紅斑多浮於釉面,輪廓比較清晰,普遍沒有蚯蚓走泥紋,普遍使墊燒等。
-
3 # 古藏社
本人所寫的可能與專家或者博物館的斷代有所出入,但這是目前國內古玩收藏市場上主流的斷代觀念。博物館斷代說的是文化,古玩市場上的斷代與金錢直接掛鉤,因為北宋和金能相差10倍或者100倍。
正宗的北宋鈞瓷,分有官窯和民窯之分。
對於北宋的官窯民窯之分,北宋官窯的器物是帶有的支釘以及底部被醬色釉覆蓋。對於以前鑑定鈞瓷的一種看蚯蚓走泥紋的方法,現在蚯蚓走泥紋是可以仿製出來的,不必過於依靠單一方法鑑定。
本配圖為工藝品,與實際鈞臺窯有一定差距。
對於北宋和金的鈞瓷斷代,大家可以記住一句話,以器物的釉為判斷依據:
施釉到底裹底足為宋,
施釉到底不裹足,或裹足不嚴為金,
施釉不到底,為元。
當然對古玩的鑑定是全方位的,顏色以及形狀也是鑑定的一個方面,我們對於每一件藏品都要經過全方位的鑑賞。
最後說一下,一般博物館中有的藏品,市場上都可以找到相似的仿製品。收藏需謹慎,請鍛鍊好眼力。
看明白的給個贊,喜歡的給個關注,這裡是古藏鑑寶,收藏我們是認真的。
-
4 # 白耀亮
北宋有沒有鈞瓷是要打一個問號的。
第一,鈞窯沒有準確紀年款器物佐證。如定窯有尚食局,尚藥局,崇寧三年制,大定六年等準確紀年款的器物。
第二,沒有宋代文獻的記載。如汝窯,官窯在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與葉寊的坦齋筆衡中都有記載。而鈞窯卻不見任何宋代文獻記載。
第三,沒有墓葬,窖藏等有準確紀年的旁物佐證。如定窯在定州靜志寺,,韓琦家族墓群、呂大臨家族墓群出土等。如越窯在法門寺出土等。
第四,器型明顯與同時代的定窯 ,汝窯,龍泉窯,耀州窯等器物不同,而且金代器物粗糙比所謂的北宋鈞窯差距太大,不合常理。定瓷金代器物的做工絲毫不亞於宋代。
現在沒有太有利的證據證明鈞窯有北宋鈞瓷的存在。如果說鈞瓷是金代仿汝窯而產生的另一個品種倒是更有說服力。
-
5 # 謝亞鐵
(北)宋鈞瓷是一定存在的,且絕對是鈞瓷巔峰之作,金元鈞瓷是無法達到…
根據清末古瓷鑑賞大師許之衡的考證,與宋鈞窯瓷比較,金元鈞有不及宋鈞瓷幾種現象(反之即是宋鈞特徵),是說詳盡,可知許之衡是真正實見或收藏有宋鈞瓷器的…宋鈞瓷的燒成難度好比登天,真正的“蚯蚓走泥紋”至今未能燒出,今人所認此紋盡錯…在我看來,此紋必須是形象的“蚯蚓”,必須是“走”,走的必須是“泥”,否則,都在低估了古人的想象力…
金元鈞不足反過來正是宋鈞的優良:
⑴釉面潤澤度不高。紫釉不能“汗漫全身”,只是區域性出現。(宋鈞:釉面潤澤,紫釉“汗漫全身”,內外一律)
⑵多數釉薄。有的釉厚但不勻,垂流。多數有明顯的棕眼。(宋鈞:釉厚而勻,不垂流,不存在明顯棕眼)
⑶釉色不管深淺濃淡,達不到渾然一律。(宋鈞:釉色渾然一律)
⑷紫斑或紅斑浮於釉面,大多輪廓比較清晰,瀰漫程度較低。(宋鈞:紫斑或紅斑不浮凸,與釉面過渡自然而平滑,相溶程度極高)
⑸普遍沒有蚯蚓走泥紋。(宋鈞:蚯蚓走泥紋很普遍)
⑹普遍墊燒。(宋鈞:普遍支燒)
回覆列表
鈞瓷在北宋時期達到空前鼎盛的狀況,在當時,不管是官窯還是民窯他們生產的鈞瓷,器型都非常規整、精緻。
在釉色方面,多以天青為主,月白、天藍次之。宋代工匠技術純熟,施釉厚薄得當,從存世的宋代鈞瓷來看,流釉、粘足的想象很少。
還有就是宋代鈞瓷絕大多數都是施滿釉,且底部施護胎釉,就是俗稱的芝麻醬色釉。
另外,北宋鈞瓷的瓷胎細密緊緻,瓷化程度很好,縫隙少、雜質少、吸水率低。
金代鈞瓷雖然也沿襲了北宋鈞瓷風格,但畢竟是不同時代的產品要受到所處時代的影響。
金代鈞瓷以滿足民間需求為主,所以多是常見的碗、盆、罐、碟之類的日常用品。
這些鈞瓷大多胎質粗松,胎質有點泛黃。而且大多是墊燒,產品也不太規整,製坯過程較為隨性、不多加修飾、不夠精細。
金代鈞瓷釉色上多以天青、天藍為主,釉彩流動性低,窯變釉色也遠不及宋鈞自然、不及宋鈞意境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