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粵新農人

    白靈菇栽培過程中,栽培種被汙染這對於生產者來說是最讓人頭痛的事,汙染源由哪裡來,如何造成的,讓人摸不著頭腦,但被汙染的栽培種如不去除掉又會對以後的生產帶來不良的影響,輕者減產30%以上,重者絕收。

    由白靈菇栽培經驗來看,白靈菇栽培種被汙染的原因主要由:發酵、滅菌、菌種、接種、菌袋、培養這六個方面發生,下面給大家詳細講解下汙染原因以及預防方法。

    發酵時造成栽培種被汙染

    白靈菇栽培料採取的是短期發酵法,既要使材料中存在的雜菌孢子萌發,又不能使材料過分腐熟,除了嚴格要求發酵時間不能過長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材料的含水量要適宜,在培養料配製時首先要按料水比為1:1.5的比例加入石灰水,然後根據水分的流失情況再適當進行補充。如果含水量太低,一些棉籽殼或玉米芯還是乾的,那麼存在其上的雜菌孢子就不會萌發,接下來的滅菌就不易將栽培袋中的雜菌殺滅。如果含水量太高,培養料會進行厭氧性發酵,厭氧菌的大量繁殖會抑制雜菌孢子的萌發,同時使培養料發黏並且產生一股酸臭味。

    ②酸鹼度要保持在中性至微鹼性,即PH在7~8。由於在發酵過程中各種微生物的生理代謝活動,不斷地產生有機酸,使PH逐漸下降,因此,在配料時和翻堆中都要用石灰水或幹石灰調整PH,在裝袋前更要把PH調整好。

    ③翻堆要充分,翻堆時一定要注意把料堆邊有結塊的培養料打碎,先放在一邊,翻堆過程中再把它埋到料堆的中間層裡。因為結塊的培養料在存放時肯定受潮或雨水淋過,結塊內的雜菌很多,掰開結塊就可看到黴斑,如不打碎,水分在短時間內就很難進去,當把結塊裝入袋後,再經過一段時間雜菌才會萌發,結果在袋內生長造成汙染。

    滅菌時造成栽培種被汙染

    白靈菇培養料裝袋後要儘快滅菌,不要放置太長時間,否則培養料會在細菌的作用下酸敗發臭,在滅菌時會有一股很難聞的味道,PH也會很快下降,不適宜菌絲體生長。滅菌時要保證溫度達到要求和維持足夠的時間,高壓滅菌要注意排淨鍋內的冷氣,否則壓力雖然達到了要求的範圍,但由於鍋內冷氣的影響溫度卻達不到要求。採用常壓滅菌時,滅菌灶內的溫度要在達到100℃以後開始計時,並維持8小時以上,停火後再悶3~4小時。此外,需注意在裝鍋時,菌袋不要裝得太實,鍋內不要裝得太滿,要留有一定的空間,使蒸汽能夠流通,保證菌袋均勻受熱,滅菌的效果才會更好。

    菌種造成栽培種被汙染

    如果在接種塊上發現雜菌汙染時,說明菌種本身帶有雜菌,這種情況大部分是由於原種在培養或貯藏過中,已經被雜菌汙染。這就要求在接種時首先要對原種進行仔的檢查,如發現有汙染要堅決不用。但是,有時在開啟瓶蓋後,仍然會發現原種瓶的表層或者是裡邊仍有汙染點,這樣的菌中即使只有很小的一個黴點,也最好暫不使用。應趕快把瓶蓋蓋上,不要去撥動汙染點,否則會把雜菌孢子沾在接種工具上,或是散佈在空氣中,汙染接種環境。在把所有的原種用完後,如果還有部分栽培種袋沒有接上菌種,而又沒有其他原種可用時,可把汙染的菌種拿到室外,先用石灰泥把黴點蓋住,然後擴大範圍、深挖下去一下把石灰泥和黴點掏出,再把0.5~1釐米的表層菌種刮掉,同時換上無菌的瓶蓋拿回室內,再繼續按無菌操作的要求進行接種。

    接種時造成栽培種被汙染

    在栽培種袋上如發現不同部位有雜菌斑點時,考慮可能是培養料或是滅菌的問題。但如果汙染僅發生在袋口或結種塊的附近,就有可能是接種的問題,可能是操作不當或接種間消毒不徹底,在接種的同時雜菌也進入袋內。

    注意:除了接種間要徹底消毒、兩個人接種要配合熟練快捷外,還應在接種過程中不要隨意出入,也不要有非工作人員在室內來回走動。

    菌袋問題造成栽培種被汙染

    菌袋上有裂口或者有不易察覺的針眼大的破洞,有的屬於質量問題,有的是人為所致。菌袋有聚丙烯和聚乙烯兩種,聚丙烯的硬度和抗拉力都較好,但是在低溫下較脆易破裂,有時在折縫上易出現裂口或是針眼。聚乙烯比聚丙烯的硬度和抗拉力都較差,但是不怕低溫,除了易在折縫上出現裂口或是針眼外,在裝袋中由於用力不均,使菌袋的區域性變薄,甚至出現裂口;或者是材料中有碎磚塊、玻璃碴等硬雜物、玉米芯的顆粒太大等,都易刺破菌袋產生針眼。在裝鍋、出鍋的搬運中,如搬運工具破損不平整,極易劃傷菌袋;搬袋時手指甲太長也易扎破菌袋;擺放菌袋時,地面不乾淨,有易刺破菌袋的石塊等。此外,蟲害和鼠害也是菌袋破損的一個重要原因,蟲害主要在夏季發生,鼠害則主要在冬季為害較重。

    菌袋上的裂口較小時,可用石灰泥糊住或用膠帶粘住;裂口較大時,要再套上一個袋菌袋上有針眼時,有的針眼較大能夠看見,也可用石灰泥糊住或用膠帶粘住;但有的針眼很小,根本就看不見,這就很難辦了,如發現菌種汙染後,這樣的菌種只好不用。

    在滅菌後,當從滅菌鍋內取出菌袋時,不小心會把口圈掉在地上,使培養基直接暴露在空氣中,空氣中的雜菌就有可能落在袋內產生汙染。因此,滅菌後取袋時,要先看口圈是否脫落,如口圈已松,要先把口圈固定好,再往外取袋。

    培養時造成栽培種被汙染

    一般菌絲體生長的最高溫度不能超過28℃,溫度太高將抑制菌絲體的生長,同時也易引起菌種汙染。因此在栽培種的培養過程中,除了正常的翻垛和倒袋外,應經常檢查菌袋的溫度。檢查的方法是在垛的上層溫度最高的上下菌袋間夾放一支溫度計,如溫度升高接近28℃時,就要及時翻垛。特別是遇到突發的高溫高溼天氣時,更要加大培養室的通風換氣,最好把菌種袋單層擺放在地面上,加大菌袋的散熱面,降低袋內溫度。

    預防方法補充白靈菇栽培種培養過程中,要定時檢查菌絲體的生長情況。

    ①看菌絲體是否萌發。在23~25℃條件下,一般在第二天菌絲體就會萌發,第三天就可看見萌發出的白色菌絲體,如果看不到菌絲體萌發,可能是漏接了菌種,要及時補接菌種。

    ②看菌絲體是否吃料。菌絲體萌發後應首先在袋口向四周擴充套件,接著向袋內生長,如果菌絲體不吃料,也沒有汙染,僅在菌塊上形成絮狀的菌絲體團時,說明培養基PH太高或含水量太大;如果菌絲體萌發後又出現退菌現象,即菌絲體不僅不向四周擴充套件,就連菌塊上的菌絲體也越來越少,而菌塊周圍又沒有汙染時,說明培養基PH太低或者是透氣性差造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真高興作文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