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熔笙先生
-
2 # 俗人張先生
“孔門四教”有兩種解釋
一種指的是文、行、忠、信。
“文、行、忠、信”這四個方面具體來說就是:
①文:主要指各種文獻典籍的理論知識。
②行:主要指道德實踐。
④信:指與人交往的誠信。
另一種意為孔子所傳授的4門 學術,指的是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相 關的記述見於《論語•先進第十一》:“子 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 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 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 遊、子夏。
’”孔子在此分別舉出了4個學 科門類之下最為優秀的學生。
-
3 # 雞毛蒜皮的事
有兩種說法,一是《論語·述而》載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因此後世有人遂認為孔門四科指“文、行、忠、信”四個方面;二是更多的後世學者將德行、政事、文學、言語,視為“孔門四科”.
中文名
孔門四科
出自
《論語·述而》
概念解釋
孔門四科:關於“孔門四科”之內容,有兩種說法,一是《論語·述而》載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因此後世有人遂認為孔門四科指“文、行、忠、信”四個方面;二是更多的後世學者將德行、政事、文學、言語,視為“孔門四科”,其基本依據,便是《論語·先進》上有這樣的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這就是說,孔門弟子根據其學業特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先秦時期除了作為最早學術分類的“六藝”外,似乎還存在著“孔門四科”這樣的分科性學術門類。
孔子門下弟子眾多,身份各異。據《論語》記載,孔子教育學生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所謂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相關內容
文 主要指各種文獻知識。孔子教育學生的主要文獻有《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內容包括了哲學、政治、歷史、文藝等方面; 行 主要指道德實踐。孔子固然重視 文 ,但更重視 行 ,二者相比, 行 比 文 更重要,所謂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而且,在孔子看來,文化知識只有落實於道德實踐,才真正起到了作用; 忠 是對待別人真誠、忠心,所謂 與人忠 、 與人謀而不忠乎 。只有以忠心待人,以忠心事人,才能問心無愧,心安理得; 信 指與人交往的誠信。它主要是對 言 而說的,即 言而有信 的 信 ,指說話信實沒有虛偽。這也是與人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孔子說: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人要是不講信用,不知道拿他怎麼辦了。
知識延伸
閔子騫單衣順母閔子騫的後母虐待閔子騫,冬天只給他穿蘆花絮的棉衣。閔子騫的父親想休掉她,閔子騫卻跪求父親把她留下來。
孔子的教育,還有 四科 之說。這是後人總結出來的說法,表示孔子的學生,按其不同的特長或專長而分成四類,類似今天大學裡的分系。《論語·先進》記載: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德行 、 言語 、 政事 、 文學 即是四科的內容;後面所列舉的孔子弟子,則表示在這方面有突出的專長和上佳的表現。四科就其內容性質而言,相當於今日大學的倫理、語言、政治、文學等科目。當然, 孔門四科 主要是強調孔子學生在這四個方面有優長表現,並不是說教學內容只限於這四類。
-
4 # STAR
孔子是否中國教學分科第一人呢?有文為證,《論語·述而》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傳說,孔子看學生自身的素質修養,從以上四個方面來因人施教。文,指文學修養,是所讀的文學類的方面;行,指道德實踐,側重於德行;忠,指待人接物的忠心,實實在在的交往他人;信,指守信用。從這裡看,很難說孔子分科。因為好的學生,這四個方面不分彼此,都需要耐心的教育和引導。在《論語·先進》寫到“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這到底是孔子分科施教呢?還是說這幾個學生這些方面做的好呢?還是說這幾個方面需要補足。千年了,難以判斷。不管怎樣,有教養的人,在這四個方面都會有良好的修為。否則孔聖人也不會如此強調了。
-
5 # 猛哥厲史
《論語·述而》篇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就是說孔子教育學生的內容,主要從文獻典籍、喪禮實踐、忠誠、守信四個方面來因人施教。故稱“孔門四科”。
但《論語·先進》裡又將“德行、政事、文學、言語”,視為“孔門四科”。還分別舉出了4個學科門類之下最為優秀的學生。
從這裡可以看出《論語·述而》和《論語·先進》都不能完全統一,孔蠕根本沒有系統的思維、合理的邏輯、科學的架構,純粹是腦袋一熱就亂說一氣,和現代的精神病人在臨床醫學上的表現是一樣的。
而且從教學內容看,孔子講的主要是現代小學生所學的“思想品德課”,連中學生所學的“道德與法治”都不如,很難說孔子分科授課。
“行”不離心,強調錶裡如一。孔子認為,只有人的內心建立起自覺和自律,其外在行為才有可能展現真正的仁德,他對那些“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匿怨而友其人”“色取仁而行違”的虛偽行為非常厭惡。
但孔子一邊義正詞嚴地宣揚“仁”,一邊在夾谷之會以禮為名腰斬喜劇演員;一邊說“毀人不倦”,一邊“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一邊要求別人守孝三年,不得娛樂工作,還曾諷刺要求縮短喪期的仲由對父母沒有三年的孝;一邊在母親去世當年就在沒有接到請柬的情況下腰間繫著喪孝麻繩跑去參加季氏的酒宴。
這就是孔子的“行”!可以看出他根本沒有“信”可言!
“忠”,更是孔子不配提的一個字。孔子曾受魯昭公的禮遇,但在魯昭公被家臣圍攻之時,孔子及其弟子沒有任何表示。後來魯昭公逃到齊國去避難。魯國大亂,孔子就去了齊國。但他不是去幫助魯昭復國的,
而是當了齊卿高昭子的家臣,以求得與齊景公交往的機會。還高興地學起了音樂,三月不知肉味!
流竄各國跑官要官,其實就是連叛多國,這樣的人,有什麼臉談忠!所以孔子的話,只能當耳邊風,根本不值一提
回覆列表
孔門四教:關於“孔門四科”之內容,有兩種說法,一是《論語·述而》載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因此後世有人遂認為孔門四科指“文、行、忠、信”四個方面;二是更多的後世學者將德行、政事、文學、言語,視為“孔門四科”,其基本依據,便是《論語·先進》上有這樣的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這就是說,孔門弟子根據其學業特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先秦時期除了作為最早學術分類的“六藝”外,似乎還存在著“孔門四科”這樣的分科性學術門類。
孔子門下弟子眾多,身份各異。據《論語》記載,孔子教育學生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所謂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