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以紅色為高階服色。
秦(前221- 前206)時以黑為最高地位的服裝顏色,帝王百官都穿黑色衣服。
漢滅秦後逐漸以黃色為最高階的服裝顏色,皇帝穿黃色衣服。
至唐代時,宮廷下令,除皇帝以外,官員一律不官員一律不許穿黃衣服。自那時起,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帝王的衣服多為玄衣裳。玄為黑色,纁為絳紅色。冕服採用了兩種顏色,上以象徵未明之天,下以象徵黃昏之地。玄纁可是我華夏莊重的顏色啊~~!玄、纁皆為華夏文化中的色彩名稱,玄纁二色最為神聖,因分別象徵天地故常並稱。
衣服是人的外在修飾,衣冠整齊,乾淨得體,是我們應有的修養,也能展現一個人良好的精神風貌。在中國古代,等級十分森嚴,就連衣服的顏色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許僭越。由於官職的品級不同,所著衣色也不相同。如黃色便是皇帝的專用色,這就是“品色衣”制度。
“品色衣”制度起始於北周,形成於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時,只在區域性做了一些小的調整。以唐代為例,官分九品,三品以上著紫色,四品深紅,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著紫穿紅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著者,官卑職微。唐代詩人白居易詩“江州司馬青衫溼”句,便有遭貶後官職卑微之意。那些穿紅著紫的達官貴人經常出入朝廷,於是人們便以紅色作為發達的標誌,而達到紫色便是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所以時人便以“紅得發紫”來代替那些官運亨通、仕途暢達的人。
在那時候,老百姓穿的衣服總是以本色為主,因為那時印染技術低而成本高,老百姓沒有錢,就不給衣服染色。所謂本色,是指做衣服的紡織品原料的本來是什麼顏色,它就是什麼顏色。古代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麻布的本色是灰白色的,所以老百姓也叫白衣,猶如後世所說的布衣。
唐朝的服色,以柘黃為最高貴,紅紫為上,藍綠較次,黑褐最低,白無地位。由於名臣馬周的建議和閻立本的設計,唐朝恢復了帝王的冕服,並制定了官服制度。官服除用不同顏色分別等級外,還用各種鳥銜各種花的圖案來表示不同的官階。
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重定衣服制度,衣帶的等級就有二十八種之多。皇帝身邊的御林軍,也分穿不同花紋的染織繡衣。宮廷內更加奢侈,衣服、椅披、椅墊,都繡滿花紋,甚至綴上真珠。皇后的鳳冠大大的,上面滿是珠寶,並且還有用金銀絲盤成整出王母獻壽故事的,等於把一臺戲搬到了頭上。貴族婦女的髮髻和花冠,都以大為時髦,發上插的白角梳子有大到一尺二寸的。貴族婦女的便服時興瘦長,一種罩在裙子外面類似現代小袖對襟褂子式的大衣甚流行。衣著的配色,打破了唐代以紅紫、藍綠為主色的習慣,採用了備種間色,粉紫、黝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等,配合使用,色調顯得十分鮮明;衣著的花紋,也由比較呆板的唐式圖案改成了寫生的折枝花樣。
男子官服仍是大袖寬袍,紗帽的兩翅平直向兩旁分開,這時已成定型。便服還是小袖圓領如唐式,但腳下多改穿絲鞋。退休在野的官僚,多穿“直裰”式衫子,戴方整高巾。棉布已逐漸增多。南方還有黃草布,受人重視。公差、僕役,多戴曲翅幞頭,衣還相當長,常撩起一角紮在腰帶間。契丹、党項、女真族先後建立了遼、西夏、金政權,他們在穿戴上和漢人不大相同。
元朝的官服用龍蟒緞衣,等級的區別在龍爪的多少,爪分三、四、五不等,有法律規定,不許亂用。明清兩代還依舊這樣。在元代,便服還採用唐宋式樣。一般人家居,衣多敝領露胸;出門則戴盔式折邊帽或四楞帽,帽子用細藤編成。蒙古族男子多把頂發當額下垂一小綹,如個小桃子式,餘發分編成兩辮,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後。貴族婦女必戴姑姑冠;冠用青紅絨錦作成,上綴珠玉,高約一尺,向前上聳,和個直頸鵝頭相似。平民婦女或奴婢,多頭梳頂心髻,身穿黑褐色粗布、絹合領左衽袍子。
明朝,皇帝穿龍袍。相傳衣冠尚黃,始於黃帝,說黃帝是服黃衣戴黃冕的,所以古代以黃色為正色。以其他顏色為雜色。黃色象徵帝王,其他人不得穿黃衣服。皇帝為何要壟斷黃色呢?因為太陽是黃色的,而皇帝就是人間的太陽。再者,黃色常令人聯想到金子的顏色,金子是貴重的,因此黃色具有尊貴的寓意。歷代皇帝大都喜尚黃色,登基做皇帝俗稱為“黃袍加身”。
明朝禁止臣民用黃色,所有的黃色,包括柳黃、明黃、薑黃等都禁止民間使用。清朝只有皇帝可以用黃色,比如乾隆時期,就禁止別人用與黃色接近的米黃色等。其它人只有皇帝特別恩賜,才可以用,如黃馬褂之類。民間就更是禁忌有黃色的衣服了,否則,就被視為“要造反”和“想篡位”。
大臣穿繡有“蟒”“鬥牛”“飛魚”等花紋的袍服,各按品級,不得隨便。一般官服多為本色雲緞,前胸後背各綴一塊彩繡“補子”(官品不同,“補子”的彩繡也不同)。有品級的大官腰帶間垂一長長絲絛,下面懸個四寸長象牙牌,作為入宮憑證。冬天上朝,必戴皮毛暖耳。普通衣服式樣還多繼承宋、元遺制,變化不大。這時結衣還用帶子,不用紐扣。男子頭上戴的巾,有一種像一塊瓦式,名“純陽巾”,明太祖定名為“四方平定巾”,讀書人多戴它;另有一種帽子,用六片材料拼成,取名“六合一統帽”,小商販和市民多戴它。婦女平時在家,常戴遮眉勒條;冬天有事出門,則戴“昭君套”式的皮風帽。女子有穿長背心的,這種背心樣式和兵士的罩甲相近,故又叫“比甲”或“馬甲”。
清朝的服裝打扮,不同於明朝。明朝的男子一律蓄髮綰髻,衣著講究寬大,大體衣寬四尺,袖寬二尺,穿大統襪、淺面鞋;而清代的男子,則剃髮垂辮(剃去周圍的頭髮,把頂發編成辮子垂在背後),箭衣馬蹄袖,深鞋緊襪。清代官員服用石青玄青緞子、寧綢、紗,作外褂,前後開叉,胸、背各綴“補子”(比明代的“補子”小一些)一方(只有親王、郡王才能用圓形),上繡各種禽獸花紋,文官繡鳥,武官繡獸,隨品級各有不同。
一般人戴的帽子有素冠、氈帽、便帽等幾種。便帽即小帽,六瓣合縫,上綴一帽疙瘩,俗名西瓜皮帽。官員的禮帽分“暖帽”(冬天戴)、“涼帽”(夏天戴)兩種,上面都有“頂子”,隨著品級不同所戴的“頂子”顏色和質料也不同:一品官為紅寶石頂,二品官為紅珊瑚頂,三品官為亮藍寶石頂,四品官為暗藍寶石頂,五品官為亮白水晶頂。帽後都拖著一把孔雀翎,普通的無花紋,高階官僚的孔雀翎上才有“眼”,分一眼、二眼、三眼,眼多表示尊貴。只有親王或對統治階級特別有功勳的大臣才被賞戴三眼花翎。
平民婦女服裝,康熙、雍正時,時興小袖、小云肩,還近明式;乾隆以後,袖口日寬,有的竟肥大到一尺多。衣服漸變寬變短。到晚清,城市婦女不穿裙,但上衣的領子轉高到一寸以上。男子服式,袖管、腰身日益窄小,所謂京樣衫子,把一身裹得極緊,加上高領子、琵琶襟子、寬邊大花坎肩,頭戴瓜皮小帽,手拿一根京八寸小煙管,算是當時的時髦打扮。一般地主、商人和城市裡有錢的市民,很多就是這樣的裝束。照規定,清代農民是許可穿綢紗絹緞的,可是事實上穿綾羅綢緞的仍然是那些地主官僚們、大商人們,至於受盡剝削、受盡壓迫、終年辛勤難得一飽的短衣漢子們,能求勉強填滿肚皮,不至赤身露體已經很不容易,哪裡還能穿得上絲織品!
周代以紅色為高階服色。
秦(前221- 前206)時以黑為最高地位的服裝顏色,帝王百官都穿黑色衣服。
漢滅秦後逐漸以黃色為最高階的服裝顏色,皇帝穿黃色衣服。
至唐代時,宮廷下令,除皇帝以外,官員一律不官員一律不許穿黃衣服。自那時起,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帝王的衣服多為玄衣裳。玄為黑色,纁為絳紅色。冕服採用了兩種顏色,上以象徵未明之天,下以象徵黃昏之地。玄纁可是我華夏莊重的顏色啊~~!玄、纁皆為華夏文化中的色彩名稱,玄纁二色最為神聖,因分別象徵天地故常並稱。
衣服是人的外在修飾,衣冠整齊,乾淨得體,是我們應有的修養,也能展現一個人良好的精神風貌。在中國古代,等級十分森嚴,就連衣服的顏色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許僭越。由於官職的品級不同,所著衣色也不相同。如黃色便是皇帝的專用色,這就是“品色衣”制度。
“品色衣”制度起始於北周,形成於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時,只在區域性做了一些小的調整。以唐代為例,官分九品,三品以上著紫色,四品深紅,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著紫穿紅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著者,官卑職微。唐代詩人白居易詩“江州司馬青衫溼”句,便有遭貶後官職卑微之意。那些穿紅著紫的達官貴人經常出入朝廷,於是人們便以紅色作為發達的標誌,而達到紫色便是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所以時人便以“紅得發紫”來代替那些官運亨通、仕途暢達的人。
在那時候,老百姓穿的衣服總是以本色為主,因為那時印染技術低而成本高,老百姓沒有錢,就不給衣服染色。所謂本色,是指做衣服的紡織品原料的本來是什麼顏色,它就是什麼顏色。古代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麻布的本色是灰白色的,所以老百姓也叫白衣,猶如後世所說的布衣。
唐朝的服色,以柘黃為最高貴,紅紫為上,藍綠較次,黑褐最低,白無地位。由於名臣馬周的建議和閻立本的設計,唐朝恢復了帝王的冕服,並制定了官服制度。官服除用不同顏色分別等級外,還用各種鳥銜各種花的圖案來表示不同的官階。
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重定衣服制度,衣帶的等級就有二十八種之多。皇帝身邊的御林軍,也分穿不同花紋的染織繡衣。宮廷內更加奢侈,衣服、椅披、椅墊,都繡滿花紋,甚至綴上真珠。皇后的鳳冠大大的,上面滿是珠寶,並且還有用金銀絲盤成整出王母獻壽故事的,等於把一臺戲搬到了頭上。貴族婦女的髮髻和花冠,都以大為時髦,發上插的白角梳子有大到一尺二寸的。貴族婦女的便服時興瘦長,一種罩在裙子外面類似現代小袖對襟褂子式的大衣甚流行。衣著的配色,打破了唐代以紅紫、藍綠為主色的習慣,採用了備種間色,粉紫、黝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等,配合使用,色調顯得十分鮮明;衣著的花紋,也由比較呆板的唐式圖案改成了寫生的折枝花樣。
男子官服仍是大袖寬袍,紗帽的兩翅平直向兩旁分開,這時已成定型。便服還是小袖圓領如唐式,但腳下多改穿絲鞋。退休在野的官僚,多穿“直裰”式衫子,戴方整高巾。棉布已逐漸增多。南方還有黃草布,受人重視。公差、僕役,多戴曲翅幞頭,衣還相當長,常撩起一角紮在腰帶間。契丹、党項、女真族先後建立了遼、西夏、金政權,他們在穿戴上和漢人不大相同。
元朝的官服用龍蟒緞衣,等級的區別在龍爪的多少,爪分三、四、五不等,有法律規定,不許亂用。明清兩代還依舊這樣。在元代,便服還採用唐宋式樣。一般人家居,衣多敝領露胸;出門則戴盔式折邊帽或四楞帽,帽子用細藤編成。蒙古族男子多把頂發當額下垂一小綹,如個小桃子式,餘發分編成兩辮,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後。貴族婦女必戴姑姑冠;冠用青紅絨錦作成,上綴珠玉,高約一尺,向前上聳,和個直頸鵝頭相似。平民婦女或奴婢,多頭梳頂心髻,身穿黑褐色粗布、絹合領左衽袍子。
明朝,皇帝穿龍袍。相傳衣冠尚黃,始於黃帝,說黃帝是服黃衣戴黃冕的,所以古代以黃色為正色。以其他顏色為雜色。黃色象徵帝王,其他人不得穿黃衣服。皇帝為何要壟斷黃色呢?因為太陽是黃色的,而皇帝就是人間的太陽。再者,黃色常令人聯想到金子的顏色,金子是貴重的,因此黃色具有尊貴的寓意。歷代皇帝大都喜尚黃色,登基做皇帝俗稱為“黃袍加身”。
明朝禁止臣民用黃色,所有的黃色,包括柳黃、明黃、薑黃等都禁止民間使用。清朝只有皇帝可以用黃色,比如乾隆時期,就禁止別人用與黃色接近的米黃色等。其它人只有皇帝特別恩賜,才可以用,如黃馬褂之類。民間就更是禁忌有黃色的衣服了,否則,就被視為“要造反”和“想篡位”。
大臣穿繡有“蟒”“鬥牛”“飛魚”等花紋的袍服,各按品級,不得隨便。一般官服多為本色雲緞,前胸後背各綴一塊彩繡“補子”(官品不同,“補子”的彩繡也不同)。有品級的大官腰帶間垂一長長絲絛,下面懸個四寸長象牙牌,作為入宮憑證。冬天上朝,必戴皮毛暖耳。普通衣服式樣還多繼承宋、元遺制,變化不大。這時結衣還用帶子,不用紐扣。男子頭上戴的巾,有一種像一塊瓦式,名“純陽巾”,明太祖定名為“四方平定巾”,讀書人多戴它;另有一種帽子,用六片材料拼成,取名“六合一統帽”,小商販和市民多戴它。婦女平時在家,常戴遮眉勒條;冬天有事出門,則戴“昭君套”式的皮風帽。女子有穿長背心的,這種背心樣式和兵士的罩甲相近,故又叫“比甲”或“馬甲”。
清朝的服裝打扮,不同於明朝。明朝的男子一律蓄髮綰髻,衣著講究寬大,大體衣寬四尺,袖寬二尺,穿大統襪、淺面鞋;而清代的男子,則剃髮垂辮(剃去周圍的頭髮,把頂發編成辮子垂在背後),箭衣馬蹄袖,深鞋緊襪。清代官員服用石青玄青緞子、寧綢、紗,作外褂,前後開叉,胸、背各綴“補子”(比明代的“補子”小一些)一方(只有親王、郡王才能用圓形),上繡各種禽獸花紋,文官繡鳥,武官繡獸,隨品級各有不同。
一般人戴的帽子有素冠、氈帽、便帽等幾種。便帽即小帽,六瓣合縫,上綴一帽疙瘩,俗名西瓜皮帽。官員的禮帽分“暖帽”(冬天戴)、“涼帽”(夏天戴)兩種,上面都有“頂子”,隨著品級不同所戴的“頂子”顏色和質料也不同:一品官為紅寶石頂,二品官為紅珊瑚頂,三品官為亮藍寶石頂,四品官為暗藍寶石頂,五品官為亮白水晶頂。帽後都拖著一把孔雀翎,普通的無花紋,高階官僚的孔雀翎上才有“眼”,分一眼、二眼、三眼,眼多表示尊貴。只有親王或對統治階級特別有功勳的大臣才被賞戴三眼花翎。
平民婦女服裝,康熙、雍正時,時興小袖、小云肩,還近明式;乾隆以後,袖口日寬,有的竟肥大到一尺多。衣服漸變寬變短。到晚清,城市婦女不穿裙,但上衣的領子轉高到一寸以上。男子服式,袖管、腰身日益窄小,所謂京樣衫子,把一身裹得極緊,加上高領子、琵琶襟子、寬邊大花坎肩,頭戴瓜皮小帽,手拿一根京八寸小煙管,算是當時的時髦打扮。一般地主、商人和城市裡有錢的市民,很多就是這樣的裝束。照規定,清代農民是許可穿綢紗絹緞的,可是事實上穿綾羅綢緞的仍然是那些地主官僚們、大商人們,至於受盡剝削、受盡壓迫、終年辛勤難得一飽的短衣漢子們,能求勉強填滿肚皮,不至赤身露體已經很不容易,哪裡還能穿得上絲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