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鬥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讚歌--馬賽曲。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廢除了全部封建制度,釋出了《人權宣言》。人權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則一經確立,就意味著廢除封建貴族王權。法國大革命引起了歐洲鄰國封建統治者的不安和敵視,他們企圖以武裝干涉扼殺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奧地利和普魯士聯合發表宣言,要求法國恢復國王的權力。法國逃亡貴族在國外招募軍隊準備復辟,瑞典、俄國、西班牙、撒丁王國都表示支援。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奧宣戰。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他經常到阿爾薩斯著名的愛國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長迪特里希的家裡作客。特迪裡希夫人和女兒們同市長一樣,都懷有滿腔愛國和革命的熱忱。她們喜歡這位年輕的軍官,欣賞他的勇氣、詩和音樂。她們總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鑑賞者,也是他的知音者。 1779年冬,饑荒籠罩著斯拉斯堡。市長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貧苦。一天,飯桌上只有戰時配給的麵包和幾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詳地望著德·利爾說:“只要市民們節日裡不缺少熱鬧的氣氛,只要士兵們不缺乏勇氣,我們吃的雖不豐富,也算不了什麼!”他接著對女兒說:“酒窖裡還有最後一瓶酒,拿來讓我們為自由為祖國乾杯吧。斯特拉斯堡要舉行一個愛國主義的盛典,德·利爾應該喝幾杯酒,寫出一首能鼓舞人民鬥志的歌曲來!”女兒們齊聲鼓掌喝彩,取來了酒,為父親和年輕的軍官斟滿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氣襲人。任憑幻想馳騁的德·利爾興奮異常地回到房間,一會兒先譜曲後填詞,一會兒先作詞後譜曲。是音符還是詩句先出現?是音樂還是詩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縱聲歌唱,可什麼也沒有寫成,他漸漸感到疲乏,伏在鋼琴上睡著了。 天明醒來,夜裡的歌曲就象夢一般地在例子的記憶中浮現。他一口氣寫下歌詞,譜上音符,隨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鋒裡找到正在鋤冬季萵苣的迪特里希,這位年邁的愛國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兒,還叫來幾位愛好音樂並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長女伴奏,德·利爾激昂地唱起歌來。聽了第一節,每個人心潮激盪不已;聽到第二節,大家都流下了熱淚;聽到最後一節時,人們的狂熱爆發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兒們、年輕的軍官和朋友,哭著擁抱在一起。他們歡呼:祖國的讚歌找到了! 魯日·利勒因市長演唱自己的歌而高興,他請人抄寫歌片,分送給萊茵軍的指揮官們,希望軍隊採用作佇列歌曲。斯特拉斯堡市樂隊根據市長的意思在廣場上演奏了這首曲子,為開赴前線的國民自衛軍送行。斯特拉斯堡出版社印行了《萊茵軍戰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以示愛國熱情。事情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這首歌並沒有真正激起人們的熱情。作者本人因寫作這首歌曲而產生的激情也漸漸消退,一切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那些印刷的和手抄的歌片卻無聲地在人們手裡流傳。 兩個月以後,形勢發生了變化,普魯士奧地利聯軍攻入法國;並且發出威脅,如果法國國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對巴黎進行“軍事懲罰並全部毀滅,處死暴徒以懲其罪行”。這個宣言激怒了法國各地的革命力量,各地紛紛招募新兵,組成結盟軍開赴巴黎,展開廢除王權的共和運動,並準備抗擊外國軍事於涉。 在遠離斯特拉斯堡的法國最南端城市馬賽,迅速組織起一支500人的結盟軍向巴黎進發。一個叫米勒的醫科大學生把他得到的《萊茵軍戰歌》推薦給馬賽軍。歌曲的激昂氣勢振奮了人們,馬賽結盟軍一路上高唱這首革命歌曲開往巴黎,沿途還散發印刷的歌片。當他們到達巴黎時,以軍旗和這首歌為前導,成千上萬的人在街頭迎接這支部隊。他們聽到馬賽人一遍又一遍地唱著一支令人熱血沸騰的戰歌,這是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那歌詞唱出了此刻他們要喊出的戰鬥口號。這首歌,很快就不脛而走,傳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於是馬賽人帶來了這首歌人們把它叫做《馬賽曲》。 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三個月以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蕩蕩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都必定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 《馬賽曲》迅速地傳播,在集會上、劇院裡、宴會上都要集體合唱;後來,甚至在教堂裡唱完讚美詩後,也唱這首歌;再後來竟由它取代了讚美詩。《馬賽曲》成了全民之歌、共和之歌。法蘭西共和國的軍事部長看到它具有振奮人心、激勵鬥志的作用,下令印刷10萬份,分發到軍中所有的連隊。在前線,士兵們在向敵人發起衝鋒時必是齊聲高唱《馬賽曲》,在這首軍歌的作用下,隊伍像咆哮的海浪撲向敵陣,勢不可擋,敵方的將領發現這首歌帶有一種可怕的力量。 後來,路易十六人頭落地,激怒了全歐洲的王室成員,普、奧、俄、英、西等國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國民公會宣佈了總動員令,宣佈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大量法國青年正是在馬賽曲的雄壯歌聲中開赴前線。不到一年的時間,戰場已經轉移到國境之外,1795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正式確立馬賽曲國歌的崇高地位。 透過“霧月政變”而執掌政權的拿破崙,沒有停止征討的號角。在1804年加冕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后,拿破崙不僅率領法國軍隊成功粉碎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法同盟,而且征服了歐洲大部分領土。從比利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從北海延伸到亞得里亞海,馬賽曲的強悍音符響徹寰宇,震撼人心。 為了迎接拿破崙勝利歸來的軍隊,1806年,偉大的凱旋門破土動工。但隨著Continental戰場形勢的急轉直下,凱旋門建設一度停滯不前,直至1836才竣工。1840年,拿破崙的遺體被從聖赫拿勒島運回巴黎,悲壯地從凱旋門下透過。 凱旋門右側門柱的浮雕也被命名為馬賽曲。其中象徵自由、正義、勝利的自由女神右手持劍,左手高舉,號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前進。在她神聖寬廣的羽翼下,一群志願軍戰士,或高歌猛進,或負重前行,馬賽曲的雄壯號角再次響起,映襯著香榭麗舍大道每一天的朝陽萬丈和落日餘輝。 弗朗索瓦·呂德完成凱旋門的雕塑任務時,已經52歲了。這位與德拉克洛瓦齊名的雕塑大師,既有古典主義的嚴謹,又有浪漫主義的激情,為那段輝煌而悲壯的歷史刻下了與音樂同名的經典。 在閱讀政治學的經典著作時,我曾一度對法國那段風起雲湧的大革命歷史心存疑慮。那些推翻王政的人民民主代表們,卻用最不民主的方式施行起恐怖統治,以致塞納河血流成河,代表左派的埃貝爾、代表右派的丹東、以及最鐵碗的羅伯斯庇爾先後被送上斷頭臺。在沸騰的革命熱血中,究竟有多少是真誠的拋灑,又有多少是殘忍的衝動和卑微的利用? 但我還是喜歡聽馬賽曲,去遙想那個閃爍著人道主義光輝的動盪歲月。因為僅對個人來講,在一切都軟綿綿的時代裡,這是最好的鼓舞。 拿破崙在1804年稱帝之前曾下令禁止唱《馬賽曲》;1815年路易十八復辟,再次禁唱;1830年爆發七月革命。在巴黎戰鬥的街壘上《馬賽曲》重新響起;1879年,法國政府重新批准唱《馬賽曲》。 謝謝
你好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鬥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流行最廣的,是自由的讚歌--馬賽曲。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廢除了全部封建制度,釋出了《人權宣言》。人權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則一經確立,就意味著廢除封建貴族王權。法國大革命引起了歐洲鄰國封建統治者的不安和敵視,他們企圖以武裝干涉扼殺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奧地利和普魯士聯合發表宣言,要求法國恢復國王的權力。法國逃亡貴族在國外招募軍隊準備復辟,瑞典、俄國、西班牙、撒丁王國都表示支援。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奧宣戰。 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他經常到阿爾薩斯著名的愛國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長迪特里希的家裡作客。特迪裡希夫人和女兒們同市長一樣,都懷有滿腔愛國和革命的熱忱。她們喜歡這位年輕的軍官,欣賞他的勇氣、詩和音樂。她們總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鑑賞者,也是他的知音者。 1779年冬,饑荒籠罩著斯拉斯堡。市長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貧苦。一天,飯桌上只有戰時配給的麵包和幾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詳地望著德·利爾說:“只要市民們節日裡不缺少熱鬧的氣氛,只要士兵們不缺乏勇氣,我們吃的雖不豐富,也算不了什麼!”他接著對女兒說:“酒窖裡還有最後一瓶酒,拿來讓我們為自由為祖國乾杯吧。斯特拉斯堡要舉行一個愛國主義的盛典,德·利爾應該喝幾杯酒,寫出一首能鼓舞人民鬥志的歌曲來!”女兒們齊聲鼓掌喝彩,取來了酒,為父親和年輕的軍官斟滿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氣襲人。任憑幻想馳騁的德·利爾興奮異常地回到房間,一會兒先譜曲後填詞,一會兒先作詞後譜曲。是音符還是詩句先出現?是音樂還是詩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縱聲歌唱,可什麼也沒有寫成,他漸漸感到疲乏,伏在鋼琴上睡著了。 天明醒來,夜裡的歌曲就象夢一般地在例子的記憶中浮現。他一口氣寫下歌詞,譜上音符,隨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鋒裡找到正在鋤冬季萵苣的迪特里希,這位年邁的愛國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兒,還叫來幾位愛好音樂並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長女伴奏,德·利爾激昂地唱起歌來。聽了第一節,每個人心潮激盪不已;聽到第二節,大家都流下了熱淚;聽到最後一節時,人們的狂熱爆發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兒們、年輕的軍官和朋友,哭著擁抱在一起。他們歡呼:祖國的讚歌找到了! 魯日·利勒因市長演唱自己的歌而高興,他請人抄寫歌片,分送給萊茵軍的指揮官們,希望軍隊採用作佇列歌曲。斯特拉斯堡市樂隊根據市長的意思在廣場上演奏了這首曲子,為開赴前線的國民自衛軍送行。斯特拉斯堡出版社印行了《萊茵軍戰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以示愛國熱情。事情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這首歌並沒有真正激起人們的熱情。作者本人因寫作這首歌曲而產生的激情也漸漸消退,一切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那些印刷的和手抄的歌片卻無聲地在人們手裡流傳。 兩個月以後,形勢發生了變化,普魯士奧地利聯軍攻入法國;並且發出威脅,如果法國國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對巴黎進行“軍事懲罰並全部毀滅,處死暴徒以懲其罪行”。這個宣言激怒了法國各地的革命力量,各地紛紛招募新兵,組成結盟軍開赴巴黎,展開廢除王權的共和運動,並準備抗擊外國軍事於涉。 在遠離斯特拉斯堡的法國最南端城市馬賽,迅速組織起一支500人的結盟軍向巴黎進發。一個叫米勒的醫科大學生把他得到的《萊茵軍戰歌》推薦給馬賽軍。歌曲的激昂氣勢振奮了人們,馬賽結盟軍一路上高唱這首革命歌曲開往巴黎,沿途還散發印刷的歌片。當他們到達巴黎時,以軍旗和這首歌為前導,成千上萬的人在街頭迎接這支部隊。他們聽到馬賽人一遍又一遍地唱著一支令人熱血沸騰的戰歌,這是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那歌詞唱出了此刻他們要喊出的戰鬥口號。這首歌,很快就不脛而走,傳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於是馬賽人帶來了這首歌人們把它叫做《馬賽曲》。 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三個月以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蕩蕩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都必定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 《馬賽曲》迅速地傳播,在集會上、劇院裡、宴會上都要集體合唱;後來,甚至在教堂裡唱完讚美詩後,也唱這首歌;再後來竟由它取代了讚美詩。《馬賽曲》成了全民之歌、共和之歌。法蘭西共和國的軍事部長看到它具有振奮人心、激勵鬥志的作用,下令印刷10萬份,分發到軍中所有的連隊。在前線,士兵們在向敵人發起衝鋒時必是齊聲高唱《馬賽曲》,在這首軍歌的作用下,隊伍像咆哮的海浪撲向敵陣,勢不可擋,敵方的將領發現這首歌帶有一種可怕的力量。 後來,路易十六人頭落地,激怒了全歐洲的王室成員,普、奧、俄、英、西等國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國民公會宣佈了總動員令,宣佈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大量法國青年正是在馬賽曲的雄壯歌聲中開赴前線。不到一年的時間,戰場已經轉移到國境之外,1795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正式確立馬賽曲國歌的崇高地位。 透過“霧月政變”而執掌政權的拿破崙,沒有停止征討的號角。在1804年加冕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后,拿破崙不僅率領法國軍隊成功粉碎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法同盟,而且征服了歐洲大部分領土。從比利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從北海延伸到亞得里亞海,馬賽曲的強悍音符響徹寰宇,震撼人心。 為了迎接拿破崙勝利歸來的軍隊,1806年,偉大的凱旋門破土動工。但隨著Continental戰場形勢的急轉直下,凱旋門建設一度停滯不前,直至1836才竣工。1840年,拿破崙的遺體被從聖赫拿勒島運回巴黎,悲壯地從凱旋門下透過。 凱旋門右側門柱的浮雕也被命名為馬賽曲。其中象徵自由、正義、勝利的自由女神右手持劍,左手高舉,號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前進。在她神聖寬廣的羽翼下,一群志願軍戰士,或高歌猛進,或負重前行,馬賽曲的雄壯號角再次響起,映襯著香榭麗舍大道每一天的朝陽萬丈和落日餘輝。 弗朗索瓦·呂德完成凱旋門的雕塑任務時,已經52歲了。這位與德拉克洛瓦齊名的雕塑大師,既有古典主義的嚴謹,又有浪漫主義的激情,為那段輝煌而悲壯的歷史刻下了與音樂同名的經典。 在閱讀政治學的經典著作時,我曾一度對法國那段風起雲湧的大革命歷史心存疑慮。那些推翻王政的人民民主代表們,卻用最不民主的方式施行起恐怖統治,以致塞納河血流成河,代表左派的埃貝爾、代表右派的丹東、以及最鐵碗的羅伯斯庇爾先後被送上斷頭臺。在沸騰的革命熱血中,究竟有多少是真誠的拋灑,又有多少是殘忍的衝動和卑微的利用? 但我還是喜歡聽馬賽曲,去遙想那個閃爍著人道主義光輝的動盪歲月。因為僅對個人來講,在一切都軟綿綿的時代裡,這是最好的鼓舞。 拿破崙在1804年稱帝之前曾下令禁止唱《馬賽曲》;1815年路易十八復辟,再次禁唱;1830年爆發七月革命。在巴黎戰鬥的街壘上《馬賽曲》重新響起;1879年,法國政府重新批准唱《馬賽曲》。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