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扣毛
-
2 # hao173824030
跟時代背景有關,那時的唐朝由於執政者越來越腐化,玄宗重用李林甫,已經沒有了開元年間的政治清明,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內地府兵制敗壞,而城關守軍大多因承平日久而疏於訓練。因此當時最有戰鬥力的軍隊都在邊境幾大節度使手上。安祿山叛亂時,其手握河東、范陽、平盧三鎮長期與遊牧民族血戰的精銳之軍。當其殺向長安時,潼關以東基本上處於未設防狀態,洛陽失陷不可避免,長安城卻有機會保住。只要當時守住潼關,郭子儀與李光弼從背後攻擊叛軍,安西高仙芝與隴右哥舒翰均已派精銳之軍回援,主力匯聚後再出潼關與郭子儀、李光弼前後夾擊,相信安史之亂不會持續八年之久甚至很快就能平息。而後來丟失潼關,都是唐玄宗昏招頻出錯失良機造成的。歷史已成必然,後人只有一聲嘆息吧。
-
3 # 仁勇校尉
安祿山叛亂的時候,唐朝有戰鬥力的軍隊都集中在邊軍的十大節度使,而安祿山叛亂一下子帶走了近三分之一的邊軍,其它邊軍離河南河北比較遠,安祿山自然很輕易的快速佔據了河北河北地區,包括東都洛陽。
十大節度使分別是范陽節度使(兵力91400人)、平盧節度使(兵力37500人)、河東節度使(兵力55000人)、河西節度使(兵力73000人)、隴右節度使(兵力75000人)、劍南節度使(30900人)、朔方節度使(64700)、安西節度使(24000人)、北庭節度使(2萬人)、嶺南五府經略使(兵力15400人)。安祿山是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但安祿山只能控制部分河東鎮的兵力,安祿山控制的邊軍超過14萬,將近兵力編制總兵力的三分之一,自古造反勢力,控制的正規軍從沒有如此多的。
從這個圖中就可以看出,安祿山起兵,離其最近對其威脅最大的是不在安祿山控制下的河東軍主力。安祿山起兵前,派人設計劫持殺害了實際控制河東軍主力的太原留守楊光翔,讓河東軍暫時陷入了混亂,無力對其構成威脅。
安祿山起兵後,內地基本沒有有戰鬥力的部隊,其它節度使的邊軍回援需要時間。唐朝廷倉促在長安、洛陽招募了一批新兵,由封常清、高仙芝統帥,這隻倉促組成的部隊戰鬥力當然低下,根本無力和邊軍爭鋒。安祿山快速佔領了河南河北大部分地區。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關,其後作為戰敗替罪羊被殺。
戰線穩定在潼關後,邊軍不斷回援。這時安祿山面臨的邊軍對手主要是河西軍、隴右軍、朔方軍。劍南鎮天寶年間與南詔作戰損失慘重,沒有恢復元氣,基本沒有太大戰鬥力。北庭、安西、嶺南經略使都相距遙遠,且都是小軍鎮,兵力有限。
河西軍和隴右軍逐步回援關中後,集中在潼關前線。而朔方軍則從山西進入河北,打了幾個勝仗,嚴重威脅到安祿山後路。安祿山一度形勢很惡劣,幾乎陷入絕境。
其後潼關守軍主動出擊,被叛軍一戰全滅。以河西隴右軍為主的潼關守軍,是一個軍力堪比整個叛軍的大軍團,也是唐朝廷掌握的最強大的一隻軍力。但這隻軍隊因種種因素內部矛盾嚴重,無力發揮戰鬥力,被數量遠少於自己的叛軍在靈寶大敗,近20萬人幾乎全軍覆沒。朝廷掌握的最強大武裝力量灰飛煙滅,叛軍取得了一次奇蹟般的大勝。
靈寶之戰後,叛軍很快接著佔領潼關,進而佔領大唐首都長安。
-
4 # 荊人夜雨
兩大原因,一個是整體軍事佈局上內輕外重,一個是以唐玄宗為首的唐軍指揮層應對失策。
先講第一個。
唐朝開國時,軍事上採取府兵制,把全國各地分為許多個折衝府。府兵其實類似後代明朝的軍戶,家裡世代當兵,男子出一人從21歲當到59歲(年齡範圍隨政策略有波動)。
唐朝初年,軍府數量有變動,但總體來說長安周邊佔大頭。比如有資料說,貞觀年間總共633個軍府,關內道有261個,其他9個道才372個,平均每個道40多個,當然對都城構不成威脅。
而且府兵制下,當兵的有田分。關內道的兵,無論他去哪裡打仗,他的田都在關中。這樣的部隊對國家有歸屬感,為國家戰鬥的動力很足,造反的慾望很低。
後來唐朝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府兵制維持不下去(沒有多餘的田來分了)。就只好開始搞募兵制。
募兵制下,形成了所謂天寶九節度使,每個都率領強兵,長期駐守邊疆,跟周邊的政權打仗鍛鍊,戰鬥力很強,士兵們吃的是長官發的餉,對內地沒有歸屬感。
而此時內地有什麼?
主要是禁軍,絕大部分再長安周圍駐紮,數目十幾萬。但靠近都城,平常不打仗,待遇還好。京城走後門當兵的少爺兵絕大部分來這裡,還是長官吃空餉的重災區,這種部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此外還有所謂的團結兵,就是民兵,雖然成員是農民,身體強壯,但裝備很差。唐朝初年還能居安思危,搞搞軍事操練,但內地又承平日久,後來的軍事操練流於形式。
所以論戰鬥力,當時唐朝能立刻使用的部隊,包括禁軍、團結兵和臨時招募的兵,戰鬥力都遠遠弱於安祿山的邊軍。唐朝西方安西、隴右和朔方節度使的兵本來戰鬥力也很強,但路程太遠還沒來得及趕到。
再說第二個問題。
安祿山造反,處於攻勢,唐朝初期屬於守勢。冷兵器時代,防守的一方其實能佔據很大的優勢。尤其是長安有潼關,洛陽有虎牢關。
但安祿山叛亂開始時,唐玄宗先是不相信,錯過了在洛陽周邊佈防的時機。等確認安祿山叛亂後,派出的大將封常清又輕視叛軍力量,拿臨時招募的部隊跟叛軍硬碰硬,結果大敗,洛陽失守。
後來封常清高仙芝守潼關,因為太監進讒言,唐玄宗陣前斬殺大將,處死封常清高仙芝,派了箇中風癱瘓的哥舒翰統領全軍。哥舒翰謹守潼關,朔方軍則繞道內蒙,偷襲安祿山的老家。但唐玄宗聽信楊國忠的讒言,逼迫哥舒翰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結果又一次全軍覆沒。
領導層各種作死,軍隊戰鬥力又差,唐軍初期能贏就怪了!
回覆列表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想象一下有一天你的雙手突然不聽指揮,瘋狂的扇你自己巴掌,你能反抗嗎?當然不能了,因為你能用來動作的手都造反了。
安史之亂初期的唐朝面臨的就是這種情況,唐玄宗末期,唐朝的軍事主力就是四面邊境的十節度,分別是范陽、平盧、河東、朔方、河西、隴右、北庭、安西; 南方二鎮:劍南、嶺南。
此時的唐軍戰事都在邊境地區,所以這十大節度擁有唐軍幾乎全部的軍事主力,而這其中,主管唐軍東部軍事的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是同一個人——安祿山,安祿山幾乎掌握了唐朝在東部地區全部的軍事力量,
所以可以說,安祿山就是唐朝的右手,唐朝靠著這隻右手平定契丹,庫莫奚等民族的侵犯,防禦突厥等勢力,除了三鎮節度,唐朝在洛陽以東幾乎沒有軍事主力,因此,安祿山的叛亂,意味著唐朝的右手開始扇自己臉的巴掌,而唐朝在調回左手(西部地區的軍事主力)以前,只能被扇臉。
唐朝直屬的中央軍長期沒有經歷過戰爭,而叛軍則是天天過著刀口舔血的生活,與契丹,奚等野蠻民族廝殺不斷,所以洛陽的守軍在看到叛軍的軍容時要比大部分國民看《紅海行動》的震撼還要大,所以史書記載洛陽守軍甚至被叛軍嚇得“墜城而下”。
雪上加霜的是,唐玄宗的錯誤指揮又斷送了哥舒翰,高仙芝等名將和大部分中央軍事主力,最終釀成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