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都是勇猛功高的一代權臣,都功高爵顯權傾天下手握大權威赫一時,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權臣,但又有所不同,多爾袞地位更高功勳更大但死後悲慘被削爵抄家、掘墓鞭屍、親兄長因大罪被削爵下獄處死死後難安,鰲拜功高權重下場稍好,被罷官奪職、下獄抄家,於獄中禁錮而死。

  • 2 # 蕭湘居士__

    明朝的災星,漢人的劊子手是一樣兇相畢露。是滿清入侵的開路先鋒,也是路線鬥爭的犧牲品。

    逃不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歷史功狗的下場。古今中外可不少呢?

  • 3 # 子龍老師心理線上

    多爾袞和鰲拜相似的地方比較多。

    都是一員猛將,功勳卓著

    多爾袞和鰲拜都為清朝入關和朝政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相比之下,多爾袞的貢獻更大。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8歲被封為貝勒,參與朝政,16歲開始跟隨哥哥皇太極出征,進軍蒙古,大敗敵軍。

    之後,多爾袞跟隨皇太極嚮明朝發動進攻,親自衝鋒陷陣,給明朝軍隊以重創。他還帥軍前往黃河河套地區,收降了蒙古林丹汗部,將元朝傳國玉璽獻給皇太極,擁立皇太極稱帝,他被封為和碩睿親王。

    他帶兵攻陷遼東,佔領錦州等地。同時,統管六部之首的吏部,文臣武將的升遷都要經過他。

    皇太極猝死後,他和皇太極之子豪格都是皇帝的首要人選。在兩方爭執不下時,多爾袞擁立年僅6歲的福臨,自己為攝政王,掌握了實際權力。

    在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後,多爾袞接受吳三桂請求,兵進山海關,大破李自成部隊,然後帶領清兵一路勢如破竹,佔領了明朝的江山。他被尊為皇父攝政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鰲拜也非等閒之輩。跟隨皇太極征討四方,親自衝鋒陷陣,攻陷皮島,被賜予“巴圖魯”(勇士)稱號。在對陣明朝的松錦之戰時,鰲拜帥軍大敗明軍。

    皇太極病逝後,他擁立福臨即位,成為議政大臣。入關以後,他帶兵擊潰李自成部隊,全殲大西軍。

    在順治皇帝去世以後,他成為顧命輔政大臣,統攬大權,被康熙逮捕入獄,死於獄中。

    都擅自專權,剛愎自用,為以後的悲劇埋下伏筆

    多爾袞和鰲拜在這方面有共同之處,都貪戀權力,飛揚跋扈,唯吾獨尊,將皇帝不放在眼裡,註定了悲劇的結局。

    多爾袞擔任攝政王之後,在指揮清軍入關,入主中原方面立下不世之功。可以說,清朝的江山是多爾袞打下的,與順治關係不大。

    隨著權力越來越大,他對權力的渴望也越來越強。打擊異己,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對當年與他爭奪皇位的皇太極長子豪格,削去王位,押入監獄,豪格很快死於獄中。其他豪格的黨羽一律處死。

    他被順治先後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一切禮儀效法皇帝,最後將皇帝印璽也搬到府中,不經過順治同意,自己下旨,宛若皇帝一般。

    而且,任人唯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任意處罰官員,每天王公大臣都要到他府前聽命,順治被拋在一邊。

    他在位時,順治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氣吞聲。多爾袞死後,順治宣佈了多爾袞十四條罪狀,剝奪一切封號和榮譽,被開棺鞭屍,同時剷除了多爾袞的黨羽。

    鰲拜的下場更悲慘。

    順治去世,鰲拜成為四位顧命輔政大臣中的一位,排在第四位。但他由於軍功卓著,性格強勢,很快掌握了實際權力,瘋狂迫害與他不和的人,完全沒有將康熙皇帝放在眼裡。

    康熙的侍衛因為對鰲拜不夠尊重,被鰲拜羅織罪名處死,康熙對此無能為力。

    戶部尚書、直隸總督和巡撫看不慣鰲拜大肆圈地,彈劾鰲拜,鰲拜大怒,非要處死這三個人,康熙不允許,鰲拜就私自將三人處死,讓康熙非常憤怒。

    排名第一的顧命大臣索尼,臨死之前請求14歲的康熙親政。康熙親政以後,鰲拜仍然專權,沒有還權於康熙。

    因為康熙已經親政,排名第二位的輔政大臣蘇克薩哈上書請求解除輔政大臣的權力,徹底激怒了鰲拜,他不顧康熙阻攔,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並誅其九族。

    年輕的康熙決定除掉鰲拜。他設計抓住鰲拜,宣佈鰲拜30條罪狀,將其下獄,不久鰲拜死去,他的黨羽也被剷除。

    總之,多爾袞和鰲拜都是大清帝國的有功之臣,也都曾經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都不知進退,挑戰皇權,最後的下場都很悲慘。

  • 4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清朝早期,出現過兩位少年天子。第一位是順治帝,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兩方勢力勢均力敵,都不願對方登上皇位,最後雙方妥協的結果造就了年僅五歲的小皇帝順治。順治在位18年後,把皇位傳給了8歲的兒子康熙。由於兩任皇帝都比較幼下,在他們登基時都沒有親政,真正的權力掌握在權臣手中。順治時期是多爾袞攝政,而康熙幼年是鰲拜專權。那麼做為當時實際上的權力掌握者,多爾袞和鰲拜有什麼相似之處呢?

    其實多爾袞和鰲拜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實際上鰲拜比多爾袞還大兩歲。但是兩人出身不同,所以才會在不同時期達到權力的顛峰。多爾袞是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的弟弟,在皇太極死後他的勢力已經很大了,因此在小順治登基後,他就名正言順的成了攝政王。而鰲拜是滿族瓜爾佳氏人,不是皇族,他隸屬於皇太極直轄的鑲黃旗,在順治登基時,他的地位和多爾袞是不能相比的。

    多爾袞和鰲拜兩人,對於清朝入主中原都有很大的貢獻。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是清朝征服中原的最大功臣,接納吳三桂,突擊山海關,最後在一片石打敗李自成,最後入關成功正是出於多爾袞的決策。鰲拜的功勞也不小,他驍勇善戰,年輕時就隨皇太極征戰。1637年皇太極發兵進攻遼寧皮島時立下首功,戰後超升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後又成為鑲黃旗護軍統領,躋身滿清主要將領,清軍入關後鰲拜又率軍定燕京、徵湖廣,為清王朝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多爾袞和鰲拜都從輔政大臣之一成為專權者,被皇帝忌恨。皇太極死後,順治年幼,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後來多爾袞先是害死了順治的大哥豪格,又排擠掉濟爾哈朗,最後一家獨大。大權獨握的多爾袞自恃功勞,獨斷專行,不把順治放在眼裡,成為小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而順治死時,命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輔政,鰲拜本來排在最後一位,但是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又比較庸懦,蘇克薩哈由於是多爾袞舊部,被索尼厭憎。鰲拜於是開始擅權,鰲拜結黨營私,勢力坐大之後,也開始日益驕橫,他完全不管皇帝的意思,大肆陷害殺掉了自己的政敵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臨和蘇克薩哈等人,結果也是被康熙十分痛恨。

    多爾袞和鰲拜都沒有覬覦皇位,能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很滿足了,沒想過造反。但是,二人當政時過於囂張,擅權專政,成為小皇帝親政的阻礙,所以最後的結局都不好。多爾袞雖然是病死,但他死後,順治親政的第二個月,就開始大清算,籍其家產,罷其封爵,撤其廟享,誅其黨羽,這還不算,還掘墳鞭屍,也算是十分悽慘。鰲拜被康熙設計擒獲,雖然康熙沒有誅殺他,但也是革職拘禁,不久就死於禁所。

    權臣妨礙皇權,被皇帝忌恨,這種下場在歷史上幾乎是鐵律。比如霍光、比如張居正(姜郎)。

  • 5 #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縱觀歷史,多爾袞和鰲拜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這二人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對於權力的野心極大,而且多爾袞和鰲拜也都為了自己的野心付出了代價。

    這二人幾乎就是同一時代的人,只不過這二人走到巔峰的時期不同,皇太極在位的時候,多爾袞和鰲拜同時為其效力,多爾袞畢竟是先帝努爾哈赤的兒子,雖然最後因為種種原因沒能繼承皇位,但是皇太極在位時,多爾袞憑藉自身的實力開始嶄露頭角。

    當時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畢竟是大妃身份,是努爾哈赤十分寵愛的妃子之一,所以多爾袞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他以後會掌管兵權,多爾袞在青年時期就和努爾哈赤一起上陣廝殺,也是一路刀尖上舔血過來的。

    多爾袞十七歲的時候,就開始跟隨皇太極出征,那時皇太極依靠著努爾哈赤打下來的基礎,開始不斷地擴張,漢兒莊和通州一帶,也是多爾袞跟隨皇太極一起打下來的,在多爾袞二十四歲的時候,就被皇太極封為碩睿親王。

    這意味著皇太極正式開始重用多爾袞,在此之前多爾袞之所以一直跟在皇太極身邊,主要是當時清朝要拿下明朝的首都,多爾袞是不可多得的將才,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把多爾袞放在身邊,以便於皇太極對其觀察。

    怎麼說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也是皇太極密謀處死的,現在多爾袞以經長大成人,當年的是多爾袞肯定也一清二楚,面對皇太極這個殺母仇人,多爾袞內心到底作何感想,對於皇太極來說非常重要。

    如果不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就盲目因為多爾袞的才能而重用他的話,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在皇太極率兵攻打得明朝首都的這一路上,多爾袞有過多少次“起死回生”,可能連多爾袞自己也記不清了。

    皇太極之所以重用多爾袞,很大原因在於他的政治眼光和軍事策略,畢竟多爾袞憑藉一己之力,在軍中獲得的威望真是一時無二,皇太極不可能找一個讓將士都不信服的人坐上那個位置,所以放眼望去,多爾袞是當時最合適封為親王掌管一方兵權的人。

    其次透過數次生死大戰和危機時刻來看,每次多爾袞都沒有謀反之心,在最危機的時刻也沒有選擇投敵,或者棄皇太極於不顧,畢竟越是關乎生死存亡的時候,越能看清一個人的本來面目,多爾袞每次都會堅定的選擇跟隨皇太極。

    可能多爾袞對皇太極真的有恨,但在江山社稷面前,一切兒女情長或許對多爾袞來說都微不足道了,在多爾袞被封為親王之後,可謂是平步青雲,在皇太極設立六部之後,更是將最重要的吏部交給多爾袞管理。

    自此以後所有關於重要官員升遷的,都要有多爾袞同意才可以,多爾袞也因此掌握了當時清朝半壁江山的勢力,這也是多爾袞靠著努力換來的,畢竟當初皇太極之所以能進入關內,多爾袞絕對是第一大功臣。

    相比之下,當時的鰲拜就要差了很多,首先就是出身方面,鰲拜並沒有多爾袞這樣顯赫地出身,據史料記載,鰲拜是當時努爾哈赤手下開國開國元勳的侄子,這樣的身份就註定起點要比多爾袞低上許多。

    年輕時也是跟在皇太極身邊四處征戰,雖然當時無論身份還是地位都遜色於多爾袞,但武藝方面絕對比多爾袞只高不低,鰲拜憑藉他精湛的武藝,在軍中也是獲得了一席之地,想隨皇太極參加了一些大戰役,例如鬆緊之戰等等。

    後來鰲拜又平定了農民起義,成為了皇太極十分信任的將領,後來又賜給他“滿洲第一勇士”的稱號,明朝在遼東地區淪陷之後,就退到了北韓一帶,而明軍的這一退,也讓皇太極十分頭疼。

    因為在關外的錦寧一帶,也有一股明軍不小的勢力,與退到北韓的明軍找相呼應,這樣皇太極的軍隊就時刻有被兩面夾擊的危險,當時皇太極的部下也都為此事爭論不休,當時的皇太極的處境無疑是很尷尬的,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如果皇太極率軍繼續長驅直入的話,那大機率會落到一個背腹受敵的處境,如果要是直接讓大軍後退的話,那麼遼東地區可能就白打了,到時候皇太極撤退的話,明軍肯定會第一時間佔領失地。

    如果要是遼東地區再回到明朝手裡,那皇太極之前的將領就白犧牲了,最重要的是明朝雖然在後期就沒落了,但畢竟明朝存在了幾百年,論底蘊的話當時的後金肯定比不過明朝,所以明朝耗得起,皇太極這邊耗不起。

    所以在皇太極和眾大臣進行商議之後,決定兵分兩路去討伐明軍,鰲拜就在其中,一邊走海路,用大型船隻開路,讓明軍誤以為後金是要從海上進攻,另一邊用小船快速進攻,像把匕首一樣直插敵軍要害。

    據說當時這場戰役原本沒有鰲拜,是鰲拜主動請求出戰,還說如若不攻下敵軍,就絕不班師回朝這類的話,但出乎意料的是,明軍好像從一開始就直到皇太極這邊的戰術,早早就在那裡嚴陣以待,所以聲東擊西的戰術根本就沒起到作用。

    明軍透過大炮成功阻止了後金進攻的步伐,但這時候鰲拜奮不顧身勇往直前,愣是打到了明軍的眼前,與明軍展開近身肉搏,雖然這時候後金的軍隊已是損傷慘重,但在鰲拜的帶領下,還是成功打敗了明軍。

    皇太極得知鰲拜成功大敗明軍後,非常高興,當即就賜鰲拜為“巴圖魯”,並且親自寫文告慰努爾哈赤的在天之靈,這場勝利的意義十分重大,對攻下明朝首都來說有著重大意義。

    在後來松錦大戰的時候,皇太極幾乎傾盡所有家底,只為和明朝殊死一搏,在那場戰役中,幾乎所有的八旗男兒全部參戰,剛開始的時候,雙方一直僵持不下,後來清軍的右翼被明軍撕開了漏洞,處於劣勢狀態。

    皇太極得知後趕忙讓手下去叫增援,在增援的途中鰲拜遇到了明軍的阻攔,鰲拜並沒有選擇退縮,而是直接迎難而上與明軍展開了廝殺,經過一番大戰後明軍大敗而逃,這時的鰲拜並沒有選擇去找皇太極,而是直接下令乘勝追擊。

    眼看追著追著馬上就要到地方步兵營地了,鰲拜下令下馬作戰,鰲拜的這一決策成功打亂了明軍回防反擊的策略,鰲拜又一次大敗明軍,之後鰲拜繼續衝鋒所向睥睨,接連五場大戰都大獲全勝。

    皇太極得知後大喜過望,直接給鰲拜封爵,當時皇太極率領的清軍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後來又親自帥軍前去支援,明軍當時因為被打得節節敗退,士氣極其低迷,所以再得知皇太極親自率軍趕來時,第一時間選擇撤退。

    而當時鰲拜等將領就要去截殺撤退的明軍,在遇到撤退的明軍之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遭遇戰,最後明軍不敵,被鰲拜率領的軍隊打的沒脾氣,自此鬆緊大戰清軍大獲全勝。

    鬆緊大戰過後,明朝所剩無幾的家底也被掏空,這場戰役也為清朝能順利入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鰲拜也憑藉在鬆緊戰役上的大展拳腳,成功升遷為護軍統領,在當時的八旗子弟中,地位絕對不算低。

    當時第一個攻佔明朝首都的,並不是皇太極率領的清軍,而是當時明朝農民起義的李自成,可以說明朝在鬆緊大戰戰敗後,跟滅亡就沒什麼區別,李自成看準時機一舉攻下明朝首都,所以清朝在入關以後,最大的阻礙並不是苟延殘喘的明朝,而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當時吳三桂陰差陽錯之下投靠清軍,導致起義軍士氣大傷,鰲拜帶領軍隊直奔西安,去攻打李自成,李自成自知不敵一退再退,後來直接退到了湖廣,鰲拜肯定不能放過這大好機會,直接水陸並用開始乘勝追擊,經過大大小小十三場大戰,徹底粉碎了李自成的大順軍。

    之後就是清軍舉兵南下,但還有一些大順軍的餘孽在南邊繼續抗擊清軍,鰲拜率兵一路南下,直接繼續攻打剩下的餘孽,總的來說在這次剿滅起義軍的戰役中,鰲拜肯定是頭功了。

    正是鰲拜憑藉這一路的功績,在清朝徹底在關內站穩腳跟之後,鰲拜的官職那也是一升再升,地位直逼多爾袞,當然了多爾袞在這些戰役中,絕對起到了只管重要的作用,要只靠鰲拜一人的話,很難憑一己之力讓數場大戰取得勝利,就因為有一些像多爾袞這樣不輸於他的“隊友”,才讓鰲拜能有發揮的空間。

    雖然表面看著鰲拜的功績和多爾袞平起平坐,但其實本質上還有很大差別,從各個方面來看多爾袞都要壓上鰲拜一頭,雖然鰲拜功績不小,但是有多爾袞在的地方,鰲拜明顯沒有太多的話語權。

    在清朝入關一段時間之後,皇太極的年齡也越來越大了,正所謂江山不可一日無主,所以皇太極也漸漸開始思考繼承人的事了,當時大家一致看好的有兩人,第一個肯定就是多爾袞了,第二個則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其實多爾袞心裡還是很憤懣的,畢竟在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也有機會繼承大統的,但是被皇太極擺了一道之後,差點連命都丟了,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也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

    雖然沒競爭過皇太極,但皇太極之後的繼承人,總該輪到他了吧,畢竟都是一個爹生的,而且皇太極在位期間,多爾袞還是一心只為江山社稷,對整個大清也可以說是忠心不二,也沒找皇太極報當年的殺母之仇,在多爾袞看來他已經很夠意思了。

    現在你皇太極歲數大了,還不讓我繼位,多爾袞心裡肯定是不服的,豪格自然是皇太極眾多皇子中最出類拔萃的,但跟多爾袞比還是沒法看,豪格能有繼位的資格,最大的原因就是皇太極的長子,當時按照慣例,儲君一般都是由長子優先繼承。

    豪格在松錦之戰中,也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戰役,雖然功績要比鰲拜和多爾袞差很多,但至少也是在同輩中最優秀的,從小跟隨其父親皇太極也是精通騎射,但要是細數下來就會發現,雖然豪格資歷尚淺,但是支援他的人比多爾袞那是隻多不少。

    鰲拜就是當時豪格有力的支持者,這也是為什麼皇太極看重看重豪格的原因,畢竟想要最後繼承大統,只看重出身和自身實力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還要看你能拉攏多少人,如果自身實力不錯,但人緣太差支持者寥寥無幾的話,那即使是把這江山交給你來管理,那也是孤掌難鳴,“孤家寡人”一個。

    當時鰲拜雖然做不到像多爾袞一樣的一人之下,但論綜合實力也能穩居前三,所以在皇太極看來,自己這個兒子能得到鰲拜的支援,也是證明他是繼承王位的那塊料,當時鰲拜絕算是鼎力支援了。

    當時在朝堂上,因為立儲君這個事眾大臣也是吵得不可開交,鰲拜就當著所有人的面持劍表示,自己鼎力支援豪格繼位,甚至做好了大打出手的準備,在鰲拜等人看來,豪格就是唯一合乎規矩的繼承人,如果讓多爾袞繼承王位,跟忤逆沒什麼區別。

    多爾袞肯定也不甘示弱,大不了就打一場唄,多爾袞手握將近清朝當時一半的兵權,怎麼會怕鰲拜,但在當時皇太極掌權的時候,是絕對不會允許內亂的,畢竟這要不容易打下的江上,還沒捂熱乎呢,就讓手下給“作”沒了,那怎麼能行。

    所以皇太極一看,要讓這二人其中一人繼位,免不了一場大戰,那自己這一生不就白折騰了嘛。所以為了避免這種事發生,眼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再找第三個人出來,但皇太極放眼望去,自己其他的皇子都年齡尚小,也看不出個什麼來。

    所以導致立儲君這個事一直都僵持不下,豪格和多爾袞雙方也都因為這個事而劍拔弩張,鰲拜更是每天都增加人手,怕多爾袞搞個突然襲擊,在雙方都劍拔弩張之際,多爾袞率先出來打破了這種僵局。

    當時多爾袞極力推薦讓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登基,畢竟福臨的母親孝莊皇后不是一般女子,而且據說,多爾袞和孝莊皇后的關係也不清不白的,當時福臨還十分年幼,所以主張讓福臨繼位,然後孝莊皇后輔佐他。

    最後都一致決定,讓福臨繼位,多爾袞也順利成為了攝政王,雖然沒有開戰,但也並不意味著多爾袞不把豪格當作敵人,因為畢竟政治立場不同,所以多爾袞開始著手清除豪格的黨羽。

    鰲拜肯定在多爾袞的“死亡名單”裡,畢竟當時就鰲拜鬧得最歡,所以多爾袞和鰲拜沒有硝煙的戰爭也正式打響。

    在鰲拜開始南下繼續清理當年李自成留下的餘孽時,福臨的叔父因為行事魯莽囂張,謊報戰功被多爾袞看準時機一舉揭發,導致事情逐漸發酵,鰲拜因為庇護大臣索尼也受到了不小的牽連,差點就被革職了。

    後來在豪格帶領大軍回京之後,多爾袞又在運作,開始“翻舊賬”指責當年鰲拜自作主張,不聽皇太極的命令,最後被多爾袞彈劾,差點就連命都丟了,後來在多爾袞老的時候,讓人把順治帝叫到身邊,說鰲拜包庇豪格的多種罪行,必須處死,後來經過大臣的勸阻,和鰲拜的拼死掙扎,最後改為罰錢和降爵。

    在鰲拜和多爾袞這段時間的“鬥法”中,鰲拜可以說是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堪堪自保,但隨著順治帝的長大,也漸漸明白多爾袞就是在利用他,所以後期順治帝幾乎無時無刻都想報復多爾袞。

    據史料記載,多爾袞在一次外出打獵的時候意外死亡,後來順治帝還把多爾袞的屍體抬出來,一頓鞭屍,其實多爾袞的死亡是值得深思的,大半輩子都在沙場度過的多爾袞,在打獵的時候意外死亡,這個理由怎麼看都有點牽強。

    有些專家懷疑,很可能是順治帝和鰲拜的手筆,多爾袞死後鰲拜無疑是一家獨大,順治帝也十分信賴鰲拜,順治在位期間,鰲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用,不說一人之下也差不太多,因為順治帝的早早離世,導致有一段時間清朝內部十分混亂。

    畢竟順治帝的那些皇子,年齡也是一個比一個小,這個時候鰲拜展現出了和多爾袞當年一樣的野心,也是在年幼的康熙皇帝繼位之後,把他當作傀儡一樣對待,在朝中獨攬大權,康熙就只能在旁邊看著。

    但跟順治不同的是,康熙在有生之年就憑自己的實力,剷除了鰲拜及其一眾黨羽,不像順治那時候,只有多爾袞死後才敢報復多爾袞,這也是鰲拜和多爾袞的相似之處,都是想利用年幼的傀儡皇帝獨攬大權,最後也都為了他們自己的膨脹的野心買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分鐘正常能跑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