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點歷史君

    夏天天氣炎熱的時候,人們經常性地沒有胃口,高溫帶給人們不僅是身體上的疲憊,更是精神上的疲憊。如果工作一天,連頓好飯都吃不進去,那確實很難過。

    到了夏天,各家各戶為了開胃,各種冷盤就登上了餐桌,其中冷盤最多的原材料,那非黃瓜莫屬了。

    黃瓜屬陰,性寒,常以麻將佐食,可以開胃。因為黃瓜的價格便宜,到處都有種植,因此成為了大多數人們喜歡的蔬菜之一。

    炎炎夏日,吃點清涼的黃瓜拌菜,還能滿滿吃下兩碗飯,對身體還有好處,上班的時候,有時也會帶點黃瓜去生吃,解渴又充飢,比喝水強太多了。

    而且黃瓜還可以切成片,做成蔬菜面膜,是一種最親民的化妝品了,下班回家,敷上幾片,美容又養顏。

    黃瓜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就已經開始了種植,一直髮展至今,它的形態改變,也見證了每一段歷史的興衰。

    那麼問題就來了,黃瓜最早是產自中國嗎?顯然不是的,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帶回了很多新奇的水果蔬菜,其中就有黃瓜,不過那時還叫做胡瓜。

    中國的黃瓜最早出自漢朝的漢武帝時期,但並非產自中國,而是從外國引進的一種舶來物。跟我一起看看黃瓜的發展歷史,看完你就懂了。

    一、黃瓜的起源之說

    黃瓜,別名胡瓜、刺瓜、王瓜、勤瓜、青瓜、唐瓜、吊瓜等。黃瓜是一年生草本,喜歡溫熱的地區,因此多生長在溫帶和熱帶的某些地區。

    關於黃瓜的起源,史學界基本認定,黃瓜起源於古印度的東北和西北地區。英國植物學家Hooker在《栽培作物的起源》中記載了黃瓜的起源。

    Hooker在喜馬拉雅山麓不丹至錫金地區首次發現了野生的黃瓜原種,距今已經超過了3000多年,比中國要早將近1000年發現,因此黃瓜起源於古印度,是有史學依據的。

    經過漫長的生長,黃瓜終於在9世紀傳入法國和俄羅斯。在十六世紀,才傳進了漢朝。

    關於黃瓜傳進漢朝,有兩種不同的說話:

    一說是透過張騫的絲綢之路,打通了海外市場,黃瓜才得以在中國問世。

    二說是在從古印度由水路傳進漢朝,在華南等地形成了另一種黃瓜的品種。

    無論是哪種說法,在中國古代的文獻記載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記錄,因此多認為黃瓜傳進漢朝,是透過以上兩種路徑的。

    到了漢朝之後,結果發現,國內的土壤環境非常適合黃瓜生長,漸漸成為了黃瓜培育的大國,在剛剛傳入漢朝的時候,十分稀罕,還發生了不少的故事,且聽我慢慢道來。

    二、黃瓜傳進漢朝,卻從晉朝之後才更名為“黃瓜”

    黃瓜因為是從西域傳進來的,在漢朝時期的西域,被人稱為“胡”,因此黃瓜最開始就被叫做“胡瓜”。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

    “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

    李時珍的文獻記載,為胡瓜的身份正了名。《漢書西域傳》中也有記載:

    一名“胡瓜”。四月中種之。宜豎柴木,令引蔓緣之。

    從西域引進之後,在漢朝之後的朝代更替中,胡瓜之稱就一直沿襲了下來,真正更名為黃瓜,其實是在晉朝發生的一段小故事。

    《晉書》有云:

    勒見坦衣冠弊壞,大驚曰:“樊參軍何貧之甚也!”坦性誠樸,率然而對曰:“頃遭羯賊無道,資財蕩盡。”勒笑曰:“羯賊乃爾暴掠邪!今當相償耳。”坦大懼,叩頭泣謝。勒曰:“孤律自防俗士,不關卿輩老書生也。”

    相傳,東晉大興二年,石勒建立了趙王朝,由於他是羯族人,卻非常討厭華人叫他們是胡人,於是張榜,誰再趙王朝中說“胡”字,或者寫“胡”這個字,都難逃一死。

    但是有一天,襄國郡守在回答石勒的問題之時,不小心說了胡字,石勒見他如此慘況,就法外開恩,饒了他一命。之後在設宴款待的時候,石勒又一次給他出難題,手指胡瓜問他這是什麼?郡守這樣回答:

    紫案佳餚,銀盃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

    因為胡字犯石勒的衝,吸取了上次教訓後,郡守再直率也知道保命要緊,便以“黃瓜”代替描述“胡瓜”,不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還讓石勒龍顏大悅。

    從此,黃瓜之稱便流傳了下來,但是必須要說明一件事,就是黃瓜之稱僅僅流傳了幾十年,自從趙王朝覆滅之後,黃瓜之稱又被撤銷,人們對這種作物又稱為“胡瓜”。

    三、隋唐到宋朝時期,黃瓜從貢品走入尋常百姓家

    在趙王朝覆滅的幾十年裡,胡瓜的稱呼,一直輾轉流傳到了隋朝時期,因為隋煬帝覺得胡字不好聽,這才又變成了黃瓜。

    《大業雜記》中記載:

    隋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九月,隋煬帝“自幕北至東都,改胡床為交床,胡瓜為白露黃瓜,改茄子為崑崙紫瓜。”

    隋煬帝覺得胡字犯他母親的衝,便以此為藉口,將胡瓜改為了“白露黃瓜”,漸漸演變成了黃瓜。而且在之後的幾千年裡,黃瓜之稱在再沒改過。

    發展到了唐朝,黃瓜儼然成為了皇家的貢品,尋常百姓是無福享受的。唐代詩人王建在《宮詞》中有記載:

    “酒幔高樓一百家,宮前楊柳寺前花。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

    裡面說的“內園”,就是宮廷中專門種植黃瓜的地方,類似現在的菜園子,瓜指的自然就是黃瓜。

    可見,在唐朝時期,黃瓜的地位是很高的,甚至被作為貢品在宮廷中,專門為皇室供奉,民間自是吃不到的。

    但是到了宋朝,黃瓜的種植就開始普及,很多尋常百姓家的菜園子,黃瓜也隨處可見,在宋朝有很多詩人都喜歡吃黃瓜,陸游就是其中一位,有詩云:

    園丁傍架摘黃瓜,村女沿籬採碧花。城市尚餘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

    以鄉間田裡園丁採摘黃瓜,描繪了一幅夏日景緻,以對黃瓜和碧花作對比,先抑後揚,表達了作者對黃瓜的喜愛之情。

    四、元明清之後,古人對黃瓜的種植技術已經爐火純青,甚至出現了反季黃瓜

    自北魏以後,就有人專門對黃瓜的種植辦法進行詳細記載,到了元朝之後,達到了種植的巔峰,人們的種植經驗漸漸豐富。在《齊民要術》中有記載:

    治瓜籠法:旦起,露未解,以列舉瓜蔓,散灰於根下。後一兩日,復以土堆其根,則永無蟲矣。

    連如何防範黃瓜裡面的害蟲,都有詳細的解決辦法,可見在元朝之後,種植黃瓜的辦法已經爐火純青。

    在明清之後,人們流行二月吃瓜,明代陳繼儒《致富奇書》就提到:

    “閩人二月食之,至夏枯矣。”

    但是過了應季之後,人們再想吃黃瓜怎麼辦呢?為了滿足古代的吃貨需求,在不斷實驗下,終於研究成了反季黃瓜。

    在《京都竹枝詞》對反季黃瓜有記載:

    “黃瓜初見比人參,小小如簪值數金。微物不能增壽命,萬錢一食是何心。

    以黃瓜比喻人身,以萬錢的誇張的價錢來描述反季黃瓜,可見這種特殊的蔬菜在當時有多難得,一般都是隻為了皇室培育,其他人根本吃不起。

    黃瓜自漢朝引進,輾轉流傳了2000多年,若非張騫開通絲綢之路,讓海外市場得以引進,恐怕我們是吃不到黃瓜這種清涼的蔬菜的,這一壯舉時至今日都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一首好聽的歌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