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方小姚

    感謝邀請,我們漢族的話大多數,應該是都喜歡吃肉,只有極少數不吃,。不吃肉感覺缺少啥,還有就是一二天不吃還可以,多幾天的話就是吃飽飯,過了幾個小時感覺會特別餓。一天不吃肉都沒精神,呵呵,你們覺得呢?還有我們炒菜基本都是豬油,菜油、精煉油這些都吃不慣。

    我們特別喜歡吃新鮮肉做小炒加蒜苗,很香,味道很純正;還有就是紅燒肉、臘火腿,這些都是我們漢族必吃的,不可少的,你吃過嗎?

    以下都是我們特色小吃奧!!

  • 2 # 瀾饞食記

    漢民族很長時間都是缺馬的,所以馬肉也不常吃。或許吃馬肉最多的時候還是在戰場打掃之後的聚餐會上。

    所以漢民族真正能吃到的主要肉食無非就是羊和狗,豬肉那個時候根本就不登大雅之堂。

    先秦的時期,人們已經徹底馴化了野豬。但那個時候的豬肉腥臊惡臭,根本就沒有辦法食用。在古老的文獻中,多次記載了用各種方式來去掉豬肉的異味,但明顯都不成功。

    所以當時人們都不願意去吃豬肉,最多熬點豬油來用。直到北宋,經濟的極度繁榮使得從越南引進了種豬,經過雜交從而孕育了真正可以吃的豬肉,也就是現在的黑族的老祖宗。

    因為人們發現,豬肉既不用放牧,也不需要特別的草料和飼料。即便非常粗糲的食物,也可以讓他快速的長肉。用現在話說就是飼肉轉化率非常高。

    豬肉脂肪豐富,熱量高,經過改良的豬肉毫無腥臊之味,肉質鮮美。每隻羊一年最多生兩隻,每隻牛兩年最多剩一隻,而豬一年可以生10多隻,這就導致了從元代開始,豬肉的價錢都非常低。所以說到底漢民族喜歡吃豬肉,還是因為它便宜呀。

    可惜的是,現在動輒30塊錢一斤的豬肉,已經徹底的傷透了老百姓的心。環保搞一刀切,又從北邊來了豬瘟,導致中國的豬豬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我不能說這次豬肉漲價這一次決策上的失誤,但我個人覺得,很多年以後政府在拐過頭來看這次事件,應該會吸取不少教訓的。

    至於可以不可以一個月不吃豬肉,當然可以。但是現在已經不是不吃豬肉的問題了。因為豬肉的瘋狂漲價,帶動了所有肉類的飛漲。比如崑山的豬肉,在28~30一斤,而牛肉也已經從34升到47 ,48一斤。鱸魚從16塊升到23 24。就連肉雞也漲了好幾塊。

    可惜老百姓兜裡的那幾張鈔票,越來越不值錢了。當我們步入菜場,茫然四望,發現什麼都貴到離譜,真的是悲從心來,不能自已。

  • 3 # 梁草閣

    說漢族人喜歡吃豬肉,這個觀點,從歷史和地域的角度分析,至少不夠全面。同時,現在肉類的選擇渠道很多,一個月不吃豬肉,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首先,我們看看全球各民族吃豬肉的情況。很多人都認為歐美人很奢侈,肉類以吃牛肉為主,只有華人愛吃豬肉。這種看法是有誤區的。中國因為人口眾多,消耗量最大的,但從人均來看,中國的豬肉人均消耗量在國際上還不如一些國家的一半。

    實際上,除中國外,歐盟是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區域,根據美國農業局資料顯示,2017年歐盟豬肉產量2340.0萬噸,佔全球豬肉產量的21.07%。其次是美國,豬肉產量為1172.2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10.56%。

    在大部分的白人國家,除了美國和一些南美洲國家吃牛肉比較多之外,在歐洲的大部分國家都是以豬肉為主的,當然美國也是豬肉消費大國。美國,南美之所以吃牛肉多一點,是因為他們國家畜牧產業發達,牛肉產量大,所以吃牛肉比較多,但是在歐洲可沒有這樣的條件,歐洲人以吃豬肉為主。

    再來看看美國,美國是全球第三大豬肉生產國和豬肉消費國,全球第二大豬肉出口國,每年出口的豬肉佔其產量的20%以上。雖然牛肉是美華人的最愛,但根據近十年美華人的肉類消費資料來看,美華人的牛肉消費指數下降了10%。

    德華人也喜歡吃豬肉,他們吃豬肉消耗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喜歡吃香腸。德華人的的香腸基本上都是真的豬肉做的,所以豬肉消耗量很大。想想我們國家的香腸。另外,德華人喜歡吃豬排,或者叫豬扒,平均每個德華人一年要吃掉一頭豬。

    另外,西班牙人不僅喜歡吃西班牙火腿,還銷往國外,火腿用的肉類就是豬肉,中國還是西班牙的最大的豬肉進口市場。

    其他的國家,比如東亞受中國影響的日本、南韓當然以豬肉為主,一些東南亞國家吃豬肉還是很盛行的,尤其是在緬甸,牛肉的價格反而比豬肉便宜,豬肉反而要貴一些。

    所以,從世界各民族分析,並不是光漢族喜歡吃豬肉,很多其它民族也喜歡吃豬肉。

    而從中國來看,吃豬肉不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至少在明代以前都不是。中國雖然是養豬較早的國家,但明代以前漢族人吃豬肉的不多,中國傳統是吃羊肉。從各種記載來看,直到北宋,還不被士大夫、富紳所接受,僅僅是貧困百姓的副食品。有二個史料:

    一是宋仁宗半夜想吃羊肉,又怕吃了一次就成定例,以後夜夜都提供,增加財政負擔。

    二是現在頗為流行的東坡肉,大家都知道,北宋時期的蘇東坡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但不得志,經常被貶,生活窮困潦倒,吃不起羊肉,就只能吃豬肉。

    也有人認為,華人推廣豬肉的時間應該是在明代。因為這個時候華人口大量增加,適用於養羊的草場較少,無法滿足肉食需要,而其他動物裡只有豬是肉多且好養的,更重要的是,元代時期蒙古人傳過來的閹割技術得到推廣普及,從小就閹割的豬,宰殺後不再有濃重的臊味,所以明代以後豬肉就成為華人的主要肉食。

    其實,還有不少民族也喜歡吃豬肉。在北方,女真人是以吃豬肉為主,咱們今天知道清朝滿洲人祭神煮神肉,由此演變來了北方名菜砂鍋白肉,還有東北的各種豬肉菜,都說明女真人以豬肉為主要肉食。所以,金朝時,黃河流域的居民很可能受女真人影響比較多地開始吃豬肉。

    到了現在,已進入高度發達的時代。物質條件非常豐富。肉類不僅有畜類,還有禽類,還有魚類等。畜牧業中不但豬,而且牛、羊等養殖業也非常發達。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世界上不光漢族人喜歡吃豬肉,還有很多民族喜歡吃豬肉。另外,由於現在肉類選擇性非常豐富,完全可以做到一個月不吃豬肉。

  • 4 # 黃金時代當家

    一、歷史以來,漢族人多以農耕為主業,形成了群體性定居地;植物性青粗飼料來源廣泛,品種繁雜。【六畜】馬、牛、羊、雞、犬、豖中,馬、牛為大型牲畜,其中:馬力氣大奔跑速度快、旅程遠,適宜馱運、作戰;牛慢步而行耐力久,適宜耕作、馱運;羊體型中小,喜歡隨草場遷徒,草食性較為單一,不適宜圈養;雞的體型小、產量高,一隻雞不足漢族人大家庭一餐食用需求,宰殺褪毛技術難度大時間久;狗替主人看家護院,具有攻擊性傷害人畜群毆的本能,不適宜群體性大量飼養;只有豬食性雜耐粗飼,吃飽了睡成長快,繁殖量大生產週期短,才能滿足人口數量巨大的漢族人群體食用需求。

    二、漢族人群體定居後,有利於創造紡織刺繡等各種勞動技藝,逐步形成聚居群體勞動技能專業化分工,產品互相流通的圩集貿易。豬的體型較大,一家一戶宰殺一頭豬所得的肉食品無法當天食用完畢,鮮肉不易長期儲存,製成臘肉醃火腿工藝要求高,食品堅硬難消化。圩集貿易互通有無,才能最大程度發揮豬鮮肉食品優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常人跑一千米大概需要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