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貓在月球

    我在武漢歐米奇學到的部分內容,總結了一些。

    espresso :(義大利語)特指意式濃縮咖啡,快速高壓萃取之意,通用萃取時間在30秒盛接30ml超濃咖啡液體,為製作一份濃縮的體積容量。雙份製作量為60ml,極端人士縮短到了單份20ml,雙份45ml,這並不是一個統一固定的值,在精品咖啡運動下,採用苦味偏少的咖啡豆品種,店家只能一次萃取雙份濃縮咖啡,才能確保牛奶咖啡突出的咖啡味道,這當然會大大增加咖啡粉的使用量。

    esprsso通常提倡顧客需要加糖飲用,以提升味道品鑑的昇華,而不是為了改善因製作不足帶來的缺陷,這有本質區別。鑑於濃縮咖啡品鑑力強,又售價太廉價,非專業咖啡館一般不上選單,因為無法獲得經濟利益最大化,在專業咖啡館,濃縮咖啡代表著店家出品的最高質量,不是業內人士喝,就是常年遊歷義大利的華僑飲用。一般我們按照每單份30ml容量售賣,如果你覺得不夠,多加5元即可得到一次性雙份容量。

    cappuccino :義大利文中文音譯:卡布奇諾。來源於義大利聖芳濟教會的頭巾(也叫作僧帽)capuchin的改良拼寫,在英語世界裡,指的是帶有絨毛或者貂毛的大衣或者圍巾,頭巾,非洲的僧帽猴capuchin monkeys 名字也由此而來。指的是教士白色凸起的圓高帽和棕色道袍的顏色反差,白色代表凸起的牛奶泡沫,棕色代表咖啡。此款咖啡標誌性特點是牛奶泡沫渾厚,高出杯口而不外溢,牛奶和奶泡對比濃縮咖啡大約以1:3的稀釋比例加入。早期咖啡師為了便於理解記憶,通常記作濃縮咖啡:牛奶:奶泡=1:1:1 以至於後來直到現在師傅帶徒弟,演變成了硬性民間標準,過於片面,義大利方面指導規定卡布奇諾的標準容量為150ml左右。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各1/3的比例要求。可以說是中國國內的早期自我標榜。通常拿來考驗咖啡新手對咖啡是否瞭解。入鄉隨俗即可。卡布奇諾奶泡較厚,也被稱作為牛奶泡沫咖啡。國內容量被拓充到了驚人的200-230ml.以縮小與星巴克的差距,尋求國內顧客認同。濃縮咖啡也必須要萃取雙份才能滿足需求,咖啡粉成本加大了,牛奶加多了,所以你喝的咖啡貴,不是沒有理由。在中國早期臺灣的茶餐廳還沒有普及意式咖啡機的時候,通常用虹吸壺做咖啡,加牛奶,頂部覆蓋奶油,而不是蒸汽奶泡。現在則回到了傳統制作。卡布奇諾精華在於牛奶新增量適中,不濃不淡,符合正常人一次攝入咖啡量,且不會造成剩餘浪費,頂部奶泡綿密醇厚,有些芝士奶蓋的韻味。是屬於傳統的牛奶咖啡。

    caffe latte:義大利語:拿鐵咖啡,義大利語的咖啡拼寫是caffe ,而latte是純牛奶的意思,兩者合起來才是正確的選單拼寫,在義大利選單裡,有一個單獨的飲料出品叫做latte ,也就是純牛奶,是不含咖啡的。國內經過多年流傳,直接把咖啡拼寫省略了,演變成了latte拿鐵=拿鐵咖啡.這是誤區。由此出現了諸如抹茶拿鐵,紅絲絨拿鐵為什麼不含咖啡的疑問。咖啡人種下的惡果誤導了顧客,反而成了以此取笑顧客不懂咖啡的笑柄。至今你仍然會在咖啡館看到此種省略的誤導拼寫。拿鐵咖啡本質意為一杯帶有咖啡味的牛奶,你可以理解為咖啡風味牛奶。奶味重,咖啡淡的意思。你不能點了一杯拿鐵咖啡,卻責怪店家沒有濃郁的咖啡味,這是雙方溝通有誤解。義大利人家庭製作拿鐵,就是微波爐加熱一杯純牛奶,直接倒入摩卡壺製作出的超濃咖啡攪拌即是,沒有任何其他講究,也不存在奶泡和拉花。在商業空間,則是藉助了蒸汽加熱牛奶,不可避免會產生奶泡,隨後在1987年一位美華人發現透過擺動可以利用奶泡做拉花,才有了從美國傳遍全世界的咖啡拉花,到現在,雖然影響了義大利人加入了咖啡拉花,但拉花在義大利人眼中並非必要。

    拿鐵咖啡因為不講究奶泡薄厚度,義大利家庭的拿鐵也根本無法制作奶泡,所以在咖啡館留給了咖啡師極大的空間進行拉花出品練習,你不必擔心你的奶泡過薄或者過厚,掌握自己擅長的薄厚度用於拉花即可。拿鐵在國內容量大約280-360ml之間,再大,濃縮咖啡就撐不住了,牛奶成本也越來越高。所以售價普遍比中規中矩的卡布奇諾要貴3-5元,基本上都貴在了牛奶新增量上面。

    綜上所述,卡布和拿鐵都屬於牛奶咖啡,區別在於咖啡口味濃淡度上面,以及卡布典型的牛奶泡沫。兩者不能用同一個容量杯子盛裝,否則會混淆不清。店家在購買咖啡杯的時候應該選擇多種不同容量,造型的咖啡杯,以分別盛裝合適的咖啡,以免因價格相差而出杯量一樣,造成的視覺誤差引發不必要的誤導麻煩。選擇咖啡也應該根據自己的口味濃淡度,而不是盲目加價升杯容量,如果最終買到的咖啡不符合自己口味濃淡度,以及剩餘浪費,這不是自己佔了便宜,而是商家已經完成了誘導消費。

  • 2 # 德華談咖啡

    我認為想要區分咖啡的不同產地,並不需要去咖啡學校裡學習。要看您想要了解咖啡的初衷是什麼?如果您只是感興趣,那我認為您可以自己買一些不同產地的咖啡豆品嚐一下,其實不同產地的咖啡口味和香氣的區別是非常好辨識的。當然,如果您想要從事咖啡行業,那麼去專業的咖啡學校是能夠更系統的學習咖啡知識的。下面我來介紹一些我瞭解的相關知識。

    咖啡的不同產地:

    首先咖啡不是所有地區都適合種植的,大多種植地分佈在南北迴歸線的中間,即下圖黃線範圍內:

    那麼顯而易見,地圖中咖啡豆的產地分別是南美、中美、西印度群島、亞洲、非洲、阿拉伯、南太平洋及大洋洲等地區。細分的話有非洲的衣索比亞、坦尚尼亞,中南美洲的巴西、哥倫比亞、牙買加、瓜地馬拉、墨西哥、宏都拉斯、歌斯達黎加,東南亞的越南、印度尼西亞。

    全球每年咖啡豆的產量是300萬噸左右,是僅次於原油的世界第二大交易物品。這其中巴西的產量佔了全世界的近50%,被譽為咖啡工廠,哥倫比亞,越南的產量緊隨其後。主要品種有三種:

    阿拉比卡(Arabica): 佔總產量的80%, 。咖啡因含量較羅布斯塔較低(1.1%-1.7%左右),苦味較少,更適宜飲用。羅布斯塔(Robusta): 佔咖啡總產量的20%左右,品質相對比較低,因其苦味重,濃度高,成本低等特性多被用於製作速溶咖啡,咖啡因含量較高(2%-4%)利比利卡(Liberica): 佔總產量的2-3%,豆子相比其他兩個種類更大,但是因為其產量低,口感一般等原因正在被淘汰中。(說實話,沒見過也沒喝過)

    下面上圖(有點醜):

    如上文所述,羅布斯塔多用於速溶咖啡的製作,有時也會被用在拼配咖啡中加強咖啡的苦感。而我們最常喝到的阿拉比卡種則被用於製作單品咖啡,或精品咖啡。

    在阿拉比卡中又可以細分為鐵皮卡,波旁,提摩等。

    咖啡品種細分下來有多達6000多種,每一種都喝下來是不太可能的。建議條件允許的話先從比較熱門的藍山,耶加雪菲,西達摩,瑰夏,夏娜,曼特寧,康娜等開始喝。當然現在雲南也逐漸在成為世界咖啡的主要產區,也會出產非常高階的咖啡豆。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進一步瞭解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市場營銷學經濟學的書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