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蟈蟈的文史原創

    崇禎帝殉國前之所以“大臣皆可殺”,其實是其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面對大明王朝的覆滅,發出的最後感慨,其實崇禎到王朝滅亡之際、自己將死之前仍沒有認清大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針對崇禎帝這句話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崇禎帝畫像

    1.崇禎只看到問題的表象。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李闖王攻進北京的時候,崇禎帝在組織身邊的大臣反抗的時候,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大臣們以及將軍根本都不聽崇禎的指揮,只顧自己逃跑,害得崇禎身邊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而且在逃跑的過程中到成國公朱純臣門口吃到了閉門羹,在生死關頭,王公大臣都將其遺棄,所以崇禎帝會發出如此感慨。

    影視劇中的崇禎帝

    另外一個方面,大明王朝之所以能夠走到滅亡的當口,是整個國家幹部隊伍極度腐化無能導致的,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層小吏,各個都只為自己的私利而捨棄國家的大義,所以才導致整個國家機器運轉失效,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影視劇中的崇禎帝

    2.大臣皆可殺背後又有崇禎帝自身的原因。崇禎帝繼位後想有一番作為,想扭轉大明王朝的頹敗之勢,其也做了很多工作,如誅殺閹黨魏忠賢,重啟前朝大臣老臣以及袁崇煥等等措施,希望將明朝從深淵中拉回。崇禎帝與臣子的關係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帝與臣子的關係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但是崇禎帝又是一個非常好疑的人,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不下於魏忠賢,因為皇帝與官員之間缺乏信任,所以導致整個朝廷官員隊伍極其不穩定,17年的時間裡他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可以看出崇禎帝與官員之間存在極度的不信任,這樣的皇帝誰還敢去輔佐,誰還會主動請纓為其賣命,大明王朝不滅誰滅。

    崇禎帝殉國處

    總有以上兩點,大崇禎帝只看到其一沒看見其二,只看見大臣們對其的不義,沒看到自身對於大臣們的惡劣影響,最終在雙方的作用下,大明王朝最終滅亡,崇禎也吊死在煤山上那個樹上。

  • 2 # 一個好同志

    主要是崇禎皇帝到死都覺得是大臣們誤國,亡國的責任主要在大臣們身上,所以,才說的:大臣皆可殺。這點崇禎皇帝做的確實不行,沒有一點擔當,身為一國之君,應該擔任亡國的主要責任。

    明末大臣們有氣節嗎?我覺得沒有!

    1,李自成起義軍勢如破竹,大明軍節節敗退,崇禎皇帝在後方卻連軍餉都供應不上。崇禎皇帝令文武大臣捐款“助餉”,但是,朝野上下,竟然沒有一人願意傾囊相助,國家存亡之秋,這些世受國恩的大臣們想的卻是個人的利益,實在是明朝的悲哀,士大夫的恥辱!

    2,崇禎皇帝死後,李自成允許大臣們前去弔唁,竟無一人敢去!

    3,皇帝自縊的訊息還沒等傳開,已經有不少重臣選擇開門迎接李闖王了,其中大學士兼最後一任首輔魏德藻,崇禎岳父鉅富周奎為代表的的人竟然爭相給闖王進獻大量金銀財寶。而後,報名投降的人絡繹不絕,以至於報名過於火爆甚至陷入癱瘓。經過統計,殉國死節之臣,共計文臣21人、功勳之臣後人3人、戚臣1人。何等悽慘的數字,當初群臣堅決不議和、堅決不投降、堅決不南遷,最後卻爭先恐後的向李自成獻媚。

  • 3 # 宋安之

    客觀來說,崇禎帝說的雖然有些極端,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國家養士近三百年,看看這群文官是如何報答朝廷的吧:李自成進軍北京之際,明庭在京城有兩千多名官員,其中自盡的只有二十人,其他“衣冠介冑,叛降如雲”。

    民族英雄史可法在奏疏中無奈的說道:“在北諸臣死節者寥寥,在南諸臣討賊者寥寥,此千古以來所未有之恥也!”。

    李自成入主北京以後,明庭的大部分官員是特別積極的投入大順朝廷的懷抱,爭先恐後,都想當從龍之臣,唯恐成為最後一名。

    諸如給事中時敏聲稱:“天下將一統矣”。趕往報名時大順政權的吏政府大門已關閉,他情急之下敲門大喊道:“吾兵科時敏也”。才得以進入。

    大學士魏藻德被關押,還從小房窗戶中對人說:“如願用我,不拘如何用便罷了,鎖閉作何解?”。

    考功司郎中劉廷諫朝見時,大順政權的丞相牛金星說:公老矣,須白了。劉急忙說道:“太師用我則須自然變黑,某未老也”。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其他獻殷勤的大臣更是多的數不勝數,可以說是觸目驚心。

    明朝養士近三百年,卻落得如此下場,培養出來一群毫無氣節之輩,不得不說還真是諷刺至極。

  • 4 # 醉美木瀆
    從古到今,從貴族老爺到平頭老百姓有兩件事是大家都想躲卻躲不開的:一個是稅收,一個是死亡。

    而對於國家來說,稅則是生命之源,稅是國家的血液,沒有稅收國家一定會滅亡,稅收充足有時候就意味著國家強盛。

    明朝就典型的栽在了稅收上,一方面為了籌措遼餉,刮地皮似的從農戶貧民手上收稅,明朝末年,恰逢地球“小冰河期”,農業收入銳減,普通民眾生活本就舉步維艱,朝廷一加稅,江南富庶地區尚可勉強籌措,但是不少家庭也到了賣兒賣女的地步,西北地區則鬧到了人吃人,沒有辦法,為了活命只能造反。李自成就是被官府加稅逼出來的英雄,其在造反期間打出了“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口號一出,響應者絡繹不絕,以至於最後打下北京城自己登基坐殿。

    另一方面,明朝宗室藩王,士大夫官員佔有天下大部分土地,卻不用納稅以及為國家服徭役。在天下起意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仍然過著自己窮奢極欲的生活。李自成為什麼敢打出“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他怎麼就不用收稅,他靠什麼養兵,靠的就是抄崇禎帝親戚和官員的家。但是造反頭子“闖王”李自成能做的事,並不代表身為朝廷正統的崇禎皇帝也能做。

    同時,江南商品經濟發達,明朝政府卻沒有辦法從中間分一杯羹,沒有能將商業稅變成國家的有效收入組成部分。

    於是就出現了題主在題目中描述的情景,國家缺錢,國庫空虛,到了高傲的崇禎皇帝向官員勳貴募捐的地步,但是這群既得利益者是一分錢都不願意往外掏,到了李自成進城,利用鋼刀和夾棍,從這群前朝官員勳貴手裡榨出了數千萬兩的銀子。

    於是,許多人認為這些明朝的王爺,官員門愚蠢,不懂得什麼叫唇亡齒寒,結果遭了報應。但是這種想法在制度層面是講不通的,稅收說白了就是政府對個人的合理掠奪,政府應該有契約精神,不然和流寇有什麼區別,明知道自己手下的王爺,官員,勳貴有錢,崇禎皇帝卻不能透過稅收把錢榨出來,可見,明朝崇禎時期國家稅收制度的失敗。

    這群親戚和大臣是崇禎皇帝最基本的支持者,崇禎帝也許會因為他們不肯捐錢而惱怒他們,但是卻不能像闖王一樣把他們的家全抄了,得罪了他們誰來替自己帶兵,誰來替自己治民,最簡單的誰來帶隊抄家。帶隊者難道不擔心下一個被抄的就是自己麼?如果崇禎真的這麼做了,他還沒開始抄家,這群親戚和大臣就可能先把他推翻了。

  • 5 # 靜裡水聲1

    崇禎皇帝臨死前,沒有說過大臣皆該殺這話。他說的是,文臣個個該殺!並下達了替魏忠賢平反的命令。大明晚期的,所謂士大夫,毫無氣節之徒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有立四在中間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