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低迷的風向

    南韓的知名漢學家、南韓文學翻譯院理事樸宰雨,在二十世紀初來中國時,經常驚訝在書店看到寫有韓文字的大幅海報,但在仔細確認後,又會非常失望。因為他覺 得當時被引介到中國的很多南韓作家和書都是在南韓不入流的通俗作家。他認為:韓流對外普及的過程可能會造成誤解,就是有人會把南韓的大眾文化當成南韓文化 的全部,從而傷及到南韓的精英文化。

    南韓當代純文學作品中還有很多充滿想象力的,對於日常瑣碎細節的刻畫,所以南韓文學作品會有混合著陌生和熟悉的特質,只是現實中的反饋卻不盡如人意。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申京淑的《尋找母親》一書,在南韓曾賣出200萬冊,在中國第一版,不過萬冊。人民文學出版社南韓文學編輯仝保民也觀察到,真正嚴肅的南韓文學作品受到中國出版界的關注,基本侷限於非常出色和有讀者緣的少數作家。

    在韓流熾熱狀態下,有學者曾對其成因進行分析,其中一種常見的觀點是,它正好趕上中國國內年輕群體寫作和閱讀需求的上升期,即使在國內,相仿的青春文學閱 讀也是一個出版界的熱點。而作為一個需要了解市場的專職譯者,薛舟因為敏銳捕捉到作為閱讀群體重要一脈的青春讀者,所以在一開始選擇純文學譯介時,他沒有 去選擇南韓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而是選擇了更鮮活,更容易讓人有切膚感的當代作品。

    國內對南韓文學的引進是不夠的,關注度當然也就不夠,其實中國對南韓電影的引進也不夠,大量南韓電影是不能在國內公映的,網上看南韓電影的還是少數,每年說的出來名字的也就那麼幾部,可南韓電影一年能拍幾百部啊,連電影都沒多少人看,更提去看南韓較為嚴肅的文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晚上哭鬧是不是嚇著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