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謀士說

    孫臏活捉龐涓的時候,魏國已經佔領了趙國首都邯鄲,齊國留著龐涓,可以用龐涓作為趙國撤軍的籌碼。齊國,自然會留龐涓一命,當然不殺龐涓,還有其他原因。

    魏國在援救趙國之前,齊國兵分兩路進攻魏國,一路由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領的齊、宋、衛三國聯軍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事,率領齊軍救援趙國。

    當時龐涓得到訊息,齊國進攻魏國大梁,龐涓率領一部分魏軍救援,半路中了孫臏的埋伏,所以被俘虜。魏國主將被俘虜,主力軍並沒有被齊國打敗,魏國依舊佔領著趙國邯鄲。

    圍攻魏國襄陵的軍隊,在得知齊軍勝利的訊息,於次年進攻魏國南部重要城市襄陵,魏惠王呼叫南韓的軍隊從背後襲擊齊、宋、衛三國聯軍,三國聯軍被擊敗。這一次,齊國挑戰魏國霸權受挫,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捨出面調停,各國自此休戰。

    再過了一年,魏國與趙國會盟,兩國在漳河邊結盟,魏國撤出趙國首都邯鄲,龐涓也被釋放回國。釋放龐涓,應該處於政治原因,畢竟齊國被擊敗了,還主動議和。在當時,魏國還是霸主國力強盛,齊國還是不敢輕易得罪魏國。所以,龐涓被釋放還是有原因的。

  • 2 # 林屋公子

    題主產生這樣的疑問,應該是看了《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齊名,但是早已失傳,幸運的是1972年在銀雀山出土了一批漢簡,其中就有《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和傳世本大同小異,比較有價值的是一篇多出的《吳問》,而《孫臏兵法》完全就是首次見於天日。所以其中記載的史料也引起了學者的興趣,其中就有一篇《禽龐涓》。

    《禽龐涓》有這麼一句:“龐子果棄其輜重,兼趣舍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擒龐涓。”但是,我們熟悉的《史記·孫臏龐涓列傳》中,孫臏是透過減灶的計策,誘使龐涓輕敵深入,而在馬陵之戰被殺的。那麼,是不是龐涓在桂陵之戰被俘虜放回去了,然後在馬陵之戰又被殺了呢?

    其實,有一種可能,龐涓就是死於桂陵之戰。“禽”未必就是生擒,而往往代表死獲。《孫臏兵法·陳忌問壘》也說孫臏“取龐涓而禽太子申”,而太子申死於馬陵之戰無疑,故“取”“禽”應該都表示死獲;那麼龐涓是桂陵主將、太子申是馬陵主將,也說得通;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桂陵與馬陵其實是同一場戰爭,不過後來訛傳為兩次了。

  • 3 # 千古名將英雄夢

    原因就是,桂陵一戰後,魏國並未傷筋動骨,轉過年來魏韓聯軍就大舉南下,在襄陵(今河南今河南睢縣)大敗齊、宋、衛、楚四國諸侯聯軍,一舉將頹勢扭轉,齊國好不容易爭到的霸權瞬間付之東流。

    事已至此,齊魏楚四大巨頭只好坐下來談判,這一場中原大戰打的實在太久,波及面實在太廣,大家也實在沒心思繼續耗下去了,早點完事兒早點好。

    戰勝國魏國提出,齊國交還魏將龐涓,楚國交出侵奪魏國的土地,各國退兵,這件事兒就算完,不然咱還繼續打下去。

    其他的好說,關鍵是龐涓,這樣一來,孫臏可就沒辦法報仇了,齊威王有些猶豫,不知該如何選擇。

    於公,龐涓是一流名將,交給魏國豈不是放虎歸山?於私,孫臏是威王的老師,又是齊國的大恩人,現在好不容易找到機會幫他報仇,卻要如此放棄,威王也實在心有不甘。

    這時,孫臏站出來表示:現在魏國仍然很強大,我們齊國還不能和它徹底翻臉,不如見好就收交還龐涓算了。至於報仇,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這次能打敗龐涓,下次就還能打敗他,我不著急。

    大公無私,這才是一個國之良將應有的氣度和風範!

    齊威王聞此,心中著實欣慰,當下大大嘉勉的孫臏一方,遣使同意了魏國的條件,但是有一條,魏國必須將邯鄲還給趙國,這樣大家就兩清了。

    以一個龐涓換一個大國都城,怎麼算都是魏國吃虧,但是魏惠王卻答應了。

    對此魏惠王的解釋是:與其不得人心的佔了別人的國都,每天還得應對趙軍在邯鄲北面的頑強襲擾,不如換個名將回來,這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再說了,魏國佔領邯鄲三年,早把地皮颳了個乾乾淨淨,只留一個空城,還給趙國也沒啥,只要趙國肯繼續做我們的小弟就行。(蓋魏惠王之行徑,尚頗有春秋霸主之遺風,即過分追求霸主形象,而忽視土地人口的得失。此亦為魏國根本上時代逐漸衰亡之一大原因。)

    當然,真正讓魏惠王鬆手的,其實是來自西邊秦國的打擊和威脅。秦國當時,正趁著中原混戰、惠王無暇西顧的契機,對魏國的西河之地日侵月奪,甚至在公元前352年底派商鞅拿下了魏國舊都安邑,魏惠王著急上火,這才決定暫與東方諸侯和好,以將邯鄲、襄陵的兵撤回來,交給龐涓去奪回西邊地盤。

  • 4 # 君山話史

    孫臏與龐涓是師兄弟,也是不同戴天的仇人。當初龐涓因妒忌孫臏的才華,把他騙到魏國,挖了膝蓋骨,孫臏便成了廢人一個。然而,身殘志堅的孫臏最終逃出魏國,並指揮齊國大軍在桂陵之戰中大敗魏軍,生擒龐涓。但是,龐涓不但沒有死,後來還被釋放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孫臏不想復仇嗎?

    當然不是了,龐涓能活命的原因,據筆者的研究,大約有以下幾點:

    第一,龐涓是齊軍手中的一張人質牌

    桂陵之戰,在歷史上有個大家非常熟悉的叫法,叫“圍魏救趙”。齊國出動大軍進攻魏國,目的是要拯救趙國。龐涓就是進攻趙國的魏軍總司令,孫臏採用“攻敵必救”的手段,迫使龐涓回師決戰。對孫臏來說,擒住龐涓,當然是復仇的好機會;但對齊軍來說,出兵的目的不是為孫臏復仇,而是要解趙國之圍。因此,留龐涓當作人質,顯然比殺之更價值。

    第二,齊軍交還龐涓,可能與襄陵之敗有直接關係

    齊軍為什麼要把龐涓交還給魏國呢?這個原因,史書並沒有提到。但是我們分析史料,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與齊軍在襄陵之戰中戰敗有關。

    桂陵之戰後,齊軍總司令田忌糾集宋、衛等嘍囉國軍隊,包圍距離大梁城約七十公里外的襄陵。由於襄陵距離魏國首都很近,魏惠王對這一戰高度重視,動用外交手段,以大哥的身份指示南韓出兵參戰。

    公元前352年,南韓兵團捲入戰爭,對齊、宋、衛聯軍實施夾擊。齊國遠征軍儘管取得桂陵之役的勝利,但自身的損失也不小,面對新銳的南韓兵團,無法抵擋,在襄陵被南韓軍隊擊退。此役的結果,在《竹書紀年》中有簡單記錄:“(魏惠)王以韓師敗諸侯師於襄陵。”齊國的攻勢被遏制住了。

    第三,齊國與魏國議和,龐涓躲過一劫

    南韓的參戰,使得這場國際大戰更加複雜,也使齊國遠征軍陷入被動之中。

    齊威王考慮到遠征軍在魏國境內作戰時間已久,戰鬥力下降,決定與魏國和談。在齊魏戰爭的同時,楚國大夫景舍率領一支軍隊,出兵佔領魏國的睢水流域部分地區,儘管只是小打小鬧,也足以令魏惠王心煩意亂。

    無論是齊國還是魏國,都有議和的打算,因而談判就進展得很順利。儘管史書沒有明寫,但我估計魏國大將龐涓應該是在這個時候被齊人釋放,這或許是魏惠王同意結束戰爭的條件之一。儘管龐涓在桂陵之戰中表現糟糕,魏惠王並沒有對他失去信心,很快他又復出,在軍界的地位並沒有因此而動搖。

  • 5 # 看點兒歷史

    兵家貴謀,貴利不貴情

    首先,孫臏龐涓同出鬼谷子門下。兩人實力都很強。但是從歷史上看,龐涓有將才。領兵打仗,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同時我們也知道,龐涓恃才傲物,將相不和,與魏王不和。反觀孫臏,他是帥才。能屈能伸,心中有大義,為了勝利,自己都可以失去。

    桂陵之戰,孫臏圍魏救趙敗。這一戰雖然勝利了,但是卻並沒有對魏國的元氣造成很大的動搖。孫臏對龐涓瞭解,自然對其戰術運轉了如指掌。

    為了更大的勝利,孫臏放了龐涓,暫時摒棄了自己的臏刑之恨。

    馬陵道之戰,龐涓帶著魏國精銳部隊。孫臏知道時機已到,設計全殲龐涓及其所有大軍。國仇家恨一併清洗。

    這才是大謀,戰場如棋局。退一步,不代表我認慫,笑到最後,才是贏家。

  • 6 # 白sir讀書

    應該說,孫臏第一次和龐涓交手,為何捉住龐涓又放了,是一個謎;甚至孫臏是否曾捉住龐涓,也不好說。

    不妨從頭理一下。

    公元前353年,齊威王以田忌為元帥、孫臏為軍師,率軍直入魏境,此所謂“圍魏救趙”。

    前方,魏人龐涓好不容易攻下邯鄲,未及休整,忽然傳來訊息:齊軍正在攻打大梁的路上。此時魏國精兵銳卒俱在邯鄲,龐涓不敢疏忽,立即回師救援。在桂陵與齊軍相遇。結果,齊軍 大破魏軍。

    《史記》《戰國策》《竹書紀年》等書,對於桂陵之戰的過程記載頗不相同,甚至《史記》本身在不同篇目中的記載也有很多矛盾之處。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均未提及龐涓在桂陵之戰的結局。

    倒是1972年出土于山東臨沂銀雀山的漢簡《孫臏兵法》給了一個說法——《禽龐涓》一篇記載說,龐涓被活捉了。

    不僅如此,此篇還為桂陵之戰提供了另一種更詳細的說法:龐涓將兵八萬圍攻邯鄲,田忌也帶了八萬精兵前往救援。孫臏建議田忌去攻打魏國的平陵,而平陵城小縣大,人眾甲兵盛,不僅不易攻取,而且運糧困難——之所以採取如此策略,孫臏的目的是迷惑龐涓,讓龐涓覺得齊軍統帥十分愚蠢。然後,孫臏又專門挑選了兩名“不識事”的將領去攻打平陵,並順理成章地失敗了。緊接著,孫臏又讓田忌派輕車散卒趕到魏都大梁,故作隨意散漫,擺出要進攻的樣子,以激怒龐涓。龐涓不知是計,丟棄輜重,日夜兼程趕回救援。結果魏軍在桂陵大敗,龐涓也被生擒。

    但是,如果《禽龐涓》的說法屬實的話,一個大問題出現了——12年後,齊魏雙方再次開戰,龐涓又出現在了戰場上,而且身份依然是魏軍統帥。這就是中國古代著名戰例——馬陵之戰。

    正是因為上述矛盾,有人認為龐涓就死於桂陵之戰,其後的馬陵之戰根本不存在;或者是司馬遷從桂陵之戰中誤分出來的,實際上兩次戰爭本是一回事。但這個說法基本屬於猜測,是一種簡單化的處理方式。關於馬陵之戰,《竹書紀年》、《戰國策》、《史記》等書均見記載,而且《竹書紀年》系魏國編年史,對於魏國曆史的記載最為可信,因此不容置疑。

    若龐涓被捉,齊國是否有可能將其放回?這一點,諸書都沒有提及。但根據《水經﹒淮水注》所引《竹書紀年》的記載,桂陵之戰的第二年,齊、宋、衛三國聯軍圍攻魏國的襄陵,被魏國擊敗;齊國見局勢不利,就以楚將景舍為使,向魏求和,魏惠王魏罃答應了。有人據此推斷,龐涓就是在此時被釋放。

    戰國前期的史料紛亂,真實的情況不知如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懶人宅在家裡能練出腹肌嗎?該怎麼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