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積金4967

    劉邦一家世代為農,所以他的遠大志向和貴族之後的項羽一定會有所區別.當劉邦來咸陽應徵徭役,看到秦始皇出巡車駕儀仗的浩蕩氣勢和皇帝的無上尊嚴,喚起了他內心朦朧和潛在的強烈慾望,所以他不由地發出肺腑地感嘆“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劉邦當時的"羨慕"應該大於"慾望". 而與劉邦同時代的項羽是楚國貴族後代,從小受過嚴格的"六藝"強化訓練,且胸懷大志,所以他明確地標示到"彼可取而代之。"跟劉邦的羨慕和模模糊糊的嚮往不同,項羽直抒胸臆,要取而代之.

  • 2 # 青鑑

    項羽是楚國的貴族,他的爺爺是楚國大將軍項燕,被秦國大將王翦殺害,從這一點看項羽和秦始皇有殺祖之仇,當時秦朝統一時間很短,作為六國貴族後代的項羽對秦朝缺乏歸屬感。所以在秦始皇遊會稽,項羽見到秦始皇時才會說:“彼可取而代也”這句話。

    在當時的另一個地點咸陽,有一個人也說過類似的話,他就是後來的漢高祖劉邦。劉邦出身社會底層,後來做了亭長,一次到咸陽服徭役,他看到了秦始皇出遊,喟然長嘆說:“啊,大丈夫應當像這個樣子!”

    劉邦和項羽儘管出身背景不同,閱歷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志向:盯住了秦始皇屁股下的寶座,取而代之。正因為有如此的宏圖大志,所以劉邦遠在陳涉、吳廣於大澤鄉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吼聲之前,已經聚眾於芒、碭山澤之間,伺機而動。而項羽追隨他的叔父項梁,也在聽到陳涉、吳廣起義的訊息後毅然拉起八千江東子弟兵,向秦皇朝這個龐然大物發起了義無反顧的挑戰。

    至於後來項羽兵敗烏江自刎而死,而劉邦勝出建立漢朝,兩個人的結果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項羽出身於楚國貴族之家,自視高貴,目空一切。他看重的是那些與他同樣出身的六國舊貴族的利益,對出身下層的草根之人則不屑一顧。他不知道正是下層的這些草根構成了他麾下衝鋒陷陣計程車卒群體,而只有滿足他們的基本要求才能立下不敗之基。可是,項羽卻自始至終沒有出臺一項迴應百姓生存要求的政策,反而縱容部下燒殺搶掠,“所過無不殘滅”,正是這個致命弱點使他在楚漢戰爭中導致最後的失敗。

    劉邦沒有顯赫的家世,按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街頭混混,貪財好色,吃喝嫖賭五毒俱全。即使後來基層小吏,依然如故。然而,也正是由此使他與下層百姓打成一片,瞭解他們生活訴求。進軍咸陽的路上,他整肅軍紀,嚴禁擾民。進入關中後,立即宣佈“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目的是穩定秩序,安定民生,由此奠定了他日後戰勝項羽的民心基礎。

    劉邦儘管有時也有慢待智慧之士的毛病,但因為他一直生活在基層百姓中,經常交往的不乏偷雞摸狗的朋友,所以他平等待人,大度寬容,虛心納諫,知錯必改,善於凝聚各方面的人才並放手使用他們,結果是“群策屈群力”④,造成了他日後戰勝項羽的人才基礎。

    一個出身貴族、勇冠三軍、大義凜然、言信行果的人高傲地死去了;另一位混進市井、出身卑微、唯利是圖 、背信棄義的人卻放肆地享受勝利果實。令人扼腕嘆息,命運真是難以捉摸。

  • 3 # 長島男爵

    出自司馬遷大小說家的大型歷史小說《史記》編造的橋段。

    說了上面那句話,可能盲從粉可能會很不爽,其實項籍說那話的機率真的不高。

    司馬遷不愧是後世小說家的鼻祖,後世流行的諸多流行套路都可以在《史記》中找到。

    劉邦一句【大丈夫當如斯】,項籍一句【彼可取代之】營造了一種宿命之敵的感覺,引人入勝精彩紛呈,事實上他們也確實是宿命之敵,是大秦帝國的兩大掘墓人,也是最後爭奪天下之人,以上帝視角看確實如此。但兩人還是小屌絲的時候說出一模一樣的話機率又有多少?

    甚至於兩個小人物無聊中一句牢騷話,被記錄下來機率有多少?除非司馬遷是時空魔法師,穿越到那個時候親眼所見。

    當然有人可能會抬槓,說我【歷史虛無主義】,別誤會,我絕不是全面否定《史記》,《史記》大體路線還是對的,但某些細節似乎是為了趣味性、戲劇性編造的,也是事實。

    讀史應該撈乾渣吸收,不可照單全收。

    別的不說,趙氏孤兒就是司馬遷編造的偽史,證據確鑿。

    當然了,某些小細節確實增添了歷史的趣味性可讀性,比如韓信死後劉邦「且喜且憐之」,100年後的司馬遷如何得知?這種描寫確實讓枯燥的史書變得很傳神,但容易帶入一個誤區就是把人物形象固定化,別人想些什麼,即使是你的身邊人也不一定搞得清楚,百年後的人居然還去揣測故去之人的心理,不是嚴謹史家的作風。

    讀者應該分清楚【史實】和【修飾】不要被作者帶著走。

  • 4 # 人者仁義也

    其實我們要是回到具體的歷史背景和環境,就能夠明白項羽說出這番話的心境。

    首先項羽說這句話的時候,按照《史記》的記載是發生在秦始皇東巡期間,當時秦始皇巡遊會稽,度過浙江時,項羽看見秦始皇的車隊和秦始皇本人,不經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這個人。但是關於這次秦始皇的巡遊,《史記》的記載: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

    也就是《史記》並沒有說清楚這到底是秦始皇的第幾次巡遊。要知道在歷史上秦始皇自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之後,隨後的公元前220年開始進行巡遊,一共進行六次巡遊,其中四次是發生在六國故地,也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地區。這四次巡遊分別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二年,三十七年。而其中巡遊地點有會稽郡的,應該是最後一次巡遊,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的巡遊,也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本人也是病死於這次巡遊。

    秦始皇的最後一次巡遊,按照《史記》的記載,大致路線是這樣的:秦始皇從咸陽出發,到達原來楚國境內的雲夢澤,在這裡祭祀上古賢君舜,然後沿著長江向東方進發,途中經過丹陽,錢塘,之後渡過浙江,來到了會稽郡,秦始皇在這裡祭祀了上古賢君大禹。隨後秦始皇乘船過海來到琅琊。而項羽應該是在這次出遊裡面見到秦始皇的,秦始皇帶著車隊出發,隨後祭祀大禹應該給當地的百姓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當地的百姓聚在一起觀看秦始皇的祭祀和巡遊,而項羽只是這個人群的一員,同行者還有項羽的叔父項梁。接下來我可以為大家推演一下當時項羽見到的秦始皇是什麼樣子。

    當時在會稽郡的秦始皇49歲,已經是一個老年人,從返回咸陽的路上駕崩於沙丘可以推測當時的秦始皇患有疾病。而秦始皇的晚年極度迷信長生不死,大量求仙問道,但是就在出遊的五年前秦始皇殺了大批方士,因為方士欺騙了秦始皇。但是最後一次出遊,秦始皇還是選擇去了琅琊,證明他還是希望長生。從這裡看出秦始皇心力交瘁。項羽見到的是一個患有疾病,心力交瘁的老年人在巡遊天下,而項羽此時年輕氣壯,身長八尺,力能扛鼎,是吳中子弟頗為忌憚的人物,還是楚國貴族之後,這樣的項羽看見滅亡楚國,統治天下居然是一個患病的老人,他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豪氣。在項羽說出這句話之後,叔父項梁捂住了他的嘴巴說“不要亂說話,會滅族的。”當然他們也不會預料到四年之後,滅族的是秦始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酒品牌有哪些?哪個牌子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