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天的夜有多美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是最常見而嚴重的運動創傷之一,前交叉韌帶撕裂引起膝關節不穩,治療不當將引起膝關節功能嚴重障礙。

    同時由於前交叉韌帶的力學功能日益得到重視,以及損傷後造成的功能性不穩定,造成的膝關節不能滿足日常生活和運動的需要,並可導致膝關節一系列後遺病變,因此應該行手術治療,重建韌帶及其功能。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治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復關節的功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為防止患者因長期制動所致的膝關節的功能障礙,必須早期介入康復。

    康復訓練

    01

    第一階段

    炎性反應期 術後1天~1周

    目的:減輕關節疼痛,避免粘連及肌肉萎縮。

    1.踝關節主動屈伸鍛鍊(踝泵):

    踝關節用力、緩慢、全範圍的蹠屈、背伸活動,每日2小時1次,每次1~2組,每組20個。

    2.活動髕骨:

    術後第1天開始,上下左右推動髕骨,活動後立即冰敷10分鐘,每日 1次,重複3天即可。

    3.直腿抬高訓練:

    伸膝後保持膝關節伸直,抬高至足跟離開床面10~15釐米處,保持30~60秒/次。每天鍛鍊3組,每組20~30次。

    4.膝關節活動度鍛鍊:

    要求患側膝關節能夠被動伸直到0度,屈膝關節到達60度(足部不離開床面)。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鍛鍊的原則是被動的閉鏈的屈膝鍛鍊。

    仰臥位閉鏈屈膝鍛鍊:要求屈膝過程中足跟不離開床面,在床面上活動,稱為“閉鏈”。

    也可以採用足沿牆壁下滑鍛鍊來代替;或可以坐在椅子上,健側足輔助患側進行屈膝鍛鍊。

    每日鍛鍊4次,每次約1小時。

    02

    第二階段

    術後2~4周

    目的:加強活動度及肌力練習,提高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改善步態。

    方法:如上繼續加強肌力訓練、逐漸增加負重的行走訓練,同時進行初級鍛鍊程式。

    術後2周:

    足尖著地行走:患腿向前邁出腳尖著地, 同時雙柺向前放在與腳 ,尖同一直線處,健腿跟上。

    術後3周:

    全腳掌著地行走:患腿向前邁出全腳掌著地, 同時 雙柺向前放在與腳尖同一直線處健腿跟上。

    03

    第三階段

    術後5周~3個月

    目的:強化關節活動度至與健側相同。強化肌力,改善關節穩定性。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能力。

    術後5周:

    術後5周,加強步態訓練,開始在雙柺保護過度到單拐保護下進行行走步態練習。

    術後6周:

    術後6周脫拐,脫支具正常行走。(強化下肢的肌力)

    足尖抬起靠牆站立:身體靠牆站立,雙腿分開與肩同寬,足尖翹起,10秒鐘/每次,每組10次,每天3~5組。

    靠牆下蹲:身體靠牆,兩腿與肩同寬, 角度逐漸遞增(15,30,45,60,75,90°),緩慢向下滑動,要求小腿與牆保持平行,每次動作維持10秒,每組10次,每天3組。

    上下樓梯:上臺階時健腿先上,足底登穩,膝關節繃直後患腿邁上。下臺階時患腿先下,足跟登穩,膝關節繃直後健腿邁下。每組10次,直到步態正常,活動自如止。

    弓步轉移:角度逐漸增加,以患者能耐受為準。每個停留10~30秒鐘,每組10個,每天5組。

    04

    第四階段

    術後4個月~6個月

    目的:全面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強化肌力及關節穩定,逐漸恢復運動。

    1.俯臥及站立位勾腿練習。

    2.膝伸直負重練習,同時進行高階鍛鍊程式 。

    3.開始游泳(早期禁止蛙泳)、跳繩及慢跑。

    4.運動員開始基項動作的專項練習。

    05

    第五階段

    術後7個月~1年

    目的:全面恢復運動或劇烈活動。強化肌力及跑跳中關節的穩定性。逐漸恢復劇烈活動,或專項訓練。

    圖注:左-8字跑;中-單腿跳;右-折返跑

    透過測試,患健關節活動度達正常,肌力達健側85%以上,則可完全恢復運動。

    注意事項

    1.執行中需視自身條件及手術情況不同,練習次數、時間、負荷視自身情況而定,在醫生指導下完成。

    2.早期關節活動度(屈、伸)練習,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覆屈伸,多次練習。

    3.關節腫脹會伴隨整個練習過程,腫脹不隨角度練習及活動量增加而增加屬正常現象。腫脹的突然增加應調整練習,減少活動量,嚴重時應及時複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豬肝真的能明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