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點心理
-
2 # 劉承澤3
老年人無用論很普遍,在老年人群中,有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成長的,那時不興讀書,天天鬧革命,造反,砸四舊。沒有文化知識,沒有技術專長,一輩子默默無聞。現在變老了,又趕上新時代,科技時代,他們是被邊緣化的人群。出行也好,購物也罷,都時興手機支付,手機上訂票,現實告訴我們,老年人無價值確實存在,問題還很大,要改變現狀就一個字:難。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身邊有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老人家:整天無所事事,能花三個小時的時間去超市排隊只為買一抽特惠的紙巾;總愛操心著操心那,身邊的後輩幾乎都被說了個遍;老是鬱鬱寡歡,覺得自己被身邊人嫌棄,擔心自己是家人的累贅,動不動就說“我看你就是嫌棄我老了沒用了”;說話越來越少,臉上也越來越難見笑容......其實這都是因為老人開始出現無價值感了。當人處於事業失敗、年老、晚期疾病、經濟拮据的狀態下,常常會產生無價值感,帶來消極的認知:我不能貢獻社會,我不能完成個人分內的事情,不能積極參與有趣的事情,我已成了家人的拖累。無價值感看似只是一個平常的心理問題,但其實它對老人的心身健康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研究表明,身體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在同樣的時間段,覺得“活著有意思”的老人中有隻有15%的人死去,而覺得活著“無價值”的老人的對照組卻有30%的人死去。無價值感所帶來的悲觀,無聊,情緒低落,往往是老年人抑鬱的罪魁禍首,長時間的心理亞健康狀態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說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神經官能症等。
那麼,我們眼裡日子過的最舒服,享盡天倫之樂的老人為什麼還會出現無價值感呢?首先是社會地位的變化。老人打拼了一輩子的事業,好不容易才獲得較高的地位和成就,退休之後由勞動者的身份轉變為無業遊民,難免會覺得不適應。另外,退休前自己一直都是贍養子女的角色,退休之後經濟收入變少,自己倒成為被贍養者了,有些老人會覺得一時之間很難接受。種種的變化讓老人一時之間很難適應過來,就會出現孤獨感、自卑感、抑鬱、煩躁、消極等,最終發展為無價值感,整天擔心自己是家裡面的累贅。
第二,是家庭人際關係。退休之後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由工作崗位轉為家庭。有些家庭關係和睦,會讓老人很快就能適應退休生活,但有些家庭關係緊張,例如婆媳之間有矛盾,子女與父母有代溝等,會讓老人產生不自在的感覺。和以前在工作單位早出晚歸不同,家人態度的細微轉變,會被有些敏感的老人捕捉到,從而轉變為家人嫌棄自己的錯誤認知,這種錯誤的認知在心裡面積累,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無價值感。
第三,是老人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思想境界、為人處世的方式等都能影響老人的心理狀態。文化修養高的老人通常會在出現無價值感的時候為自己找一些適合的愛好,如聽戲、種花等;相比之下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會覺得自己既然已經失去了勞動能力,整天碌碌無為,就是一個對社會沒有價值的人,是家人的累贅,這種錯誤的認知同樣也是造成老人出現無價值感的原因之一。
第四,是疾病的困擾。老人退休之後,身體往往大不如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關節炎、癌症等慢性疾病都悄悄找上門來了。這類慢性疾病遷延時間長,治療效果一般,治療過程痛苦,常常會使人感到無能為力,心情無奈抑鬱,再加上長期治療所需高昂的醫藥費,會讓老人覺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贅,感覺自己拖累了孩子,長期以往就會讓老人產生無價值感。
當一位老人失去了價值感,會產生嚴重的沮喪、憂鬱情緒,可能甚至連早晨起床的動力都沒有,他們認為自己做的任何事都不會有好結果,也不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無價值感長期下去會嚴重影響老人的身心健康,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解決老人出現無價值感的問題呢?首先,老人要學會學會轉換角色。老人要意識到,無論自己以前的成績多麼輝煌,現在自己已經退休了,到了可以好好放鬆,充實自己的時候了,在家裡當慈祥的長者,多幹事,少說話,用愛心溫暖家人,盡享天倫之樂。在外要放下架子,平等待人,和普通人交朋友,感受溫暖,傳遞幸福。
第二,老人可以每天堅持適量運動,堅持進行一些身體所能承受的較輕鬆的運動,比如說結伴散步,去公園打打太極等,運動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還能保持心理健康,調整積極情緒,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老人可以多出門看看。老年人平時呆在家裡難免會孤單寂寞,不妨多出去走走,逛逛市場,串串門,有條件的老人還可以去旅遊,多與家人、志同道合的親朋好友結伴而行,在旅遊過程中也可以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多在外面活動,不僅有益身心健康,還能開拓自己的眼界和胸懷,可使老人心情更加舒暢,對消除老人的孤獨性格大有好處。
第三,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退休之後,空閒時間就多出來很多,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多點開展像下棋、讀書看報、寫作、戲曲、種花插花、畫畫、書法、打太極、養寵物等很適合老人家修身養性的活動。把自己喜歡的事情當做事業來做,有利於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使自己時刻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不僅打發了空閒時間,還能陶冶情操,保持心理健康的狀態。
第四,老人可以在繼續學習中不斷充實自己。老人退休之後其實也是可以繼續學習新知識的,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有條件者可參加老年大學,充實自己的生活,多學習新的知識,可以增加閱歷,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還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預防痴呆的發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老人不但自我價值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學習中排解了孤獨。透過學習,還可以加強老人與社會的聯絡,提升老人自身的社會價值感。
第五,要學會自我欣賞。很多退休老人會產生一種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對社會對家庭都是累贅的消極思想,這個想法其實是錯誤的,老人要學會自己欣賞自己,俗話有云最美夕陽紅,每個老人都是社會的珍寶,老人年輕時已經為家庭和社會做了應有的貢獻。老了即使不再老有所為,只要活著就是對家庭和社會的奉獻。很多老人能活出自己的風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麼優越的外在條件,而是因為他們有一顆不服老的心,平時多出去結交朋友,適當打扮好看精神一點,該享受的地方就好好享受,也不必過分節儉,多點參加社交活動,可以使老人重新拾回自信心,找到以前的年輕活力。
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多和家人交流傾述。老人整日在家,活動範圍其實很小,年老多病再加上對子女的牽掛和對往日好友的思念,內心常常不平靜。老人獨居在家,精神上的這些苦惱、煩悶、憂慮需要向外渲洩,向人訴說。而且老人一般比較內斂,很難輕易向別人透露心聲。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的子女和小輩多點抽時間和老人談談心,聊聊家常,對常年獨居在家的老人家來說,子女的這點小小的關心就會讓他們很滿足了。
老人產生無價值感其實不可怕,這幾乎是每個老人都可能會出現的常見心理問題,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走出困境,重獲新生。與其整日哀嘆年華逝去,倒不如把握時光,盡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老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如何老去才是最重要的一步。從現在開始,悅納自己,充實自己,活出自己的風度,老年人也能活得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