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73444801003

    二人轉的發源地和創始人都沒有清楚的記載。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曆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豔,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係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清後期和民國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外帶至關外的。擴充套件資料: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蓮花落亦稱“落子”,是北方地區漢族民間的一種說唱東北二人轉亦稱“蹦蹦”,二人轉是東北地區廣泛流行的民間藝術。具有表演形式簡單、演出季節性強、表演風格熱烈火爆、粗獷豪放等特點,這是東北地區平原廣闊、地廣人稀、氣候寒冷、環境閉塞以及文化積澱貧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徵的反映。藝術,邊說邊唱,載歌載舞。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自古以來除遼東、遼西有少量漢人外,以白山黑水為中心的廣袤地區則是少數民族特別是滿、蒙等騎射、遊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間,清朝實習嚴厲的“封關”政策,嚴禁漢人進入關東。康雍乾盛世過後,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國力日弱,加上外敵入侵,“封關”政策名存實亡。導致清後期和民國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帶至關外的。二人轉表演載歌載舞,有說有唱,生動活潑。唱詞以七言、十句為主兼有民歌體長短句,語言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生活氣息濃厚。唱腔以東北民歌為基礎,吸收了東北大鼓、蓮花落、評戲等曲調,豐富多樣,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之說,高亢火爆,親切動聽。伴奏樂器有板胡、嗩吶、竹板等。由於二人轉脫胎於東北大秧歌,所以二人轉的舞蹈全面吸收了秧歌中的浪三場、掏燈花、舞手絹、耍扇子、打玉手子(由四塊竹板組成,每塊長四寸,寬一點五寸,演出時一手掐兩塊。因其音色清脆,有如玉石相擊,故此得名。演員即可用它打出各種不同的節奏和非常複雜的花點,又可隨著手腕和舞姿的變化表現各種情緒。伴奏時,可根據劇情、詞意,運用輕重緩急的節奏打出情緒或氣氛來)、打挎大板等獨到的技藝,具有“穩、浪、俏、哏”的藝術風格。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二人轉

  • 2 # 大個說科技

    二人轉是東北的民間戲曲形式, 特點是男的醜, 女的俏, 男女合作載歌載舞...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 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係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      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遼寧黑山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板頭。      南路以遼寧營口市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並重。      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唱腔優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的諺語。後來各流派取長補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轉

  • 3 # 阿波AA

    東北二人轉的起源時間,沒有確切的史料 記載,從二人轉的師承關係上推算,二人轉的 歷史是250?270年,即形成於清朝雍正年間。

    二人轉的發源地在遼寧黑山一帶,之後由 南到北,由西向東,向吉林、黑龍江兩地傳播。 二人轉最初叫“蹦蹦”,開始沒有女的唱,而是 男扮女裝。因為男人把頭包起來,所以叫“唱 包頭的”,男的丑角叫“唱醜的”。解放後,才改 稱二人轉,真正實現了男女同臺演出,稱為“一 副架”。一些老藝人說,二人轉的起源是“大秧 歌打底,蓮花落鑲邊”。

  • 4 # 糊糊兒M

    遼寧,簡稱遼,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而得其名。遼寧省行政建置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從燕國置遼東、遼西郡開始,遼寧的建制進入了有史可考的時代。遼寧省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既沿海又沿邊、中國最北端的沿海省份。目前,遼寧省轄14個地級市,副省級城市2個(瀋陽、大連)。其中,就縣級開原市來說,人口超50萬,歷史上因避皇帝名諱而改名,為東北二人轉的發源地!

    首先,開原市,遼寧省鐵嶺市下轄縣級市,是東北二人轉的發源地之一。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在地理位置上,縣級開原市位於遼寧省北部,位於鐵嶺市的東北部,遼河中游東側。東與西豐縣、清原滿族自治縣相毗連,南與鐵嶺縣交界,西與法庫、昌圖縣接壤,北鄰吉林省梨樹縣。開原是明代興建最早的古城,素有“遼北古城”之稱。

    早在5000多年前,今開原市一帶就有人類在此活動。秦漢這一歷史階段,今開原市一帶屬扶余地。南北朝時期,該地區和中原王朝的交流相對較少。唐朝初期,今開原市一帶屬燕州黑水府。唐朝後期,該地區隸屬上京龍泉府。金國佔據該地區後,為會寧府地。元朝建立後,推行行省制,今開原市一帶屬遼陽等處行中書省開元路。公元1236年,元朝曾在黑龍江境內設定開元萬戶府,後來治所移到黃龍府 (今吉林省農安縣)。公元1268年,改開元萬戶府為開元路。

    最後,公元138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開元路治所移到鹹平府 (開原老城),為避皇帝名諱,宰相劉伯溫(劉基)建議改“開元”為“開原”,既不變原名之音,又不變其開拓開創之意。開原由此得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時,設立開原縣,屬奉天省。清朝滅亡後,開遠縣屬奉天省遼瀋道。1954年,開原縣劃歸遼寧省。1988年,撤銷開原縣,設立縣級開原市,屬鐵嶺市。如今,開原市轄3個街道、 11個鎮、6個鄉,總人口約為56萬人。

  • 5 # 秋風中

    東北二人轉的起源時間,沒有確切的史料 記載,從二人轉的師承關係上推算,二人轉的 歷史是250〜270年,即形成於清朝雍正年間。

    二人轉的發源地在遼寧黑山一帶,之後由 南到北,由西向東,向吉林、黑龍江兩地傳播。 二人轉最初叫“蹦蹦”,開始沒有女的唱,而是 男扮女裝。因為男人把頭包起來,所以叫“唱 包頭的”,男的丑角叫“唱醜的”。解放後,才改 稱二人轉,真正實現了男女同臺演出,稱為“一 副架”。一些老藝人說,二人轉的起源是“大秧 歌打底,蓮花落鑲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橄欖油和精油有什麼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