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斗不傻

    英國最大的昏招就是佔領了北美,最後放棄了,居然讓美國獨立了!

    僅這一點,英國的霸權就必將衰弱,因為面積狹小的英國,受限於本土的制約,根本無法維持世界霸權!

    英國的崛起是很多必然和偶然因素的產物!

    這先發優勢主要有三點。

    第一:便於殖民的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

    第二:優於時代的政治組織建設。

    第三:引領工業革命的發展。

    (英國的先發優勢)

    我先分別詮釋這三點。

    第一: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讓英國在大航海時代之後,可以緊跟當時的霸主西班牙也好,葡萄牙也好,開拓新世界。而且因為地理位置的影響,不會過多的參與歐洲的陸權爭霸,避免了和旗鼓相當對手的纏鬥,致力於殖民地開拓。

    第二:優與時代的政治組織就是英國最早在歐洲施行的立憲制度和議會制度,讓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資產階級成了國家的驅動力,避免了落後的皇權與王權對於國家的影響。西班牙帝國的衰敗就是王權所代表的政治制度滯後性造成的國家衰弱!

    第三:工業革命的啟蒙源自瓦特發明的蒸汽機,這是工業時代來臨的標誌,也是人類生產力大爆發的開始!

    在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時候,英國已經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憲政制度,隨後又進行了圈地運動,將農民驅趕進工業生產,建立無數的工廠,這一切都引領了歐洲的時代潮流!

    不僅要不斷變更政體,還要經歷革命和各種Continental爭霸戰爭!

    精力分散之後,改革也好,工業建設也好,都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最後寶貴的時間失去了!

    而英國則抓住時機,如開掛一樣在全世界擴充套件殖民地,當歐洲各國完善政治制度,進行海外擴張的時候,抬頭髮現,英國已經天下布武,佔據了最好的殖民地塊!

    唯一跟上英國步伐的除了法國沒有別的國家。

    而法國為何會如此,就不得不說偉大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在他執政時候的法國,重視商業發展,重視海外擴張和海軍建設,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支援才有法國的殖民帝國出現!

    這也是英法能成為世界殖民地霸主國家的關鍵!

    英國的王權受到憲法的限制,法國則是因為國王的開明和遠見!

    也由此,才有英法的百年帝國誕生!

    但是,英國的衰敗恰恰也和他崛起的三大因素息息相關!

    當世界來到資產階級大革命時代的時候,原本制度領先,引領工業革命的英國卻衰弱了!

    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

    很多人都說,沒有遏制美國的獨立和發展是英國衰弱的根源。

    這當然沒問題,可是英國自身的不斷趨向保守化,制度建設滯後化也是問題的關鍵!

    美國崛起的關鍵是什麼?

    簡而言之,不過是源自法國啟蒙運動的精神食糧,在美國被髮展壯大,形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治制度而已!

    那麼英國為何會保守?

    這又和小國寡民的國家情節還有太過強大之後的不思進取有關,專注於殖民地的搜刮而不注重殖民地的本土化建設,最後搜刮到底之後,因為苛捐雜稅,讓本就同源同種的殖民地離心離德,最後獨立!

    不得不說,是政治制度滯後,和國民心裡變化的副作用!

    在英國看來,殖民地只要給錢,然後能控制,就可以,他們的著眼點從不是廣袤的美洲而是本土所在的歐洲!

    這眼界也決定了英國的上線。

    沒有根植於新大陸的勇氣,讓他們將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投入Continental紛爭,以攪屎棍的心態維持大陸均勢政策,最後當國家實力下降,大陸均勢政策玩不轉的時候,英國衰弱就是時間問題了!

    而他的衰落過程,如果用時間表來顯示那也有跡可循!

    因為美國獨立的教訓,英國加強了對各個殖民地的控制,可是控制的方式卻變了,他害怕又養大一個不聽話的兒子(美國)於是對殖民地的經營不在上心,所有殖民地除了原料產地,商品傾銷點,不在給於先進技術制度和足量的人口!

    短期來看,這給帝國帶來大量的財富,可是長期看,這不利於殖民地的同化,也不利於穩定!

    當帝國強大的時候,這也許不是問題,可是當帝國衰弱的時候就是問題了!

    而且英國自身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在歐洲的爭霸戰爭特別是拿破崙戰爭,帶給英國極大的負擔,雖然勝利,可是英國再也無力應對德法俄奧普的崛起!

    隨著歐洲各國資產階級制度的逐漸完善,他的制度優勢也失去了!然後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催動下,他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先發優勢也失去了!

    制度優勢沒有了,工業優勢也沒有了!

    而那個時候的世界,王者的邏輯又一次改變。

    當制度與工業為基礎,配合足夠的人口和麵積的時候,美國和德國的崛起就成了必然!

    制度上,英國的憲政制度不在有優勢,工業上英國也不在一枝獨秀,人口上英國本土人口一直不夠多,而面積上,英國雖然殖民地眾多,但是都不能稱其為本土,而因為殖民地的過多,本土反而還產業空心化,最後最致命的是,富裕起來的英國人開始玩起了金融。

    (美國德國的崛起離不開工業化)

    產業空心化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工業才是國家實力的體現。

    即便如此,其實當時的英國依然有機會挽回頹勢,那就是改變殖民政策,讓殖民地漸漸英國本土化,並重啟工業生產,發掘殖民地潛力,可是美國獨立的教訓,又讓英國退縮了,再加上受限於歐洲爭霸的壓力和現實的經濟狀況,英國無力去做這樣的事情。

    於是,隨著新崛起國家對於世界市場訴求的不斷增加。

    德國成了戰爭之源,而英國自身也不爭氣,在南非布林戰爭中的無力讓世界看到了英國的衰落。

    趁你病要你命,德國組建了同盟國挑戰英國霸權,英國只能和法國俄國聯手組成協約國遏制德國崛起!

    兩大同盟的建立,預示著世界戰爭的前兆。

    一戰雖然英法獲勝,卻失去了金融霸權,美國通過兩邊賣軍火,賺的盤滿缽滿!

    (戰爭加速了英國瓦解)

    最後Continental爭霸,大家打的兩敗俱傷,便宜了遠在天邊的美國。

    而當時的美國,已經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國家,配合著先進的政治制度,崛起不過時間問題!

    一戰後的世界,因為凡爾賽合約的關係,充滿了不公和火藥味!

    美國在這個時候,做足了世界次序攪局者的角色。

    他們資助德國幫助德國,重新武裝,而英國又一次犯錯,沒有堅定的支援法國削弱德國,反而是有限度的扶持德國,目的也是為了遏制法國,避免一家獨大。

    最後英國為自己的短視付出了代價,德國重新武裝之後,又一次重拳出擊。

    這次在德國無差別的攻擊之下,法國因為一戰元氣大傷,立馬投降,而英國指望的禍水東引又沒有成真,除了海軍能自保之外,英國無奈了。地面打不贏,海軍不能上岸,德國的攻擊如一聲聲重錘,讓英國的殖民體系搖搖欲墜!日本也不斷出擊,亞洲的殖民地太平洋的殖民地都陷入困境!

    救命稻草是誰?

    美國!

    而美國的條件是什麼?

    勝利後殖民地獨立,然後英國的帝國瓦解了。美國的市場出現了,世界進入美國時代!

    由此可進:世界大國成就霸主不過三要素。

    一:先進政治制度。

    二:足夠的人口和麵積。

    三:強大的工業實力,不能產業空心化。

    那麼新的世界霸主為誰?這是個問題啊!

  • 2 # 蹭喵

    一戰幾乎打光了所有的貴族,二戰幾乎打光了所有的年輕人,偏居島國沒有危險意識,靠殖民地輸血坐享其成,地緣政治意識薄弱,和周圍國家關係都不太好,相信民主政治但是從來都被民主打臉,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總體來說,英國人某些方面很像中國人,內斂而又開放…最近在和朋友談論,如果在日不落帝國最輝煌的時候,當時的國王/女王可以壯士斷腕遷都北美,那麼現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可能仍然是英國…

  • 3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英國能夠成為世界霸主,緣於他們獲得了海上的霸權,自從在16世紀末擊敗了當時的海上霸主西班牙之後。

    憑藉著海上的霸權,英國實現了全球的殖民擴張,其領土加上殖民地一度達到了世界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二,可以說一天24小時內,其領土都有地方處於白天,因此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在其鼎盛時期,其殖民地包括了今天的美國、加拿大、澳洲、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以及非洲的大量殖民地。

    日不落帝國的解體

    解體首先是發生在美國,始於1775年,由北美殖民地的居民為反抗英國加稅而引發的戰爭(實際上當時英國議會只是討論了加稅的問題,最終沒有通過,是一場誤會),經過8年的獨立戰爭,美國獲得了獨立。

    之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英國和德國死磕,導致了英國國力的嚴重衰落,1901年澳洲獲得自治。

    但是日不落帝國的大規模解體還是發生在二戰時期。

    二戰時期,德國一度佔據了整個歐洲大陸,英國在法國投降後扛起了對抗德國的大旗,還是如一戰一樣,和德國死磕了好幾年,國力損耗嚴重。

    而在戰爭過程中,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地基本被日本佔領,也嚴重削弱了英國對這些殖民地的統治。

    二戰結束後,英國徹底淪為了二流國家,殖民地也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獨立運動。如印度在聖雄甘地的帶領下於1947年實現了獨立,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國也先後獨立。

    當然,非洲國家的獨立運動也是此起彼伏,當時已無力應對局面的英國逐步退出了非洲,默許了這些國家的獨立。

    當然,英國之所以願意放棄這些殖民地,從本質上來說是因為其統治成本大於殖民地收益,不然精於計算的英國人也不會如此大方了。

    至於加拿大、澳洲在戰後雖然還從屬於“英聯邦”,但實際上都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所以“日不落帝國”的解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主要還是發生在二戰之後,從1775年開始,持續了180多年。

    國家的失敗,文明的勝利

    在“日不落帝國”解體的整個過程中,英國沒有出過什麼“昏招”,基本都是在確實無法控制殖民地的情況下放棄了對殖民地的統治。

    從表面上來看,作為一個國家的英國是失敗了,但是對於整個英國,或者確切地說是西方現代政治文明來說卻是一場勝利。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孕育出了一個新的超級大國,美國。

    實際上,看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歐洲是多個國家並立的。長久以來,歐洲一直都沒有實現過統一,但是並不妨礙其文明的擴張。

    西方現代政治文明,從文明的角度來說是承襲了古希臘一脈的文明,直至發展到了今日。在歐洲國家裡,有搞議會制的,有搞多黨制的也有兩黨制的,有共和制國家也有民主制國家。可以說是在民主共和的前提下,各種政治體制都有嘗試。

    在這些嘗試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但至少就今天來說,歐洲仍然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地區,也是最為文明的地區。

    同樣在全世界來說,西方現代文明,除了歐洲,還擴充套件到了北美的美國、加拿大,大洋洲的澳洲、紐西蘭,亞洲的日本和南韓。

    特點就是都是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信仰,實行現代議會民主制度。

    對於歐美文明來說,往往是合則死,分則生,如果統一起來都過的痛苦,還不如分成兩個國家,大家都過的好也不錯。

    從英國分出去的美國,建立在一張白紙之上,美國的先賢們制定了現在的美國憲法,從而實現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也正式在這種政治體制下,才有了今天的超級大國,美國。

    從英國分出去的加拿大,現在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國家,居民生活富裕。從英國分出去的澳洲、新加坡,甚至之前的南非,也都是世界上的發達國家。

    這些國家都實行了英國式的,或者類似於英國的政治體制,至少在文化上,基本都是沿用的古希臘一脈的文明體系進行治理。

    這可以說是英國一個國家的失敗,卻是一個文明的勝利。

  • 4 # 羽評郡主

    英國以前是世界大佬,連美國的起源也是因為英國殖民地,所以英國在當時被世人稱作日不落帝國,他們的英語傳遍全球成為國際通用語言,然而當初在巔峰時期英國卻做了不少暈庸行策,最終導致自己的霸主地位完全喪失。

    這究竟是哪些昏庸行為讓英國從神壇跌落的呢?

    16世紀後期,英國軍隊成功重挫號稱“無敵”的西班牙艦隊,從而震撼全球一戰成名,接著英國就從此崛起開啟了他們向世界擴張的計劃。每次只要有國家被英軍征服,那麼英方就顧名思義的派出“東印度公司”到這些戰敗國去駐紮,最後把該國發展成英殖民地。

    戰爭平息後,英國人就做出了一次暈庸舉動,他們既然攻到了白宮卻不趁機佔領或者簽下嚴苛條約,而是選擇跟美國友好的簽下互不侵犯和平協議,這讓美軍又獲得機會重新壯大起來。正是這個求和行為,讓美國人覺得英國人自稱是“世界無敵”但骨子裡卻是一個欺軟怕硬的小人,於是美國的野心就再度膨脹向南出征,沒多久久一下吞併了墨西哥等地。

    發展到19世紀,美國的土地擴充套件得越來越大,地域資源十分充足,等到1896年美國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實力已超越了英國,而此時的英國早喪失優勢,根本不再有實力去阻攔美國崛起,而大英帝國在多次釋放“暈招”之後,最終還是讓自己從神壇上跌了下來。

  • 5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可以說不僅是英國,盛極一時的所有歐洲強國到最後都走到了英國這一步。

    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無不例外的都丟失了海外殖民地,退回了歐洲。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結果?這跟使沒使昏招無關,而是和當時歐洲對待世界的政策有著莫大的關係。

    而這個政策就是殖民政策。

    野蠻的殖民統治政策

    可以說,古代中國的航海技術在明代以前一直都不比歐洲人差,而且可以說比歐洲還要強大!

    中國宋朝時期就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絲綢、茶葉、瓷器銷往海在。

    到了明朝朱棣時期,更是有鄭和下西洋這種壯舉,但不管中國有多麼強大,走到哪裡,遇到什麼人種,又是多麼貧窮的國家,古中國的政策都是互利共贏的,並不對本地原住民強行灌輸或者野蠻的發起戰爭行為。

    但反觀後來居上的歐洲人,從大航海時代開始,除了無盡的掠奪就是搞種族滅絕,人實在是太多了殺不完,就搞殖民統治,歐洲人還美其名曰的稱其為傳播上帝的福音!

    可以說,自地理大發現時代開啟以來,歐洲各海上強國就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歐洲人發現了非洲,出現了人口販賣。

    歐洲人發現了印度,造成了印度文明的滅亡。

    歐洲人發現了南美,印加文明隨即滅亡。

    歐洲人發現了北美,阿茲特克文明終結。

    可以說,歐洲人一貫的強盜思維促成了世界範圍內的文明大滅絕。

    而文明的滅絕,就伴隨著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歐洲各國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傷痛,可以說直到現在也沒有徹底淡化。

    而消滅一個文明,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在利益的驅使以及長期佔領的心態作用下。

    歐洲人,弄出了自己的一套規則,那就是殖民統治。

    在最大程度上,改變殖民地原住民的信仰以及生活方式。

    既然殺不完,那就讓土著變成錢袋子,隨時給歐洲宗主國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而作為錢袋子中,最經典的一個國家,那就是印度。

    可以說,印度做英國的錢袋子多達一個世紀之久,但良好的殖民統治教育讓印度民眾直到現在,都對英國感恩戴德。

    殊不知,如果印度沒有經歷殖民統治那現在印度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我想,總比現在要好吧。

    但,不管怎麼樣,總會有人起來反抗這種掠奪式的佔領,但反抗是需要契機的。

    正好在二戰以後,歐洲各國實力嚴重削弱,這也給多數被殖民的國家以機會。

    所以,在二戰之後,整個世界出現了規模浩大的獨立潮。

    而這一切,並非是英國使了多少昏招造成的,而是已經被壓迫多年的各國終於找到機會擺脫英國吸血鬼的糾纏。

  • 6 # 福垊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革命讓英國加速了海外殖民擴張。英國在澳洲建立殖民地,完成了對南亞次大陸的殖民征服,擴大了亞洲、非洲地區的殖民勢力。工業革命完成時,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但是工業革命結束後,資本主義工業化進入以重工業為主和以電氣為動力的新時期,英國國際地位開始下降。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國力衰落極快,面臨殖民地紛分獨立,國內通貨膨脹、失業率高等等問題,世界影響力直線下降。

    英國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為什麼衰落如此之快?這與19世紀下半葉的新技術革命有很大關係。英國人以世界老大自居,對新技術革命的認識不夠,沒有跟上這場革命的列車,逐漸喪失工業領域的壟斷地位。與此同時,美國、德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因為技術革命得到快速發展,英國又沒有采取措施保護本國工業。

    英國的興盛是建立在工人階級的血汗上的。英中國產業工人勞動強度大,健康水平差,恩格斯描述過:

    英國依靠榨取殖民地的資源和人口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工業化,殖民地的資源讓英國躍升世界第一。但隨著殖民地的不斷失去,英國資源不足,產業動力不夠的缺陷顯現出來,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在新興的工業領域建立了優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18世紀後,自由貿易主義佔據世界主流。美國等國家的工業體系競爭不過英國,只能通過高關稅保護和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確保本國工業對國內市場,將人力、物力集中投入到新興產業部門。而英國沒有把大部分的人力物力投向新興產業。隨著新興產業的不斷髮展,英國漸漸喪失了它的國際地位。

    具體來說,英國有二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沿襲二戰時的計劃體系,官僚系統過於龐大,資源集中於中央,經濟活力不夠;英國國內政治不穩定,政權更迭頻繁,政策缺乏連續性;英國的私有化改革雖然激活了經濟,但公共服務部門更趨於集中,消耗大量的資源;英國金融業發達,為了保護金融業利益,英鎊不斷走高,導致國內製造業紛紛向國外轉移;英國國內保守勢力很大,政治改革裹足不前;英國在全球工業壟斷地位喪失,面對激烈的競爭又沒有做好準備;英國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過多地用於軍事、航天和核工業等方面,對民品的研發投入不足,經濟發展後勁不足。這些方面綜合起來,導致了這個昔日的日不落帝國走下神壇。特別是戰後英國很多殖民地獨立,英國再也不能靠吸血而坐享其成,造成了今天英國尷尬的國際地位。

  • 7 # 碧水青山0

    英國走下神臺,就差一招:遷都!

    日不落帝國之所以崛起,是因科學家舉不勝舉。之所以跌落,是沒有一個戰略家。

    歐洲島國的思想始終跳不出騎士與海盜打家劫舍的思維,把“海權論”排第一,卻沒有把“陸地論”排第二!

    世界強國,或有資格成為強國,離不開土地,少不了戰略家。

    俄羅斯五百年能變為龐然大物,就是遷都,或禦敵進攻,或開疆拓土。

    中華民族之所以幾千年屹立不倒,無論是撤逃,還是進取,都是依據自己的利益而遷都!

    而英國人過於迷信“海權論”,自始至終都蝸居英倫三島,不肯挪窩。

    1584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走上雄霸之路。

    1588年,英在美洲建立第一塊殖民地,乘風破浪,開掛於全球航道。

    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更是如虎添翼。

    1654年,打敗荷蘭正真稱霸全球,無人能敵。

    1813年,美國獨立戰爭,失敗的英國人沒有被打醒,依然沒有看見陸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學會遷都。

    那時,如果英國有遷都戰略,有許多地方可以遷都,例如現在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或澳洲、南非等地。如果在英美戰爭之前,他們遷都到前沿陣地的某一處,也許就沒有美國,至少沒有現在強大的美國。

    美國獨立後的一百年內,英國都有通過用遷都策略,永保大國地位的希望。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列強再起紛爭,英國也就徹底失去了延續輝煌歷史榮光的最後機會。

  • 8 # 木春山談天下

    對英國還是要客觀看待,雖然不是日不落帝國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不要以為這個國家差到了二流的地步。

    其實就算它們從日不落帝國的神壇上跌下來,200多年裡竟然還在全球前五名之內。

    全世界有幾個國家能在200多年前很牛,200多年後還是很牛的?

    少之又少。

    更何況這個國家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國際安全具有重大話語權,怎麼能小看呢?

    200多年來,英國經歷了一戰、二戰、冷戰、科技革命、網際網路革命等各種重要事件,都沒能讓他們走進歷史的故紙堆,而以上事件中,他們同時代的強國很多都死走逃亡。

    這些都說明英國還是一個強勢國家。

    所以,不能說英國從日不落帝國神壇跌落,是昏招造成的,其實這是一種歷史發展的趨勢。

    任何國家都不可能一直往上走,這就像人一樣,生老病死,都有規律。

    國際關係和人際關係本質一樣,一個國家的弱小到強大再到衰落也是一樣的。古往今來都一樣。

    比如1000年前的蒙古帝國縱橫歐亞,現在怎麼樣?

    再比如二戰結束後的兩大強國,幾十年的冷戰後又怎麼樣?

    封建社會的王朝如此,現代社會的國家也如是。英國自然也擺脫不了拋物線式發展的趨勢。

    日不落帝國是英國拋物線發展的頂峰和巔峰時期,從那之後,拋物線就開始緩慢下降了。

    這個下降的曲線還算是平緩,沒有特別大的起伏。

    就如同木叔說的,現在英國還能維持全球強國的地位,已經200多年了,這反而能說明,他們的政策基本適當,談不到什麼“昏招”。

    為什麼說英國還是全球強國?任何具有國際視野的人都不能否認這點。

    舉個例子——

    你身邊的高材生留學,除了選擇美國還選擇哪裡?英國是肯定的。

    教育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眼界和學識,同時也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能選擇英國的大學,就說明這個國家依然有話語權。

    另外除了美俄之外,英國是全球第三大核武庫國家;也是全球軍費開支第3大國,還是全球科技創新排行榜前十名的國家,GDP總量在全球排名第五。

    這些都不是英國所謂昏招造成的。

    如果真有昏招,英國還能在日不落帝國逐漸垮臺後的200多年裡,依然維持這樣的地位和水平,那反而說明這個國家韌勁更大,昏招不昏。

    未來英國的問題可能會大一些,比如面臨蘇格蘭、北愛爾蘭的分裂,這些可能才是200多年來對英國的真正考驗。

    之前所謂的日不落帝國的那些殖民地,畢竟都是搶奪來的領土,本來也不是英國的。獨立也好,分離也好,沒什麼可惜的。

    但英倫三島如果出問題,那就是大問題了,所以對英國的考驗,可能才剛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婆沒駕照,車主是她,我的駕照沒繫結這輛車,我開車闖燈了怎麼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