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墨青史

    我是大話君,我來答。

    溥儀是滿清的最後一任皇帝,他是慈禧臨死前指名要過繼給親兒子同治帝,隨後又在張之洞等大臣的建議下又將溥儀兼祧(過繼)給光緒帝,因此出現了題主的所問。

    晚清子嗣凋零

    清朝從康熙以來子嗣十分旺盛到直到咸豐帝開始只有兩兒(其中一子早夭)一女,可以說子嗣凋零(其中原因筆者不詳細說明)。直到同治帝六歲登基十九歲駕崩前後十三年無任何子嗣,慈禧無奈只能從同治的兄弟手中尋找能夠掌控的繼承者,於是力排眾議選擇了由自己親妹妹和咸豐帝弟弟愛新覺羅·奕譞所生愛新覺羅·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帝)過繼給咸豐帝,從而成為新一代的儲君。

    年僅五歲的光緒帝當起了慈禧和慈安(隨後去世,大權全部落入慈禧一人手中)的傀儡,直到光緒長大不甘成為傀儡,一次次想讓慈禧放權,但都被慈禧拒絕了。直到甲午戰敗,光緒主張變法圖強,但這些變法嚴重影響到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反對。“母子”關係破裂,變法失敗,光緒被囚禁瀛臺,那時慈禧就想另立皇帝,但遭到國內外的強烈反對,因此廢舊帝立新帝計劃泡湯,隨後自己染病,身體日漸虛弱。慈禧擔心光緒帝重獲地位後會迫害自己家族後代的地位,於是派人下毒暗害光緒帝(已被後世證明光緒死於中毒)。

    溥儀“一祧兩房”

    光緒帝死了,自己已經時日不多了,於是在自己臨死前召集大臣開會,商討下一任帝位繼承者的問題(與其說商討,倒不如說是慈禧的遺旨)。慈禧說:“立光緒帝的弟弟愛新覺羅·載灃之子溥儀為帝,過繼給同治帝,同時愛新覺羅·載灃也為輔政大臣,輔佐其長大。“這一說有些大臣認為不妥,於是勸慈禧說:“先帝為光緒皇帝,光緒病逝無任何子嗣,應當過繼給光緒帝,否則天下人認為此事不妥,必生禍亂啊!”這是光緒的弟弟愛新覺羅·載灃也認為如此,畢竟是自己的哥哥。慈禧思索一下就說:“如此也罷,將溥儀過繼於同治帝同時兼祧(過繼)於光緒帝。”因此光緒本是溥儀的大伯,結果一下子成為兩位先帝的兒子,實屬荒謬,世人知此吹噓不已!

    是誰提議的,應是晚清重臣張之洞所提議,畢竟是慈禧所青睞的重臣,才有膽提此建議的。

  • 2 # 歷史課課代表

    溥儀“繼承同治、兼祧光緒"的安排是慈禧太后臨終時決定的。因為同治、光緒兩代帝王接連無嗣,溥儀若只繼承光緒帝位的話,那麼將宣告同治帝絕嗣,若只繼承同治而不繼承光緒,那麼光緒帝也將絕嗣,似乎也無法說得過去。

    公元1875年,清同治十三年,年僅十九歲的同治皇帝病逝,由於同治皇帝沒有子嗣,慈禧太后為了能夠日後繼續以皇太后身份把持朝政,所以選立了醇親王之子載湉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由於光緒帝是以咸豐帝繼子的身份繼承帝位,所以,事實上同治帝一脈就已經絕嗣了。當時的朝臣對此深表憂慮,很多人對於慈禧太后不給同治帝立嗣的做法深感不滿,甚至出現了吳可瀆“尸諫”的一幕。慈禧太后當時對此也做出瞭解釋,她強調自己並非不給親兒子立嗣,而是待光緒帝生下子嗣後,將會把光緒的兒子過繼給同治帝為子嗣。這是慈禧太后在同治十三年的承諾。三十四年轉瞬即逝,四歲登基的光緒帝直到三十八歲去世時也未能留下一兒半女,最終步了同治帝的後塵,絕嗣而亡。當時慈禧太后雖然也在病中,但是她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非常樂觀,所以,她再次故伎重演,扶立了醇親王載灃之子,三歲的溥儀繼承帝位。因為有之前同治十三年的承諾,慈禧太后公開宣佈,溥儀繼承穆宗(同治帝)帝位,但是又不能因此枉顧光緒絕嗣的事實,所以便又加了一條兼繼德宗(光緒帝)帝位,溥儀的“一人祧兩房”就是由此而來。

    雖然溥儀同時承窕兩位帝王的皇位,從帝統上來講也是不分先後,但從皇室血緣上講確是以同治為主,因為光緒是宗室之子出身,而同治帝是皇子身份,並且從表述上講對光緒是“兼祧”。同治、光緒兩人雖然都為溥儀法統上的父親,但是應該同治在前,光緒在後。

  • 3 # 楚邾

    晚清在咸豐八年咸豐帝次子憫郡王出生之後(同日即夭),再未誕生皇子,所以在同治駕崩之後,如何選擇皇位繼承人就是一個重要問題,按照當時的情況,最合理的是從溥字輩中過繼一人作為同治的嗣子,然後承襲皇位,這樣就符合父死子繼的皇位繼承順序,但是在道光後裔中,溥字輩並沒有合適的人選,最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選擇為咸豐立嗣子,選擇兄終弟及的方式承繼皇位,故最終選擇載湉為咸豐嗣子。

    但是在立載湉為嗣子繼承皇位的同時,兩宮太后共同下懿旨,“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也即如果光緒皇帝生有皇子,那麼就要過繼給同治,且承繼皇位,以此表明皇位是繼承同治而不是光緒,這就是皇位的正統性,再換句話說,光緒皇帝其實在其中扮演的是一個代理皇帝的角色。

    光緒五年吏部主事吳可讀自殺,死前上書,圍繞繼嗣(血緣問題)與繼統(皇位問題)死諫,其既要求必須要為同治立嗣,同時也要求保證光緒之後繼承皇位的一定是同治嗣子。也即“吳可讀尸諫”。也即是說,雖然確定了光緒繼位,那麼還要同時為同治立嗣子且立為太子,由此,太子則不一定是光緒的兒子(是從宗法角度來說,即使是光緒的親兒子,也要過繼給同治,尊同治為父)。

    吳可讀

    圍繞此問題,群臣進行激烈討論。張之洞提出,對於皇帝而言,繼嗣與繼統不應該是分離的,尤其是光緒已經承繼了皇位,從宗法角度來說,是大宗,沒有道理將來的太子不是光緒的兒子,所以“將來皇子雖為穆宗之嗣子,但仍無妨為皇上之嫡子,尊尊亦親親也。”這一觀點為後來嗣子兼祧提供了依據。兩宮太后也據此下懿旨:“皇帝(指光緒)受穆宗毅皇帝(指同治)付託之重,將來誕生皇子自能慎選元良,纘承統緒。其繼大統者即為穆宗毅皇帝嗣子。”

    也因此,在溥儀登基時,有“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之說。

  • 4 # 談古論金

    1875年1月12日清穆宗(同治帝)去世之後,吏部主事吳可讀在同治帝和嘉順皇后的大葬典禮上,以死勸諫,要求將來繼位的載湉(清德宗、光緒帝)生了兒子後,仍舊承繼為穆宗之子,使“大統有歸”。群臣感於吳可讀的忠義,也出於對統治穩定的考量,促使慈禧許下諾言:

    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

    也就是說,未來繼承光緒帝的皇帝,首先是同治帝的兒子。

    此時,邏輯還是如果光緒帝生了兒子,將承同治帝之祧,但是後來光緒帝長期無子(最終也沒有兒子),再加上因為政治原因和慈禧之間的矛盾激化,慈禧想到過廢立。辦法就是將端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立為大阿哥,將他過繼給同治,從而將其培養為大清未來的皇帝取代光緒帝。

    庚子事變之後,大阿哥被廢,再之後慈禧選擇了溥儀。

    溥儀繼承皇位的法統首先是他是同治帝(宗法意義上的)兒子,但是雖然慈禧和光緒帝不對付,但一來面子上需要過得去,二來為了避免身為自己侄女的光緒帝隆裕皇后在溥儀繼位後變成皇嬸而名不正言不順比較尷尬,所以接納了以張之洞為代表的大臣們“(光緒)皇帝臨御三十餘載,不可使無後”的建議,讓溥儀兼祧同治帝和光緒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heyoh的中文歌曲叫什麼名字?是誰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