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史記》、《資治通鑑》載,項梁殺人避禍攜項羽由下相奔吳中,即今日蘇州地。虞氏為會稽郡(秦末置春秋吳、越地域為會稽郡,以吳(今蘇州)為郡治)吳中望族。項梁叔侄在此結交江東子弟。虞姬,吳中虞氏美女(估計也是當地貴族)慕項羽英名,嫁與項羽為妻,陪伴左右。抑或可以說是項羽有幸淂識虞姬,得此佳人,共譜華章。 《神話》中的虞姬形象
一說虞姬是充滿悠久文化的美麗江南名城-----紹興,具體出生地是今紹興縣漓渚鎮美女山腳下的塔石村,風光秀麗的美女山也是因此地出此奇女子而命名的.美女山比鄰書法聖地蘭亭和西施故里紹興諸暨,因此此地出美女不足為奇。
一今沭陽縣顏集鄉境內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臺、項宅等史蹟。
虞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項羽寫)。
此際,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城東15華里、303省道南側有虞姬墳。
後來清朝有位詩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詩一首:“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虞姬是秦末江蘇省人,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姬。
公元前209年,項羽幫助叔父項梁起義反秦,虞子期是項羽軍中的一名戰將,虞子期的妹妹虞姬不僅貌美,而且好武。她十分愛慕年輕勇猛的項羽,願嫁給他為妾。隨項羽出征,後來項梁戰死,項羽升為上將軍,經過鉅鹿一戰,項羽聲名遠播。不久項羽便進入關中,自立為西楚霸王,在連年的征戰中,虞姬始終與項羽形影不離,兩人感情甚篤。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困在了垓下,劉邦手下有不少人會唱楚歌,項羽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夜晚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楚營裡的將士們聽見家鄉的歌聲,軍心渙散,都紛紛逃跑了。楚霸王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他什麼也不留戀,只惦記著愛妾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悽然起舞,忍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的這一首《和垓下歌》,既是歷史上少見的絕命悲歌,也是愛情的悲歌,虞姬唱罷,拔劍自刎。
項羽悲痛萬分,在倉促間只好草草掩埋了虞姬,隨即項羽帶著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出,被漢軍追至烏江,烏江亭長說江東還是霸王的地方,漢軍沒有船,讓霸王渡江東山再起。項王說,自己已無顏面再見江東父老,謝絕的烏江亭長的好意,將烏騅馬送給烏江亭長,然後率領28個子弟兵執短兵器和殺來的漢軍再次拼殺,最後項王見到呂馬童,慷慨地自刎將頭送給了呂馬童。 清朝詩人何溥的《虞美人》詩云:“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指虞姬)。” 認為八千楚軍被迫投降劉邦,沒有一人像虞姬那樣的堅貞。
“霸王別姬”是秦漢時期最為動人的故事之一。虞姬忠於愛情,為讓項羽儘早逃生,拔劍自刎,其情,驚天地!其義,泣鬼神!作者在畫中運用動感很強的渦輪線、誇張的衣袖以及視覺衝擊力很強的桔紅色來表現虞姬剛烈的性格。這裡的霸王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京劇霸王臉譜,為了不奪虞姬的形象,只把霸王隱在虞姬舞動的袍子中,霸王細密的鬍鬚直線和虞姬身上的渦輪曲線形成靜與動的對比,更襯托出虞姬舞劍時旋轉的動感。
畫內題詩用的是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再看《虞姬》:
腸斷烏騅夜嘯風,
虞兮幽恨對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飲劍何如楚帳中。
詩的大意是:夜聞烏騅馬的嘶鳴,叫人肝腸寸斷。虞姬在幽恨中直直地對著眼中有兩個瞳子的項羽大將軍。項羽部將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後來被剁為肉醬而投降了劉邦,何如虞姬那樣自刎於楚帳中而芳華百代?
關於虞姬,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有簡略的交待。項王被漢軍圍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 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對項羽的和歌,據《楚漢春秋》記載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另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
“虞美人草”,多麼動聽的名字!
虞姬死於四面楚歌聲中,張愛玲在讀中學時所寫的《霸王別姬》裡,卻感嘆:“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話,她將得到些什麼呢?她將得到一個‘貴人’的封號,她將得到一個終身監禁的處分……他們會送給她一個‘端莊貴妃’或‘賢穆貴妃’的諡號……”就算楚霸王當了皇帝,她也不過是成千上萬的貴妃中的一個而已。
虞姬究竟是什麼人?她的絕世容貌如何?早已消失在歷史帷幕的深處。現代人,梅蘭芳等藝術家,一直借題發揮,扮演《霸王別姬》,讓她到臺前且歌且舞,亦悲亦泣,把“幽恨”二字張揚到了美學的境界。虞姬形象如何,我們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擁有美貌、才藝與風情三大優勢(林黛玉筆下的五美,包括她自己,都是色、藝、情三者兼而有之,所以林妹妹才如此地惺惺相惜),這就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王像《金瓶梅》開篇裡說的:“只因撞著虞姬……豪傑都休。”從歷史和政治上來說,項羽是敗軍之將,劉邦是開國之勳。但從人格力量和美學角度看過去,項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後一搏的生死關頭竟然對虞姬“泣數行下”,讓後人,至少是讓我覺得,這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大將軍更有人情味,更具個性光彩,比起劉邦來也就顯得更真更善更美。
有趣的是,項羽與虞姬,西施與勾踐、夫差,王昭君與漢元帝、匈奴單于呼韓邪,紅拂女與李靖,甚至綠珠與石崇,這五組男女關係中,當作為歷史敘事的時候,人們注重的是它的男主角,但一旦當作人生際遇去解讀、吟誦、傳唱、演繹時,女性形象大都光彩照人,甚至使刻板、枯燥、冰冷的歷史教科書也因此有了人性的光彩和生活的溫情。
按《史記》、《資治通鑑》載,項梁殺人避禍攜項羽由下相奔吳中,即今日蘇州地。虞氏為會稽郡(秦末置春秋吳、越地域為會稽郡,以吳(今蘇州)為郡治)吳中望族。項梁叔侄在此結交江東子弟。虞姬,吳中虞氏美女(估計也是當地貴族)慕項羽英名,嫁與項羽為妻,陪伴左右。抑或可以說是項羽有幸淂識虞姬,得此佳人,共譜華章。 《神話》中的虞姬形象
一說虞姬是充滿悠久文化的美麗江南名城-----紹興,具體出生地是今紹興縣漓渚鎮美女山腳下的塔石村,風光秀麗的美女山也是因此地出此奇女子而命名的.美女山比鄰書法聖地蘭亭和西施故里紹興諸暨,因此此地出美女不足為奇。
一今沭陽縣顏集鄉境內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臺、項宅等史蹟。
虞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項羽寫)。
此際,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城東15華里、303省道南側有虞姬墳。
後來清朝有位詩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詩一首:“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虞姬是秦末江蘇省人,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姬。
公元前209年,項羽幫助叔父項梁起義反秦,虞子期是項羽軍中的一名戰將,虞子期的妹妹虞姬不僅貌美,而且好武。她十分愛慕年輕勇猛的項羽,願嫁給他為妾。隨項羽出征,後來項梁戰死,項羽升為上將軍,經過鉅鹿一戰,項羽聲名遠播。不久項羽便進入關中,自立為西楚霸王,在連年的征戰中,虞姬始終與項羽形影不離,兩人感情甚篤。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困在了垓下,劉邦手下有不少人會唱楚歌,項羽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夜晚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楚營裡的將士們聽見家鄉的歌聲,軍心渙散,都紛紛逃跑了。楚霸王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他什麼也不留戀,只惦記著愛妾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悽然起舞,忍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的這一首《和垓下歌》,既是歷史上少見的絕命悲歌,也是愛情的悲歌,虞姬唱罷,拔劍自刎。
項羽悲痛萬分,在倉促間只好草草掩埋了虞姬,隨即項羽帶著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出,被漢軍追至烏江,烏江亭長說江東還是霸王的地方,漢軍沒有船,讓霸王渡江東山再起。項王說,自己已無顏面再見江東父老,謝絕的烏江亭長的好意,將烏騅馬送給烏江亭長,然後率領28個子弟兵執短兵器和殺來的漢軍再次拼殺,最後項王見到呂馬童,慷慨地自刎將頭送給了呂馬童。 清朝詩人何溥的《虞美人》詩云:“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指虞姬)。” 認為八千楚軍被迫投降劉邦,沒有一人像虞姬那樣的堅貞。
“霸王別姬”是秦漢時期最為動人的故事之一。虞姬忠於愛情,為讓項羽儘早逃生,拔劍自刎,其情,驚天地!其義,泣鬼神!作者在畫中運用動感很強的渦輪線、誇張的衣袖以及視覺衝擊力很強的桔紅色來表現虞姬剛烈的性格。這裡的霸王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京劇霸王臉譜,為了不奪虞姬的形象,只把霸王隱在虞姬舞動的袍子中,霸王細密的鬍鬚直線和虞姬身上的渦輪曲線形成靜與動的對比,更襯托出虞姬舞劍時旋轉的動感。
畫內題詩用的是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再看《虞姬》:
腸斷烏騅夜嘯風,
虞兮幽恨對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飲劍何如楚帳中。
詩的大意是:夜聞烏騅馬的嘶鳴,叫人肝腸寸斷。虞姬在幽恨中直直地對著眼中有兩個瞳子的項羽大將軍。項羽部將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後來被剁為肉醬而投降了劉邦,何如虞姬那樣自刎於楚帳中而芳華百代?
關於虞姬,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有簡略的交待。項王被漢軍圍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 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對項羽的和歌,據《楚漢春秋》記載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另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
“虞美人草”,多麼動聽的名字!
虞姬死於四面楚歌聲中,張愛玲在讀中學時所寫的《霸王別姬》裡,卻感嘆:“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話,她將得到些什麼呢?她將得到一個‘貴人’的封號,她將得到一個終身監禁的處分……他們會送給她一個‘端莊貴妃’或‘賢穆貴妃’的諡號……”就算楚霸王當了皇帝,她也不過是成千上萬的貴妃中的一個而已。
虞姬究竟是什麼人?她的絕世容貌如何?早已消失在歷史帷幕的深處。現代人,梅蘭芳等藝術家,一直借題發揮,扮演《霸王別姬》,讓她到臺前且歌且舞,亦悲亦泣,把“幽恨”二字張揚到了美學的境界。虞姬形象如何,我們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擁有美貌、才藝與風情三大優勢(林黛玉筆下的五美,包括她自己,都是色、藝、情三者兼而有之,所以林妹妹才如此地惺惺相惜),這就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王像《金瓶梅》開篇裡說的:“只因撞著虞姬……豪傑都休。”從歷史和政治上來說,項羽是敗軍之將,劉邦是開國之勳。但從人格力量和美學角度看過去,項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後一搏的生死關頭竟然對虞姬“泣數行下”,讓後人,至少是讓我覺得,這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大將軍更有人情味,更具個性光彩,比起劉邦來也就顯得更真更善更美。
有趣的是,項羽與虞姬,西施與勾踐、夫差,王昭君與漢元帝、匈奴單于呼韓邪,紅拂女與李靖,甚至綠珠與石崇,這五組男女關係中,當作為歷史敘事的時候,人們注重的是它的男主角,但一旦當作人生際遇去解讀、吟誦、傳唱、演繹時,女性形象大都光彩照人,甚至使刻板、枯燥、冰冷的歷史教科書也因此有了人性的光彩和生活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