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料 中國共有4100個姓
姓氏
夏、商、周時期貴族間區別不同血緣關係的一種制度。
姓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又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芊等八姓。這些是遠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夏、商時期,貴族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周初分賞給魯衛等國君主。
有關周代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妘、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
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以國名為氏。諸侯國君主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晉重即重耳,以國名晉為氏,重為重耳的簡稱;魯申即魯僖公申,國名魯為氏,申為名。
②以邑名為氏。卿大夫及其子孫以采邑名為氏。如晉國大夫畢萬采地為魏,後世子孫以魏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萬封於韓,以韓為氏。
④以職業名為氏。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巫、卜、匠、陶皆為職業名稱。
⑤以住地之名為氏。魯莊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名)、東門襄仲(字),是以東門為氏;宋國樂大心為右師,居於宋桐門,稱桐門右師,是以桐門為氏。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係遠近之稱為氏。周僖王之子虎稱王子虎,其孫稱王孫蘇;鄭穆公之子喜(子罕)稱公子喜,其孫舍之(子展)稱公孫舍之。
⑦以貴族的字為氏。按照,公族只包括各代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屬公族而須另外立氏。這些貴子孫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為其氏。鄭國公子發字子國,其孫國參(子思)即以“子國”的末字為氏;另有公子騑,字子駟,其孫以“駟”為氏。以祖父之字為氏最為常見,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貴族之姓承襲自遠祖,因此百代不變;氏為貴族得自與自己血緣關係較親近的先人,則數代即發生變化。
時,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如本屬於姒姓的齊國田氏,至戰國時已以田為姓。以往貴族才有姓,平民僅有名,戰國以後,平民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姓氏人口比例
中國的姓氏李、王、張、劉、陳,可謂當代“百家姓”中之大姓,其人口之和達3.5億。 李、王、張三大姓人口分別佔的7.9%、7.4%、7.1%。按照姓氏進化的普遍規律,大姓人數將越來越多,小姓人數將越來越少,甚至最後消亡。
以姓氏在全華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為序,新編成當代人的“百家姓”: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肖、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賈、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夏、鍾、田、任、姜、範、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候、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等。
這項調查和研究是由袁義達研究員主持完成的,歷時兩年。調查涉及全國1110個縣和市,得到了2.96億人口的資料,共獲得姓氏4100個。透過縣、地區、省三級人口比例的統計,從而得到了當今中國新百家姓的排序。
科學家還將陸續發表中國前300個姓氏的資料和分佈地圖,重新出版,包括至今已收集到的23000多個姓氏,以推進姓氏文化產業的發展。
姓氏暗藏大玄機
玄機一:姓氏暗藏遺傳密碼
“此次的姓氏調查,目的並非僅侷限於統計姓氏數量,實際上,姓氏是連線文化遺傳和生物遺傳的一個橋樑。”
袁義達解釋說,中國長期以來姓氏隨男,而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只有男性具有,因此,就同姓氏一起遺傳給男性後代,由此,具有同樣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樣型別的以及它所攜帶的遺傳基因。
玄機二:同姓不一定同家
華人見了面,總是要問姓名,如果發現跟自己是同一個姓就會倍感親切,認為兩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實際上這並不可信,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一個大姓可能有上百個來源,比如說中國第一大姓‘李’,有些是來自‘嬴’姓,有些是來自‘趙’姓,唐朝時‘李’姓被李世民分賜給了開國元勳,甚至在後魏時期,鮮卑的複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卻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劑,“很多海外華僑要出錢修補自己的家譜,他們要尋找自己的根,而在他們修家譜的過程中,透過與內地的聯絡,也對當地經濟有很大的帶動作用。”
玄機三:中國姓氏最有內涵
袁義達說,實際上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符號,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姓氏傳承得像中國這樣完整而且有內涵。
“比如說日本,雖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內涵極少。”袁義達解釋,在日本明治維新前,只有少數的幾個姓,明治天皇為了改革,要求全華人民都要有姓,於是短短几年時間裡,出現了8萬多個姓,而且沒有源頭及意義,多數是以位置名來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學者很難把日本的姓氏與人類遺傳聯絡起來。
在美國,雖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區區200多年的歷史還不能形成文化的傳承,因此,美國學者對本華人的考證主要從膚色、毛髮顏色和眼球顏色來確定。
而在英國,姓氏則比較穩定,其來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統關係的詞綴等來表示某某之子或後代,還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詞綴。還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環境特徵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職業的,至於後來出現的由雙姓合併而來的姓氏,雖然出現較教名晚,但數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舊時採用“愛德華”作為姓氏,後來還出現了較新的“溫莎”。
在歐洲大陸,姓氏通常是用來區分出生地的標誌,二戰時,歐洲軍隊曾把同一姓氏的軍人分為一組,用以增加部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最新資料 中國共有4100個姓
姓氏
夏、商、周時期貴族間區別不同血緣關係的一種制度。
姓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又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芊等八姓。這些是遠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夏、商時期,貴族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周初分賞給魯衛等國君主。
有關周代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妘、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
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以國名為氏。諸侯國君主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晉重即重耳,以國名晉為氏,重為重耳的簡稱;魯申即魯僖公申,國名魯為氏,申為名。
②以邑名為氏。卿大夫及其子孫以采邑名為氏。如晉國大夫畢萬采地為魏,後世子孫以魏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萬封於韓,以韓為氏。
④以職業名為氏。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巫、卜、匠、陶皆為職業名稱。
⑤以住地之名為氏。魯莊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名)、東門襄仲(字),是以東門為氏;宋國樂大心為右師,居於宋桐門,稱桐門右師,是以桐門為氏。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係遠近之稱為氏。周僖王之子虎稱王子虎,其孫稱王孫蘇;鄭穆公之子喜(子罕)稱公子喜,其孫舍之(子展)稱公孫舍之。
⑦以貴族的字為氏。按照,公族只包括各代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屬公族而須另外立氏。這些貴子孫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為其氏。鄭國公子發字子國,其孫國參(子思)即以“子國”的末字為氏;另有公子騑,字子駟,其孫以“駟”為氏。以祖父之字為氏最為常見,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貴族之姓承襲自遠祖,因此百代不變;氏為貴族得自與自己血緣關係較親近的先人,則數代即發生變化。
時,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如本屬於姒姓的齊國田氏,至戰國時已以田為姓。以往貴族才有姓,平民僅有名,戰國以後,平民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姓氏人口比例
中國的姓氏李、王、張、劉、陳,可謂當代“百家姓”中之大姓,其人口之和達3.5億。 李、王、張三大姓人口分別佔的7.9%、7.4%、7.1%。按照姓氏進化的普遍規律,大姓人數將越來越多,小姓人數將越來越少,甚至最後消亡。
以姓氏在全華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為序,新編成當代人的“百家姓”: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肖、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賈、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夏、鍾、田、任、姜、範、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候、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等。
這項調查和研究是由袁義達研究員主持完成的,歷時兩年。調查涉及全國1110個縣和市,得到了2.96億人口的資料,共獲得姓氏4100個。透過縣、地區、省三級人口比例的統計,從而得到了當今中國新百家姓的排序。
科學家還將陸續發表中國前300個姓氏的資料和分佈地圖,重新出版,包括至今已收集到的23000多個姓氏,以推進姓氏文化產業的發展。
姓氏暗藏大玄機
玄機一:姓氏暗藏遺傳密碼
“此次的姓氏調查,目的並非僅侷限於統計姓氏數量,實際上,姓氏是連線文化遺傳和生物遺傳的一個橋樑。”
袁義達解釋說,中國長期以來姓氏隨男,而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只有男性具有,因此,就同姓氏一起遺傳給男性後代,由此,具有同樣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樣型別的以及它所攜帶的遺傳基因。
玄機二:同姓不一定同家
華人見了面,總是要問姓名,如果發現跟自己是同一個姓就會倍感親切,認為兩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實際上這並不可信,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一個大姓可能有上百個來源,比如說中國第一大姓‘李’,有些是來自‘嬴’姓,有些是來自‘趙’姓,唐朝時‘李’姓被李世民分賜給了開國元勳,甚至在後魏時期,鮮卑的複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卻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劑,“很多海外華僑要出錢修補自己的家譜,他們要尋找自己的根,而在他們修家譜的過程中,透過與內地的聯絡,也對當地經濟有很大的帶動作用。”
玄機三:中國姓氏最有內涵
袁義達說,實際上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符號,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姓氏傳承得像中國這樣完整而且有內涵。
“比如說日本,雖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內涵極少。”袁義達解釋,在日本明治維新前,只有少數的幾個姓,明治天皇為了改革,要求全華人民都要有姓,於是短短几年時間裡,出現了8萬多個姓,而且沒有源頭及意義,多數是以位置名來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學者很難把日本的姓氏與人類遺傳聯絡起來。
在美國,雖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區區200多年的歷史還不能形成文化的傳承,因此,美國學者對本華人的考證主要從膚色、毛髮顏色和眼球顏色來確定。
而在英國,姓氏則比較穩定,其來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統關係的詞綴等來表示某某之子或後代,還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詞綴。還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環境特徵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職業的,至於後來出現的由雙姓合併而來的姓氏,雖然出現較教名晚,但數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舊時採用“愛德華”作為姓氏,後來還出現了較新的“溫莎”。
在歐洲大陸,姓氏通常是用來區分出生地的標誌,二戰時,歐洲軍隊曾把同一姓氏的軍人分為一組,用以增加部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最新資料 中國共有4100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