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鼠妳最棒

    我們常說禍從口出,禍為什麼從口出呢?就是因為太不會說話了,經常說錯話,說不合時宜的話,說中傷別人的話。

    曾在一個作者的文章中看到這樣一句話:我們用兩年時間學會了說話,卻要用一生去學會閉嘴。我深以為然。

    那麼怎麼樣才能被稱之為會說話呢?

    1、會說話的人有原則,不在背後嚼舌根。

    和人聊天說話,最忌在背後戳人脊樑骨,人前一套人後一套,議論別人是非。

    小時候我經常跟著村裡婦女圍坐在一起聊天,聽他們話家常道里短,順便聽聽村裡的八卦,那時候覺得很新鮮,可聽久了發現她們常說的也就只有那幾個話題。

    要麼是誰誰家今年得了好收成,語氣裡充滿嫉妒又不屑,要麼是誰家女兒嫁了多少聘金,要麼是誰家老公脾氣好誰家兒媳婦懷孕了啥啥啥,偶爾還會有勁爆的小道訊息。每次說到關鍵出處,她們的聲音會自動變小,然後變成嘀嘀咕咕,我也由起初的好奇變為見怪不怪。

    這樣的人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就像一顆毒瘤,剛開始讓人覺得她很熱情,聊不完的話題,真正接觸以後就會發現這樣的人是最可怕的,他們因為自己的愛說話而毀掉了自己本該擁有的好人緣。

    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看透了他們的本質後,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敬而遠之。即使他和我們說起誰誰誰怎麼樣,我們多數人都只是聽聽然後一笑而過。

    2、會說話的人講話有重點、有邏輯。

    聽過許多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講話,也採訪過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雖然代表和委員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傑出代表,有政府官員、企業家、律師、醫生、教師,但每個人的素質卻參差不齊,這裡說的素質特指演講能力。

    演講能力強的人,能夠在所有需要用到語言的場合應對自如。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能夠對自己的觀點起到佐證作用,而每個觀點和事例都帶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他們即便是發表即興演講也能很好地做到有系統有條理地分點論述,並且概括出自己發言的重點,並將其拎出來著重強調,對聽眾起到強化作用,他們的魅力在於讓聽眾不自覺地跟著自己的思路走。

    而演講能力弱的人,說話沒有重點、毫無邏輯,完全按照自己腦海中蹦出的想法毫無章法地說,讓聽眾不知所云。

    分點論述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應試教育中一個重要技能,從中學時代到大學,每次文科類考試之前,老師總會千叮嚀萬囑咐說:做論述題千萬要記得分點論述。寫議論文也要求我們要分點進行闡述,可就是還有很多人學不會。

    我曾參加過一些人大、政協的會議,我需要現場記錄採寫每個人發言的觀點。大部分人在發言時都會將自己的觀點分為幾個大點,然後細分出幾個小點,然後分別圍繞著每個大點和小點展開敘述。這對於我們現場記錄的人來說簡直輕鬆太多了,因為我們可能只需要認真聽他們說到的幾個大觀點和小觀點,其他的論述內容我們可以忽略不計。

    而有些代表和委員則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天馬行空般地發言。每次輪到他們發言時,我都苦不堪言,心裡怨念橫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來認真聽,就算認真聽也還不一定能抓到重點。即使我將他們的發言錄音,會後聽了好幾遍也依然抓不到他們說話的重點。

    3、會說話的人不做別人的差評師。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會說話的人從來不做別人的差評師。

    你一定對身邊那些愛噴的人極度厭惡卻又無可奈何。

    你換了個新發型,她們說你這髮型顯老。你新買了一個包包,她們說這種顏色不好看。你準備假期去泰國度假,她們說泰華人妖多不好玩。

    你新買了一條金項鍊,她們說戴金項鍊很土還是白金更好看。你考研想報北大,他們會說一個二本學校報北大這太不實際了。你想創業做電商,他們會說現在電商紅利期已過賺不到錢的。

    類似這樣的情況很普遍,我們身邊總不乏那些愛給別人潑冷水的人。這類人也許只是出於好意想要提醒你,或許他們說的是實話,但是這些所謂的實話,卻是我們自己內心裡心知肚明的事根本無需他們來提醒。

    這類人經常成為別人的差評師,他們不開口還好,可一開口說出的話就十分不中聽,不熟的人聽了他們的話自然會十分不開心,卻又礙於情面不好意思直接懟回去。

    他們往往經常得罪了身邊人不自知,還標榜自己很直率,常常自詡“真相帝”,對自己的尖酸刻薄與狠辣毒舌完全無所察覺,甚至還很滿意。他們嚐嚐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別介意啊,我這人說話比較直,但是我說的都是真心話,我可是為了你好。

    對於這類人,我們大可以說:我樂意,關你屁事。我跟你很熟嗎?那些爛大街的論調不需要你來提醒。你的好意我不稀罕。

    情商高、會說話的人知道人際交往間忌諱的交淺言深,他們從來不會無緣無故對別人潑冷水,也不會專做差評師,說些別人不愛聽的話。

    4、會說話的人不說空話套話、口頭禪。

    小學時候,老師會經常問學生“同學們,聽懂了嗎?”學生們多數情況下會異口同聲大聲回答:“聽懂了。”

    得到正向反饋的老師於是就又開心地往下接著上課。“聽懂了嗎?”這句話成為老師們獲得課堂反饋並從中調整課程進度的手段。

    可是當我們從同學、同事、朋友口中聽到這句話時,就不免會心裡產生不舒服感。有一陣子“懂了嗎?”這句話似乎成為我一個閨蜜的口頭禪,她以前當過小學老師,可能自己還沒有從小學老師的身份中切換過來。

    有次我和她聊天,她頻繁地用到“懂了嗎”這句話,我感到心裡不舒服,我直接對她指出:我不喜歡你一直對我說‘懂了嗎’這句話,這樣好像顯得我很傻很無知似的,搞得我像是你的學生。

    因為我倆關係好,所以我敢直接對她說出我內心的想法以及不喜歡她這麼說的原因,她自己也意識到這樣似乎不太好,所以就再沒有在後面的聊天使用這句話。

    對於不熟的人對我說這句話,其實我內心是極度反感、厭惡與不待見的。“懂了嗎?”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教授知識者與獲取知識者之間的關係,當你說出這句話,好像就將你們之間的關係預設為教者和學者,而在這段關係中你是教的人對方是學的人。

    也許那句話只是你的口頭禪,可卻會讓聽者感到不舒服,甚至是產生自我困擾、否定與懷疑,懷疑自己的智商,懷疑自己被你當成了無知的笨蛋,並且在心理上產生自己好像比你低一等的感覺。

    答應我,以後請不要隨意對人說“懂了嗎?”這三個字,如果你想在這場談話中從對方口中獲得一些反饋,那麼請你換個問法,比如使用“我這樣表述得到位嗎?”、“我這樣說好理解嗎?”。

    換成這類語句,無形當中就將矛頭指向了自己,給了對方一種“即使我聽不懂也不是我的錯而是你沒說清楚。”的心理暗示,從而讓聽者心裡產生一種舒適感而不是自責感,這樣才有利於將你們的聊天正常進行並且促進你們之間關係的良性發展。

    會說話的人從來不說一些空話、套話,也不會把一些會讓人產生不舒服感的口頭禪掛在嘴邊。他們說話都直奔主題直擊重點,即使開玩笑也能張弛有度把握好邊界,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中有跳蚤如何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