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箭一雕230
-
2 # 上海小施4749
日本侵華是國策,不是你那點賠償所能打動它的,唐朝的時候就對中國想動手了,然後呢是明朝。接著是清朝一直到民國。
-
3 # 捍衛中華魂
大清賠出去的白銀,日本人到底都拿來幹啥了?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近乎砸鍋賣鐵,裡外裡賠給日本二點五九億兩白銀,摺合日元三億六千零八十一萬。相當於日本每年財政收入的4.87倍,堪稱是清朝送來的超級大禮包!
如此“大禮包”,日本人當然要拼命用。最大頭的一筆錢,是用來發展海軍,一口氣扔進一億三千九百二十六萬日元。日本海軍短短几年突飛猛進,把俄國艦隊都打趴下,海軍長期保持在美國百分之七十的水平上,二戰時還能和美國在太平洋死磕,都有這筆錢的功勞。
陸軍也分到了大頭,拿到了五千八百六十萬日元,特別是重型軍火,一度是在國際市場上瘋狂買買買。甲午戰時,日本陸軍的重火力還不如清軍,甲午戰後,日軍就從歐洲大量採購來陸戰重炮,好些重炮一直用到二戰諾門坎大戰時,把蘇軍都驚到了。蘇軍朱可夫看了日軍重炮的彈片後驚呼:他們是來推銷古董的嗎?
另外還包括建立軍火生產線,擴建鋼鐵廠等投入,總共三億零五百零貳萬日元,都用於了軍備建設,佔賠款總數的百分之八十四點五。
但相比之下,真正對日本20世紀起飛,作用最大的,卻是另一筆錢:撥出其中七千二百六十萬日元作為準備金(其中有部分是兌換的日本海陸軍建設經費),啟動日本貨幣改革,讓日本幣制與國際接軌,實現金本位。這件事其實清末很多中國有識之士也呼籲做,可政府一直沒錢,錢都賠給了日本,於是日本辦成了。
辦成這件事的意義有多大?日本政府財政收入暴漲,且迅速融入世紀經濟體系,引來了大批外國投資。工業發展更加火熱。甲午戰爭結束僅五年,日本的工廠數量就比甲午戰前增加一倍,產量增加五倍。
而且還成功產業轉型:甲午戰前,日本經濟重頭還是纖維這類輕工業和加工業,甲午戰後的二十年,日本的鐵路,出口,金屬,造船,都是實力暴漲,一戰前日本的年工業增速是百分之十四點三,世界出名的超速增長。如果說甲午時候的日本,和清朝還是同等級,那麼正是這筆甲午賠款,幫他們成功脫胎換骨,升級成比肩歐美列強的工業強國。
日本歷史學家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中說道:“中日甲午戰爭的勝利,獲得相當於中國35000萬日元的鉅額賠款,使中國在幣制方面得以確立了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建立,促進了日本同實行金本位制各國的貿易,打開了引進外資的道路,奠定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重要基礎。”可見,日本就是利用這一筆賠款,建立了金本位制度,用於發展國內經濟。
美國作家詹姆斯•L.麥克萊恩的《日本史》中說道:“從中日戰爭前的2400萬日元到1896年的7300萬日元,再到次年的11000萬日元。這些撥款使日本的軍隊規模幾乎擴大了一倍,從歐洲買到足夠的軍艦,把日本艦隊打造成亞洲水域最大的艦隊。”可見,中國的賠款,足以使日本建立亞洲最龐大的艦隊。

據說,1884年清政府從英華人哪裡花了140萬兩白銀購買了一艘定遠艦,花142萬兩白銀購買了一艘鎮遠艦,這兩艘軍艦成為北洋艦隊的旗艦。假如200萬兩白銀購買一艘鐵甲艦,清政府的2億兩賠款,可以購買100艘主力旗艦。而致遠和靖遠兩艘巡洋艦造價才84.5萬兩白銀。這麼算下可能不厚道,但是清政府完全可以吸取教訓,再打造一個北洋艦隊,和日本耗下去。但是清政府寧願賠錢,也不願意多購買武器。這就是清政府“寧願外邦,不與家奴”的思想,簡直暴露無遺。
我們先不說,可以買多少艘軍艦,我們在這裡可以算一筆經濟賬。按照坂本太郎的說法,《馬關條約》的賠款給日本帶去了3.5億日元,日本一年的財政收入是8000萬日元,清政府一次賠款相當於日本近5年的財政收入。在得到這些賠款以後,日本實行了金本位,日元直接與黃金掛鉤,比當時的美元還值錢。所以,日本用這些錢,用於擴張軍備、購買了工業裝置和資源,並興辦教育、改善醫療等,所以日本在工業化的同時,民眾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而清朝老百姓,越來越貧窮。
此外,在《馬關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在1901年與列強又簽訂了《辛丑條約》,並賠款4.5億,日本在條約當中又分到3400多萬兩白銀。本來貧窮的中國,在清政府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賠款中,老百姓深受其害。所以,列強在攻入北京城的時候,城內的老百姓還站在一旁看熱鬧,有的甚至扶梯子,戰爭好像與他們毫無關係。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民不知有國,國不知有民”造成的結果。
所以等著1915年,日本逼袁世凱籤《二十一條》時,袁世凱也不是不想硬頂,他曾問段祺瑞,一旦中日開戰,咱能堅持多久。段祺瑞咬咬牙說:最多一個月。袁世凱當場就一頭冷汗:那還是先談吧。
這巨大差距,就是清朝甲午賠款買的單。
而相比於這些鉅額投入,傳說中被“拿出全部賠款”辦的教育,日本人也不是沒有辦。制定了《教育基金特別法》和《考試基金法》,把清朝甲午賠款中的一千萬日元拿來發展教育,只相當於清朝賠款的百分之二點八。
但也別小看這區區一千萬日元。日本的教育從此高速發展,帝國大學創立,東京圖書館成了當時亞洲最大的圖書館,各類學校紛紛建立,完備的教育體制領先亞洲,我們只看看清末民初有多少華人跑日本留學,就知道他們教育有多強。
最受益的,還是他們的教育普及,日本從1882年,就計劃普及鄉村小學,可一直苦於沒錢,這下有錢了,立刻拼命砸錢建,全國鄉村都有了學校。日本的學齡前兒童入學率,甲午戰爭前是百分之五十八,戰後連年暴增,到中國鬧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時,日本小孩入學率已接近百分之九十九,成為全球第一個消滅文盲的國家。
-
4 # 皮叔是惡魔
不是,侵華是早就在策劃,只是一開始日本不敢發動全面戰爭,因為清朝後雖然是分裂狀態,但是個個地方的武裝力量都很勇猛,所以等民國建立穩定,日本才敢打
回覆列表
不是。日本需要對外侵略,是明治維新所造成的,有以下幾個原因。
1.透過維新,社會最底層的平民有機會透過戰爭來獲得地位。沒有戰爭就沒有軍功,沒有軍功就沒有晉升的條件。而當時亞洲其他國家已經被歐美列強所瓜分,日本可以下手的只有中國和北韓。
2.透過維新社會生產力獲得極大提高,但是生產資料不夠。而當時亞洲其他國家並沒有很好的對外商貿環境,既然透過貿易不能滿足他的原材料需求和市場需求,那麼透過戰爭來獲得原材料和市場是最簡單的。
3.維新改革的效果非常明顯,但它的副作用也很明顯,就是使原來比較平穩的日本經濟起伏變得更大,也更容易受到世界經濟形勢的影響,在九一八之前日本已經陷入經濟危機之中,分期付款的滿清對日本的賠償有效的環節了一部分日本政府的財政壓力,當這一壓力不能承受時,文官就放棄了約束武官的行為(武官一直希望透過戰爭獲得軍功,文官本來希望透過殖民掠奪而不發動戰爭,從而避免武官獲得軍功)。